坚持守正创新 谱写广州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新篇章
2020-03-19广州市委宣传部
广州市委宣传部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广州社科理论界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守正创新,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建设国际大都市,在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正确理论引领和强大精神力量。
一、坚持思想引领和理论研究相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是着眼创新理论武装,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课题开展研究。坚持把学习贯彻和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创办“广州学习沙龙”,举办32场学习研讨活动,加强研究阐释,助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系列重大课题研究,组织广州地区知名专家学者组建9个研究团队,围绕“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文化自信研究”开展9个专题研究。二是着眼服务决策应用,围绕广州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开展研究。广州社科理论界坚持问题导向,扎根广东实践,推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2016年以来,广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经评审立项600余项(不含共建课题),资助课题经费达4600多万元。积极承担国家、省级社科基金课题,2016—2018年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69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630项,广东省社科规划立项1149项,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建言献策。三是着眼于形成研究品牌,围绕城市改革创新的重大难题开展研究。通过市委书记和市长圈题、重大课题招标、智库课题指南等,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改革发展重大难题进行研究,不少建议转化为政策文件。按照“老城市新活力”发展要求,组织宣传文化战线深入调研,以“提升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为主课题,开展“1+19”系列课题研究,高起点谋划文化强市新思路。2016年以来编发《广州社科成果要报》《广州研究内参》《领导参阅》等内刊共230期,获得省市领导批示200多人次,逐步形成“广州研究”品牌。
二、坚持学科建设与智库发展相结合,形成成果转化良好格局
一是注重地方特色,构建多层次新型智库体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和地方特色相结合、智库发展和基地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50家重点基地的学术优势,围绕建立一套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举办一次高水平学术会议、培育一支可持续发展队伍的目标要求,推动重点研究基地向小型化、专业化特色智库发展。目前,广州形成了以50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7家试点智库为基础的新型智库体系,研究涵盖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兼顾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同时,各试点智库与国家层面的17个高端智库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了广州新型智库的外部资源。二是注重导向激励,创新基地和智库运行机制。各基地和试点智库结合自身特色和工作实际,探索建立科学管理制度。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展访问交流、专业培训等,全方位提升研究能力。加大财政投入,2016年以来支持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经费达3180万元,支持新型智库建设投入达3900万元。加大成果转化力度,畅通研究成果呈报机制,2016年以来共呈报决策报告858份,获得中央和省市领导肯定性批示211份。
三、坚持城市特色和时代价值相结合,实施理论学术精品创作工程
一是突显实践指导性。组织广州地区知名专家成立7个专家团队展开深入研究,写作出版《广州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丛书七册,总结广州改革开放40年历史进程和发展经验,为新时代再出发指明前进方向。编纂出版《中国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阐释广州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的历史渊源。同时,设置年度宣传文化出版专项资金和羊城学术文库出版资助,支持出版广州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16年以来资助出版优秀成果50多部,资助金额300多万元。二是突显历史传承价值。立足弘扬优秀岭南文化,广州历时10年完成大型地方文献丛书《广州大典》第一期共520册编纂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于2016年启动《广州大典·民国时期岭南文献》征集编纂项目,系统搜集整理、抢救保护地方文献典籍。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广东文献汇编》纳入国家图书馆2017年民国文献整理出版项目。组织实施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专项课题研究,2016年以来评审立项190项,不断推出以广州为题材的历史文化研究精品。三是突显城市内涵特质。创新理论成果展现方式,充分利用影视等形式。2015年,摄制再现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历史的8集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2017年,摄制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的5集纪录片《广州故事》,生动展现广州40年来的沧桑巨变,社会各界反响良好。
四、坚持拓展渠道和方法创新相结合,推动理论普及出新出彩
一是“通天线”与“接地气”相结合推进理论普及。成立市、区、镇(街)三级宣讲队伍,2016年以来组织开展领导和专家主题宣讲超过6000场次,组建各级百姓宣讲队伍645个,组织百姓宣讲员1870多人,累计开展宣讲活动3.6万场,推动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018年以来,先后把百姓宣讲引入市委机关学习论坛和社科普及周等多项活动,在6家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27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开展巡讲。目前,广州已经形成“领导干部讲透政策、专家学者讲活理论、身边百姓讲好故事”的大宣讲格局。二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推进理论普及。适应互联网传播特点与优势,积极组织“线上”理论普及活动。打造“羊城手机学堂”客户端理论平台,2016—2018年,全平台发布量约6790期(次),覆盖读者约1500万人次,推出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H5作品浏览量达168万人次。2016年至今,羊城手机学堂官方微博发布博文超过4500条,总阅读量超过900万人次。三是精读理论与阐释理论相结合推进理论普及。一方面,倡导“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精读理论。2016年以来,向全体党员干部推荐50本理论学习书目。编发27期《时事月刊》,转发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评论文章共239篇,供广大党员干部日常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写体会、发文章等形式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推动专家学者撰写理论文章,在《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理论版刊登,进一步深化干部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五、坚持扩大数量和提升质量相结合,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注重创新人才政策。印发《广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方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方案》等政策文件,对符合条件的“广州市杰出专家”、“广州市优秀专家”、“广州市青年后备人才”给予资助。实施青年文化英才培养工程、青年后备人才培英计划等,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目前,广州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实力雄厚,广州地区高校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5人、哲学社科类“长江学者”38人、“珠江学者”83人。二是注重社科人才梯队建设。实施“羊城青年学人”计划,大力资助35岁以下青年理论人才,在学术研讨、学术讲座等工作中,注重为青年社科工作者提供机会。印发《广州市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组建市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导师团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讲师团,为广州地区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三是注重提高理论人才素质。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理论和业务培训,通过课题负责人培训、研究基地骨干培训、青年人才培训等,不断强化社科理论工作者尤其是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2016年以来,先后组织“广州社科规划课题创新研究培训班”、“广州社科理论骨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班”等,培训共约1200人次,全面提升全市社科理论工作者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