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分辨率最高太阳表面图像出炉
2020-03-19
迄今分辨率最高太阳表面图像出炉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出资兴建的丹尼尔·井上太阳望远镜(DKIST)发布了其所拍摄的第一张太阳表面影像,这是有史以来最高分辨率的太阳表面图像。在图像中,人们可以看到明显的米粒状结构,每个“米粒”的大小都跟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面积差不多。研究人员称,这些图像提供的前所未有的细节,能帮助科学家研究太阳磁场,从而进一步揭示太阳的奥秘。
研究人员揭示太阳风身世之谜
太阳风由电子、质子和较重的离子组成,以平均每小时160千米的速度穿过太阳系。研究人员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的“帕克”太阳探测器,在咆哮的太阳风背后,“听”到一些微小的声音,揭示了这些太阳风的身世之谜。电场和磁场的波动会导致波穿过由电子、质子等其他带电粒子组成的气团,这些带电粒子组成的等离子体从太阳飞驰而过。
含磷生命分子源自恒星诞生过程
科学家追踪到了含磷分子从宇宙到达地球的“旅程”。观测结果表明,含磷分子是在大质量恒星形成时产生的,刚形成的恒星会释放气流,在星际云中打造出一条通道。随着恒星震动和释放辐射,含磷分子在这些通道壁上沉积并产生大量一氧化磷粒子。这些粒子逐渐汇聚、融合,从一块小石头变成了彗星。而这些彗星,就成为了生命的“信使”,携带着生命分子来到了地球。
科学家发现银河系早期碰撞线索
如果身处南半球,我们可以在印第安座中发现一颗明亮的恒星。它的存在,揭示银河系早期曾经与一个叫作盖亚-恩克拉多斯的星系发生过碰撞。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对这颗名为ν Indi的恒星的年龄进行了测定。研究人员表示,因为ν Indi的运动必然是来自于盖亚-恩克拉多斯星系的碰撞,所以这一次碰撞一定在行星形成后。这也揭示了此次碰撞发生的最晚时间至少是在这颗恒星形成之前。
转录组快速建库新方法有望助力病毒测序
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课题组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论文,称开发出了名为“SHERRY”的转录组测序快速建库新方法。研究团队表示,这种方法大大简化了建库过程,不仅可用于高质量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对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等样本的测序质量和速度也有望显著提升。课题组专家谢晓亮表示,新方法应用广泛,首个临床应用是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样本进行测序。
浙江突破新型冠状病毒AI诊断技术
2020年2月1日,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线自动化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该平台由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阿里达摩院医疗AI团队和杰毅生物技术公司共同研发。该平台采用不同于核酸检测方法的全基因组检测技术,对疑似病例的病毒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比对,能够有效防止病毒变异产生的漏检,并将原需数小时的全基因分析流程减少到半小时,大幅提高疑似病例的确诊速度和准确率。
我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新突破
南京大学科研人员在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首次基于无人机移动平台实现了量子纠缠分发。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量子纠缠分发是将两个纠缠量子分别发送到相距很远的两个点,通过观察两个点的测量结果,来检验量子纠缠的存在,可以有效证明量子通信链路的可靠性,为量子通信奠定基础。此前,量子纠缠分发已经在光纤链路以及卫星和地面之间的自由空间链路取得成功。
“雪龍2”号开始南极长城站首次卸货
2020年2月8日2时,首次抵达南极长城站附近海域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开始长城站卸货任务。负责组织卸货的“雪龙2”号大副张旭德说,2020年运往长城站的物资总计236吨,其中油料160吨,其他物资76吨。此外,“雪龙2”号还会将长城站站区清理的建筑废弃物、考察站运行遗留生活废弃物等用10个集装箱运回国内处理,避免在南极地区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