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盟EntreComp创业能力模型:理念、实践与启示

2020-03-19马永霞窦亚飞

高校教育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模型能力教育

马永霞, 窦亚飞

(北京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 100081)

近年来,创业型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创业型经济以其灵活的适应性和快速的迭代性,通过有效挖掘与整合各种资源,能够在动态无序中把握潜在的成功机会。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高素质人才。为应对工作世界的挑战,高等教育在扩张进程中顺势而为,以培养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创业教育成为协调高等教育和工作世界关系的桥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业教育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赋予其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高校创业教育以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的结合为特性,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在工作世界中创造价值的能力,进而在未来变动不居的复杂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已成为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渠道。为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从把创业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美国,到提出“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的德国,从把创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之急务”的日本,再到提出“大学自我就业教育”的印度,创业教育俨然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共识[1]。欧盟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其主动适应创业型经济发展的背景密切相关。作为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创业成为全球化格局中促进欧盟创新发展的关键来源[2]。为强调创业能力作为终身学习关键能力和工作生活必备核心能力的重要意义,欧盟先后于2016年、2018年发布了《创业能力框架》[3]1、《EntreComp的实践:创业能力框架应用指南》[4]1,将EntreComp创业能力模型(以下简称EntreComp模型)作为指导欧盟推广和实施创业教育的中心工具[5]。欧盟高校基于EntreComp模型推进创业教育实践向纵深方向发展。

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虽已走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仍相对缓慢,依然面临诸多理论和实践困境。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5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6]以及第三方组织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蓝皮书(2017)》[7]均指出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这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时代诉求。EntreComp模型较系统地描绘了创业能力培养框架,在欧盟高校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实践应用,推进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本研究将对EntreComp模型的理念与推进机制进行剖析,探讨EntreComp模型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实践样态,以期为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一、 EntreComp模型的理念与推进机制

欧盟创业教育为典型的“政府驱动模式”[8],EntreComp模型是欧盟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业能力战略地位、创业教育现实困境等因素的产物。作为指导创业教育发展的中心工具,EntreComp模型集创业能力核心要素、创业能力学习进展、创业能力结果矩阵为一体(如图1所示)。其中,创业能力核心要素从三个层次、三个领域阐明了创业能力的内涵与结构;创业能力学习进展反映了学习者在创业学习中能力提升的过程,描述了创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八个能力级别及相应标准;创业能力结果矩阵呈现了创业能力模块在不同学习进展级别上的预期学习结果。EntreComp模型的核心理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多元价值创造和跨界应用;二是强调创业学习的重要作用;三是强调系统的概念化理论指导。由于欧盟具有“超国家”系统的特殊性,其在推进EntreComp模型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弱干预”机制。

资料来源:根据EntreComp报告文本整理所得。

(一) EntreComp模型的核心理念

1. 关注多元价值创造和跨界应用。随着研究的发展,创业的概念越来越与创新型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活动重组、科技成果转化等联系在一起[9]。创业能力是影响创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已有研究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基于特质、机会、管理、关系四个视角对其进行了界定[10]。欧盟组织专家对已有创业能力研究和创业教育实践进行了梳理,将创业能力的内涵由商业领域扩展至相对宽泛的领域。在借鉴丹麦青年企业家创业基金会的创业观点基础上,EntreComp模型创造性地丰富了创业能力的多元价值创造和跨界应用属性。该模型将创业能力定义为当人们面对机遇和想法时,采取行动并将其转化为对他人的价值的能力[3]10。它涵盖了任何领域和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既可以是经济价值,又可以是文化或社会价值,其价值创造形式是多样的。同时,EntreComp模型强调创业能力既是跨界应用的能力,也是个体终身学习所必备的能力,其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从而打破了教育、工作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界限。

2. 强调创业学习的重要作用。创业学习在个体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学者的普遍认同。创业学习是个体在面对不确定环境时,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以直观推断的思维方式不断更新自身认知结构,从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11]。创业学习者通过“学习-错误-再学习”的循环过程来处理“错误”信息和改变已有知识结构[12],以获取创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创业自我效能和创业能力。同时,创业本身也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且以解决问题为取向的创业学习一定是学习者的主动学习[13]。基于上述观点,EntreComp模型把创业学习视为学习者面向未来终身学习和应对挑战的关键环节,强调学习者的创业能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尽管创业学习的起点不尽相同,但所有学习者都可以在创业学习进程中体验到进步感。EntreComp模型致力于为学习者创造高质量的学习增益,其创业学习过程通过两个方面来呈现:一是在创造价值的想法和机遇中体现越来越大的自主权和责任感;二是培养从简单和可预测的环境到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创造价值的能力[3]14。

3. 强调系统的概念化理论指导。创业能力模型作为系统地发展创业能力的概念化工具,其目的在于为创业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EntreComp模型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模式,不仅以涵盖若干创业能力指标的“集合”形式呈现,而且从教育层面描绘了“目标-过程-结果”三位一体的系统创业能力培养框架。创业学习目标的科学界定有助于利益相关者明确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并将创业更好地融入高校教育体系;创业学习过程的精确识别有助于高校明晰学习者在不同阶段的预期行为、能力特征及成熟度;创业学习结果的有序组合有助于指导高校思考如何利用工具、利用什么工具达成结果并据此评价创业教育实效。因此,EntreComp模型可以帮助教育者打开创业教育过程的“黑匣子”,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学习什么”“如何习得”“效果如何”等基本问题,并以此作为路线图指导创业教育实践。EntreComp模型具备理论化与系统化特征,为欧盟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参照、指明了实践方向,也为其在创业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

(二) EntreComp模型的推进机制

根据《欧洲联盟条约》的规定,当前欧盟主要遵守三个运行原则:一是授权原则;二是辅助原则;三是相称原则[14]。欧盟通过鼓励合作促进教育发展,但需充分尊重成员国教育教学体系和文化多元性,这就决定了欧盟对成员国创业教育干预权利的有限性。因此,欧盟主要通过“弱干预”机制推进EntreComp模型实施。

1. 明确主体:研究与治理机构联合负责。就业、社会事务与包容总署及联合研究中心是欧盟委员会推进EntreComp模型的两大机构,它们共同负责该模型的开发制定、质量管理与教育实践,同时也明确了各自的工作重点。其中,就业、社会事务与包容总署为欧盟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领域的治理机构,侧重于在成员国内对EntreComp模型的宣传、指导等具体事宜的推进;联合研究中心是欧盟委员会直接管理的科研机构,负责承担欧盟专项计划研究项目,为EntreComp模型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全过程的研究和智力支持。为保证模型开发的科学性,就业、社会事务与包容总署委托联合研究中心于2015年发起创业能力模型研究,采用文献审查、实践考察、案例研究等方法,召开了一系列迭代的多方利益相关者磋商会议开展论证工作[15]。在后期推进中,就业、社会事务与包容总署定期向社会报告工作开展和相关政策的最新情况并收集利益相关者的建议与反馈;联合研究中心通过开发数字证书系统、编制使用指南、举办研讨会议、制作讲解视频等支撑措施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模型。

2. 价值引领:强调重要性与普适性。关注创业能力培养在欧盟的政策议程中被提到重要位置。EntreComp模型正是这一背景和进程的产物,其旨在建立系统的创业能力培养参考框架,以深化欧盟创业教育发展,支持学习者发现机会、实施行动与创造价值。同时,欧盟强调该模型价值的普适性,号召和动员成员国的正式教育组织、非正式教育组织以及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其他组织(如初创企业、成长型企业、学习型组织)等广泛应用EntreComp模型,以实现构建创业网络、动员创业学习、帮助创造价值、诊断存在问题等多元的创业或教育目标。欧盟于2018年发布的《EntreComp的实践:创业能力框架应用指南》呈现了不同组织使用EntreComp模型创造价值的典型案例,目的在于系统地诠释EntreComp模型在创业教育和社会创业培训等实践领域可以满足不同目标的价值与潜力。

3. 营造氛围:强化区域对模型的认同。首先,欧盟内部具有文化多样性与语言多元性特征,构建成员国和公众对EntreComp模型认知的可获得性与一致性,是推进该模型广泛应用的首要问题。因此,欧盟在开发英文版EntreComp创业能力模型的基础上,还编制了多种语言版本的模型解读报告。同时,欧盟允许并鼓励任何地区、组织围绕创业能力培养这一根本目的,以任何介质或形式对该模型进行复制传播、语言翻译或改编重构。其次,欧盟定期在成员国范围内遴选最佳创业教育实践进行表彰。例如欧盟培训基金会通过设置“欧盟培训基金会创业奖”激励创业教育组织或社会创业培训项目,其重要评价标准为应用EntreComp模型深化创业教育发展的举措和成效[16]。最后,欧盟通过创业教育网络、学术会议、研讨工作坊、官方网站、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宣传相关组织基于EntreComp模型开展创业教育的经验。

4. 多方协作:动员利益相关者参与。欧盟注重与区域内的创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开展广泛合作,以创建公共机构、教育组织和私营部门的协作联盟,更好地探索EntreComp模型如何充当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催化剂和中心工具。为此,欧盟在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发起了“EntreComp模型支持计划”,召集主要利益相关者围绕EntreComp模型进行交互式、参与式讨论。参与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欧盟、国家、地区或地方等不同层面,含公共行政部门、商业协会、教育培训机构、非政府组织、基金会及其他专门从事教育或就业培训的法人实体。该支持计划的目的在于协同利益相关者探讨基于EntreComp模型的创业能力发展计划和创业教育优化战略,聚焦于设计新的教育培训课程、根据学习成果开发学习机会、探索发展和评估创业能力的新方法等。

二、 基于EntreComp模型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

在核心理念的引领下,虽然欧盟采取“弱干预”机制推进EntreComp模型的实施,但欧盟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纷纷基于EntreComp模型优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因此,EntreComp模型在欧盟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大成效并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一) EntreComp模型实践应用的模式

从整体来看,欧盟高校依据自身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或欲达到的目标,结合其特色、资源和区域发展等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地将EntreComp模型融入创业教育体系之中,并据此制定高校中长期创业教育战略、完善创业教育过程、优化创业教育项目。在实际的创业教育情境中,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兼具复杂性与突显性。所谓复杂性是指高校可能面临多种创业教育困境,如创业教育的异质性理解、创业教育课程的泛理论化倾向、创业教育评价的盲目性等;所谓突显性是指在特定的时空视域中,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某类问题较为突出。显然,EntreComp模型作为系统的理论指导框架,既能服务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总目标,又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些突显性问题。EntreComp模型在欧盟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呈现特定模式的倾向性,其实践应用的模式主要包括锚定创业教育目标、关注创业教育过程、注重创业教育实效。

1. 锚定目标:嵌入创业能力核心要素,共绘创业教育愿景。锚定目标模式将EntreComp模型的创业能力核心要素根植于高校创业教育系统和教育目标体系,将创业能力视为大学生的必备核心素养,把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该模式强调多元利益相关者对创业能力内涵和意义的共同理解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先决条件,并在理念认同的基础上制定全校创业教育战略规划,以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该应用模式包括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融入战略规划,弥合理解分歧。以图尔库大学为例,该校为解决创业教育的异质性理解与缺乏明确性等问题,以创建创业型大学为目标,将EntreComp模型的能力目标与核心理念融入“创业和创业教育战略”,积极塑造学校创业文化[4]82。目前,该校正在实施基于教师特定功能、促进学生创业能力发展的“创业之路”,确保学校层面对创业教育采取整体一致的做法,并为全校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培训和创业支持服务,鼓励学生将创业能力应用于任何类型的工作实践中。二是提供嵌入框架,明确教育起点。以兰开斯特大学为例,该校将作为EntreComp模型核心概念的“创业能力”调整为“兰开斯特大学毕业生的属性”,使得创业能力与学生直接相关,鼓励师生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工作[4]142。故而,包含多元结构和复杂要素的创业能力成为兰开斯特大学创业教育的起点。学校在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的基础上设计了创业训练营、创意实验室、创业社区计划等教育项目,致力于在课程内外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2. 关注过程:链接创业能力学习进展,反思创业学习动态过程。关注过程模式强调将EntreComp模型的创业能力学习进展作为过程变量与创业教育系统内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学习结果等模块建立“传递参数”或“控制命令”的互动关系,进而构建动态、连贯的创业学习过程。该模式注重创业能力学习进展与系统内多元模块之间链接的情境性,进而形成复杂的链接路径,共同作用于创业学习过程的连贯性开发与动态性优化。该应用模式包括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设计学习进展,创建连贯进程。以查尔姆斯理工大学为例,该校致力于在本科工程教育中增加和优化学生的创业学习体验,将EntreComp模型的学习进展结构与CDIO工程教育模式相融合,进而设计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连贯的创业学习进程[4]96。该校将三类创业体验、两种课程模式、两阶课程层次作为创业学习进程的重要载体。其中,三类创业体验包括在互动中了解外部需求、在迭代过程中设计构思与原型、在反思中发掘能力与资源;两种课程模式包括工程创业融合课程、创业专业课程;两阶课程层次包括创业基础课程、创业高级课程。二是反思学习过程,制定能力路径。以利默里克大学为例,该校的凯米商学院在创业教学中将EntreComp的学习进展模型与课程学习目标相连接,通过阐明两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反思创业学习过程,识别能力发展情况[4]84。在以行动为导向、强调体验式的实践学习中,学生参照EntreComp的学习进展模型开展反思性学习,发挥元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的监测作用,根据情况变化动态调整自己的能力发展路径,通过深度学习促进认知发展与知识应用的整合。

3. 注重实效:映射创业能力结果矩阵,评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参考数学术语中的定义,映射是指两个非空集合之间元素相互对应的关系。该模式强调将EntreComp模型创业能力结果矩阵与学生在创业学习过程中所习得的结果建立基于评价的对应关系。其中,前者是创业教育计划中设定的关于预期学习结果的“集合”,后者是阶段性学习后关于实际学习结果的“集合”。通过建立两个“集合”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评价学习者创业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进而对创业教育的过程因素和整体效果进行及时评价。该应用模式包括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提供测量工具,评价能力发展。以哈德斯菲尔德大学为例,该校使用基于任务反思的社交学习媒体——LoopMe收集学生的学习表现并即时反馈,以EntreComp模型的结果矩阵为测量工具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发展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4]78。在评价实践中,学校将EntreComp的结果矩阵作为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嵌入LoopMe的反馈系统,依据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的特征明确评价工作的重点,通过生成的定量数据、定性描述、关键事件等评估学生创业学习与创业能力发展的相关性及能力水平。二是提供标准参照,改进课程体系。以斯旺西大学为例,该校为识别创业课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将创业课程的实际学习结果与EntreComp模型的学习结果矩阵进行比对评价,发现约75%学习者的实际学习结果与EntreComp模型的想法与机遇能力领域相匹配,但在解释资源和行动两个能力领域方面表现较差[4]80。因此,聚焦资源与行动两大能力领域的课程成为该校创业课程建设和改进的重点。

(二) EntreComp模型实践应用的成效

EntreComp模型自产生以来就受到了欧盟成员国及其他地区高校的广泛关注,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效。一是强化了创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理念认同与资源整合。EntreComp模型向校内外创业教育利益相关者传达了更为广泛的创业观点,克服了来自不同学科教师对创业能力异质性理解的挑战,激发了教师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内多样化社会资源融入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图尔库大学的经验表明,基于EntreComp模型的教育实践拓展了师生对创业内涵的认知,促进了不同学科对创业教育的共同理解。此外,该校以社会服务、项目协作、成果转化等形式积极参与图尔库地区的创业生态系统建设,与地方政府、企业等保持密切合作协同育人。

二是影响了创业教育决策者的政策制定。在区域创业教育经验的传播与互动中,欧盟部分国家先后将EntreComp模型纳入本国或地区的政策议程并加以推广。乌克兰将EntreComp模型纳入新的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师培训项目;卢森堡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制定了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简化版EntreComp模型,更加注重学生创造力、自我意识、自我效能感、与人合作等能力的培养,并在遴选的试点创业学校实施;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总署在2018年颁布的新版《创业教育:英国高等教育指南》中,将EntreComp模型作为英国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指导框架[17]。

三是提升了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效能。许多高校和第三方组织开展了基于EntreComp模型的师资培训,帮助教师将EntreComp模型作为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学习的实用工具,通过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学生创业能力发展。由“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资助的创业教师发展项目于2018年启动。该项目通过开展教师培训,开发指导框架(EntreCompEdu)、教学地图(Implementation Practice Map)、专业发展模型(Model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等工具促进创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深化了教师基于EntreComp模型的创业教学理论认识,提升了创业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四是激发了学生参与创业学习的积极性。高校通过构建创业教育战略,加深了学生对创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参与创业学习的积极性愈发浓厚。同时,学生借助EntreComp模型可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以直观形式进行自我反馈,逐步完成相对复杂的学习活动,提升创业学习的获得感。利默里克大学的教育实践经验表明,深度学习体验是通过学生根据EntreComp模型制定的学习进程来实现的,这有助于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业学习的积极性。

(三) EntreComp模型实践应用的趋势

从欧盟不同层面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多种资源汇聚的创业教育格局和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来看,欧盟将继续构建多方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注重深化对EntreComp模型的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于终身学习理念致力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发展。一是凝聚创业能力价值创造及其重要意义的共识,深化高校与雇主、就业服务机构的合作,鼓励企业、非政府组织、中介机构等作为供给者参与高校创业教育,建立欧盟、国家、区域、高校等多层面合作机制,构建多方利益相关者协同的战略合作关系和资源整合机制,打造良性运转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二是应对高等教育变革和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诉求,基于EntreComp模型深化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优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制定系统全面的教育培训计划,不断深化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加大创业师资培训力度,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打破时间与空间界限,探索有效方法以支持在高校内部、工作场所和生活世界等不同学习环境中发展与评估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 EntreComp模型教育实践的思考与启示

(一) 对EntreComp模型教育实践的反思

创业能力模型作为理论化和概念化的工具,对指导创业教育实践无疑是重要的。那么,我们应如何认识创业能力模型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又该如何借鉴学习以推进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呢?里尔瓦利(Uku Lillevali)和塔克斯(Marge Taks)通过研究发现,创业能力模型作为教育层面支持创业能力系统发展的概念化工具,提供了一个整合不同理解、实施创业教育、达成学习结果的有效载体,有利于促进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不同类型和阶段的教育体系中系统开展创业教育,从而使创业教育更具实效性和可衡量性[18]。但是,创业能力模型往往代表了特定教育水平和类型中预期能力的“最佳集合”,只有与教育情境和外部环境相契合,才有可能在特定的教育系统中被接受和应用。反观欧盟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其有效性与EntreComp模型的科学性密不可分。同时,高校能够结合自身的问题、特色、资源等实际情况深化创业教育实践。

与欧盟的“政府驱动模式”类似,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是“有为政府”推动下的“后发外生型”,其主导力量来自国家的积极认同和强势推动[19]。自“双创”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已陆续发布多项政策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改革。但与欧盟作为“超国家”系统的有限权利性相比,我国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更强的推动力和影响力,这将有助于我国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一般来说,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源于三重逻辑——行政逻辑、市场逻辑与学术逻辑的综合作用,需要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但毋庸置疑,高校是创业教育的关键主体。EntreComp模型的高校创业教育经验,对深化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在学习欧盟经验时我们也要遵循国际借鉴的基本范式,即菲利普斯(David Phillips)等人所强调的“教育根植于背景之中”[20],关照我国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分类施策,并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加以检验与修正。

(二) 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如果把高校创业教育视为系统工程,我们可借鉴CIPP决策导向型评估模型(1)CIPP评估模型由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Daniel Stufflebeam)提出。该模型强调评估是为管理者作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包含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部分内容。,从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四个层面系统梳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在创业教育理念上,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理论认识和目标定位还不够清晰,将其视为精英化教育或技能性培训的观念依然存在,创业教育尚未完全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创业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第二,在教育资源投入中,高校的内外部资源缺乏深度整合,创业师资质量有待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基地建设不足。第三,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高校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改革推进迟缓,缺乏指导创业教学过程的有效理论,教学内容和模式理论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第四,在创业教育效果上,高校存在追求短期效果的形式化倾向,对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实际教育效果关注不够,创业教育实效性较差。对此,有学者指出,与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狭义创业教育模式相比,欧盟国家的广义创业教育传统与经验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21]。本研究通过对EntreComp模型及基于该模型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进行分析,有助于从理念目标、过程机理、效果评价等方面纾解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困境,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发展。

1. 重塑创业教育理念,细化创业教育目标。与纯粹的商业导向相比,具有跨界能力的创业更为重要,在宽泛的创业能力视域下,也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22]。创业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应对未来挑战所必备的核心素养,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向度,势必对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提出新挑战。

第一,国家层面要逐步细化创业教育目标,颁布创业能力模型的国家标准。传统上,我国对创业教育目标的规定性表述过于抽象,且以“创新创业教育”一词替代“创业教育”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创业教育中的创业是基于创新的创业,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创业教育目标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创业教育责任机构要充分调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上细化更为具体、可操作的创业教育目标。同时,我国要借鉴欧盟经验,发挥教育智库的作用,立足教育情境探索研制创业能力模型的国家标准,明确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意义、结构维度、发展过程与学习结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框架。

第二,高校要重视创业教育的价值,牢固树立广谱式创业教育理念。在我国轰轰烈烈的创业教育实践背后,部分高校依然存在创业教育难以入主流,甚至被边缘化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创业教育的价值与核心理念把握不准、重视不够。为此,高校必须破除“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创办企业”传统观念的束缚,理性看待创业教育的育人价值,促进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的融合共生。同时,高校必须将广谱式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来说,高校要塑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构建基于各利益相关方深度参与的合作机制,突出创业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拓展创业教育的范围,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第三,高校要探索创业教育校本模式,避免创业教育的同质化倾向。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红海”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但不少高校在实践中面临盲目跟风、左右摇摆的窘境。为此,高校要依据自身定位、办学层次、学科特色、学生需求等校情建立符合高校和区域发展实际的创业教育目标和模式,将高校创业教育系统主动融入区域和国家创业生态系统。一般来说,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打造创新创业引领的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模式,注重培养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学术创业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教学型大学要充分依托服务地方的优势,注重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岗位创业能力。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创业教育过程。政府、高校、产业、社会都蕴含着丰富的创业教育资源,任一主体都可能与其他主体发生关联,从而实现主体间的资源汇聚,产生创业教育“协同效应”。然而,资源汇聚机制的缺位与创业教育过程的失效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为此,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改进。

第一,政府要完善资源汇聚机制,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政府、高校、产业、社会融合了政策、资金、教育、文化、环境等系列要素,构成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其中,政府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政府要做好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整合“政产学”等利益相关者的多方资源,建立跨高校、跨行业、跨区域的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支持平台,在要素互动、人员流动、信息共享等方面建立协作配套机制,激发创业教育多方主体的协调联动性。此外,政府应利用政策工具构建“政产学”多维支持创业教育机制,努力打造各级教育纵向衔接、各类教育横向融合的创业教育系统。

第二,高校应优化创业教育体系,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高校要凝聚政策体系、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的合力,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通识型”创业教育、基于学科特点的“嵌入型”创业教育、面向具有创业意愿学生的“专业型”创业管理教育、面向初创企业者的“职业型”创业教育相结合[23],在高等教育内部构建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的递进式创业教育体系。同时,高校要与产业主动对接,共建众创空间、创客工坊、孵化器、科技园等创业实训平台和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仿真创业实践机会,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验和理性认识。

第三,高校要强化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在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校应强化校内创业教师资格认证与业务培训,提升教师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在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激发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校外创业师资资源,聘请优秀校友、成功企业家、产业导师等进校开展创新创业指导活动。在创业课程设置方面,课程既要覆盖知识、技能、态度等多维领域,又要涵盖理论、实践、项目等多种形式,恰当地安排好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既要促进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又要体现创业课程设置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在创业课程的教学环节,高校要将理论讲授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倡导基于实践体验、以行动为导向的“行动-反思法”教学模式[24],激发学生参与创业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注重提升其创业自我效能感。

3. 关注创业教育实效,改进创业教育评价。创业教育的形式化、功利化倾向是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为此,高校要摒弃此类非生态理念,关注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后的实际学习效果,发挥创业教育评价的改进作用,不断增强创业教育实效。

第一,教育管理部门要制定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标准。国际组织对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有四点共识:创业教育评价应贯穿始终;根据不同目标和评估对象建立多样的评价标准;全方位地评价创业教育效果;加强研究为评估提供理论支持[25]。遵循上述理念,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当前可以开展的是创业教育的个体发展水平评价[26]。其评价标准包括“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两方面。“外生变量”主要是指学生的创业数量与质量;“内生变量”主要是指学生的创业能力水平。因此,“内生变量”更为稳定和重要。国内外不少学者也曾呼吁,不能单纯以学生创业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评价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的标准,创业教育旨在为学生“播下一颗种子”“设定遗传密码”。因此,创业教育评价的核心标准在于学生的创业能力发展水平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塑造。当然,学生创业的数量和质量也反映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效,应作为创业教育评价的重要参照。

第二,高校应强化创业教育的发展性评价。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相对滞后,无法满足高校创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将发展性评价引入高校创业教育评价实践。发展性评价主要是对创业教育实施过程进行监测,既包括对项目的课程数、经费投入等数据的客观评价,又包括对创业教育的主观评价,其目的在于提出有价值的反馈意见,以更好地改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等[27]。为此,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发展性评价时,要根据不同的创业教育目标、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活动明确评价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式,吸纳学生、创业教师、高校管理人员、政府、中介机构等内外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第三,高校应改革创业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方式。创业课程教学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双重特性,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尤为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和模拟演练。因此,创业课程的考核要破除标准答案考试和“高分低能”的积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突出过程考核与实践实训考核。同时,高校要探索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手段对学生创业设计、创业实操、创新成果、团队任务、调查报告、比赛参与等情况进行全过程记录,为课程考核提供全面翔实的证据。

猜你喜欢

模型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题解教育『三问』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