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润性语言:深度沉潜的场域
2020-03-18蒋兴超
【摘要】侵润性语言:深度沉潜的场域蒋兴超(南京外国语学校,江苏南京 210008)[=]【摘 要】侵润性语言具有入侵性强、温润感足、隐蔽性高的特点,有着独特、迷人的言语魅力。这类语言有借物写心、缘情造境和浓墨聚焦三种表达路径,是文本精华之处、情思葳蕤之域和课堂生机之所。
【关键词】侵润性语言;言语特征;表达路径
每位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它们承载着作家的情志和审美。侵润性的语言以其独特的言语张力带着读者入境、入情,是作者情思的体现,是文本的精华,亦是沉潜课堂的场域。
一、侵润性语言的言语特征
侵润性语言是一种悄无声息地将读者带入特定言语情境、温润读者情感的表达方式。它具有三大特点:入侵性强、温润感足、隐蔽性高。
1.入侵性强
《记承天寺夜游》中有描写月光的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省去本体,直奔喻体而去,一句就把人直接带入境中。“水中藻、荇交横 ”直承上境,进入境中之境,人就深融到境里。两次入境后,再猛然一转——“盖竹柏影也”,才让读者从幻境中醒来。短短一句话,完成了两次入境和一次离境,让读者酣然而入,怅然而出,束手就侵。
再如《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珮环相鸣似的水声直撞心房,引着读者发现。当读者兴致勃发,伐竹取道之后,小石潭美丽奇特的景色便迎面而来,读者悄然间已入境。潭水令人意想不到的清澈,鱼若空游其中,如幻境一般。小潭以全石为底,又翻卷而上,潭石形态迥异,各具风姿。潭周青树翠蔓相依而生,蓬勃恣意。潭中的鱼如同精灵,一时佁然不动,倏忽猛然远游,似在逞强,又似在逗乐,妙趣横生。一番景致描绘,读者已然深融景中,化入境里。
2.温润感足
入侵性强,是侵润性语言“刚”的一面,而温润感足,则是其“柔”的一面。读者虽被动入侵,但怡然其间,酣然而醉,故温润感足是侵润性语言最有魅力之处。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两次入境都让读者沉醉,离境又让读者不舍。那晚的月,让读者感触到东坡的心境,教读者读懂豁达与诗意,月本身也成了读者和东坡共同的知己。《小石潭记》从撩人心弦的水声而起,到夺人眼目的奇石、树蔓、游鱼,应接不暇的景致带给读者一次又一次的惊喜,似乎读者也身临小石潭,心甚乐之。
語言通过情境抵达人心,侵润性语言尤是如此。它以张力十足的言语调动读者的感官,打开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读者沉浸其中。
3.隐蔽性强
侵润性语言的入侵和温润,隐蔽性都很强,能在不经意间就侵入人的心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东坡本已“解衣欲睡”,却欣然起行,从寓所步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只因那晚的月色。中庭的朦胧和神秘,令人不及多想便被拖入梦境。《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两个比喻、一处留白、一个倒序,以及简简单单的言语表达,直抵人心,成功地完成了入侵和温润,隐蔽性很强。
而小石潭的描写,由声而景,由水而石,由石而树,渐次展开,不知不觉间读者就融入了景里。入侵温和,不露痕迹。悄然、熨帖地传情达意,是高阶言语表达的特征,读之能给人无尽的回味。
二、侵润性语言的表达路径
侵润性语言的表达路径有三:借物写心、缘情造境、浓墨聚焦。
1.借物写心
融情于物,借物写心,言语才容易入侵,直抵人心。柳宗元写小石潭,将一己之情全都倾注到景物之中,因而景中处处有情。景,不是山水游记的中心;情,才是文本之魂。游记看似在写小石潭,其实在写作者自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皆有柳宗元深深的情感烙痕。《小石潭记》的美,源于作者丰盈的内心,由景而心,借物写心,故言语才能如此有穿透力和侵润性。
苏东坡也如此,被贬黄州,九死一生,无人可语,月亮便成了他的知己。他借月抒怀,通过月亮把自己浓重的、五味杂陈的情倾吐出来,直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晚的月色让人如此痴迷、沉醉,皆因情太浓。只有借月说情,文中“闲”之意味,才丰厚了起来。
2.缘情造境
境有三种:环境、处境、心境。缘情将此三境融为一体,便容易让读者沉入境里,侵润人心。
永州地处湖南,史料载永州瘴乡恶土,人烟稀少,毒虫遍野,是偏僻荒凉的流放之地。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生活极其艰苦。未至半载,随行的母亲便离开人世。但政敌依然造谣诽谤,使他悲愤忧郁,竟至“行则膝颤,坐则髀痹”。永州,是他内心深处的凄凉地。小石潭需要伐竹取道方可找到,可见地处幽僻,鲜有人往。正因如此,此景才格外有致,令人神驰以往。也缘于此,久居更显幽僻,以至心境悄怆,勾起内心深处的忧伤。小石潭就像永州,也像柳宗元自己。“四面竹树环合”既是实写环境,也是虚写处境,同时暗合心境。境即心,心乃境,人在境中,人、境交融合一。
又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场风雨,吹破了诗人的茅屋,也吹走了诗人辛苦经营的梦想。“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悲苦交加,心力憔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场连绵不断的秋雨不正如风雨飘摇的国家吗?国已如此,人何以堪?处境、心境、环境融于一体,已把你带入万千情愁。
3.浓墨聚焦
浓墨聚焦于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是侵润性语言的又一表达路径。
以小说《台阶》为例,文本集中笔墨描写了父亲建高台阶房子辛苦的准备工作。“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一块砖、一片瓦、一张角票,不显眼的一个个“一”汇成了生命的万千。“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一张张的积攒,塞满一次何其困难!父亲居然还积满了几次!悠长的岁月和生活的艰辛没有磨平父亲的坚持,却堆起了父亲的梦想。如此有温度的细节,悄然将读者带入父亲的艰苦岁月里。
高台阶的房子建成后,小说又浓墨聚焦于父亲在台阶上种种不自在的表现。“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别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好不容易建好了梦想中的高台阶,父亲却觉得坐高了也不是,坐低了也不是。父亲坐台阶的行为让读者思考:父亲怎么了?农民父亲的命运都如此吗?城里父亲也这样吗?
作者浓墨重描,高度聚焦,让读者长久地停留在文本的深处,带来纷纷扬扬的思考。
三、侵润性语言的价值思考
1.文本精华之处
侵润性语言以直入人心的言语,成为文学文本最有感染力、最迷人的精华之处,值得反复涵泳。
比如郑振铎先生的《猫》中有一段经典的语言描写。“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妻”的语气强硬,通过感叹号和反问句表现了出来。默默无语的张妈,一如被冤枉的猫,甚至还不如那只不会说话的猫。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淡漠,便通过语言得以展示,既是一个鲜活的生活场景,也是一段高度浓缩的人生,让读者久久地回味与省思。
《孔乙己》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掌柜的问话,斩钉截铁;孔乙己的反驳,无可奈何;掌柜的两个反问,气势夺人;孔乙己的一处乞求,凄情滿腔。几句简单的对白,直指人性的深处,让读者触摸到真实的人心和社会。
2.情思葳蕤之域
侵润性语言,张力十足,藏着浓郁、绵长的情感,是表达情思的葳蕤之域,是体味深情的绝佳通道。
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也有这样的一段对白。“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当证实了老水手就是于勒,父母两人的表现如同遇上一场即将到来的战争,而对手是自己的亲弟弟。这一切只因弟弟毁了他们辛苦等待的梦想,成了一个穷光蛋。“小人物”梦想幻灭后的慌张,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财富和情义是和谐统一,还是矛盾对立?谁能理解“小人物”酸楚的仓皇?梦想幻灭以后,生活还存在优雅吗?
3.课堂生机之所
正因侵润性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精华之所和情思葳蕤之域,所以它是沉潜课堂的生机之所,能给课堂带来生机,使课堂变得丰厚。
入境、沉浸、共情,是深入侵润性语言、沉潜课堂的良途佳径。下面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
策略一:目光聚焦。先尝试将学生的目光引向那晚的月色,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好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是阳历十一月中旬。那时已是初冬时节,天气已寒,然而这并不能挡住东坡夜游承天寺的心,这是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便会将目光聚焦到那晚的月色。
策略二:自主发现。当学生目光聚焦月色后,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评价引发学生自主发现与探寻。学生很容易理解“不著一字”是指文章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但很难讲明“尽得风流”。通过尝试改句和对比,学生便能发现言语侵润的关键写作技巧——留白和倒序。入境的门径找到了,日后美文中言语的妙处便容易领悟了。
策略三:想象入境。光依靠领悟还远达不到沉浸于文章的要求,还需再往情境的深处走。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境之曼妙。教师范读时要拖音慢读,让学生注意到“盖”字有恍然大悟的入境感。学生在聆听时要闭眼想象渐渐入境,假设自己就是文中角色,以达到共情。
侵润性语言,蕴藏着文本的精华和作者无限的情思,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情思的葳蕤之域,更是沉潜课堂的生机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