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疫背後:推廣彈性上班的益處

2020-03-18凱里

澳门月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員工機構時間

年初,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因此,行政長官先後發出批示,豁免公務員1月30日至31日、2月3日至7日、2月8日至16日上班,而公共部門自2 月5日起,僅提供公共秩序、安全、衛生及社會基本運作屬必不可少的緊急服務。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亦發出居家防疫措施,呼籲全澳市民避免外出,希望市民與政府齊心抗疫。政府同時呼籲私人機構具備條件下參照相關措施,一時之間,部份機構、企業,紛紛實施在家上班的彈性制度。這也是繼2018年強烈颱風山竹以來,本澳部份員工獲得在家辦公的彈性“福利”。

即使政府和機構再三呼籲市民、員工居家抗疫,卻也有“管不住自己對腳”的員工,把在家上班的地點搬到了戶外。譬如今年2月,香港不少公司讓員工在家工作,而恆生銀行卻有6名員工相約爬山,還拍照上傳到社交媒體上,互相標籤,賬號設定還是公開的,其中一名員工更寫上“在家工作最後的活動”。這件事最後被公司發現,六人一同受到公司的警告。恆生員工公然曬相行山的舉動,不禁令人咋舌,防疫期間員工不止享盡公司福利,就連公司給予的時間福利也不放過。而企業採取手段應對特殊員工,是再正常不過。

除了因應特殊時期在家上班外,對於澳門來說,亦存在諸多行業是實行“半居家”的上班制度。例如:傳媒業,有編輯、網絡撰稿員以及近年新興的YouTuber;買賣維生的銷售業,有地產、保險、證券的經紀;另外,還有平面設計師、作家、代購人員、網絡課程導師,甚至水貨客都可以是彈性工作。可以看出,選擇這類彈性上班的人士,大大增加了時間和空間上的自主性。

此外,因應這次疫情,卻也順道造就了所謂的“宅經濟”,譬如就有某平臺網紅因居家隔離而直播自己睡覺,殊不知一夜之間觀看他直播的網友超過一千八百萬人,為此賺進高額獎金。不僅如此,諸如“雲經濟”亦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阿里巴巴旗下數位化辦公軟件“釘釘”2月3日發佈的數據顯示,內地有近1,000 萬家企業、約2億人在家“雲辦公”,當天復工上班的單位中,有相當一部分出於防控新型肺炎疫情需要,放棄到辦公室集中工作,而選擇線上辦公。此外,其他網絡辦公軟件Zoom與Skype,同樣“疫”境而生,可謂“錢途”無量。

視線回到澳門,本澳各中小學校響應教育暨青年局呼籲,安排學生在家學習,以確保停課不停學,有的教師透過語音錄製教程或透過網絡安排學習方案,督促學生留家自學。而不少在家辦公的家長亦空出更多時間陪伴子女,一方面做課業上的輔導,另一方面維繫親子關係。過往政府的施政方針曾提到“加強親子關係”、“共建美好家園”的口號,亦希望透過親子館、托兒服務促進親子關係。但可惜,親子陪伴遠比親子館來得重要,與其把子女拱手托付給他人,不如親身陪伴、教導來得及時有效。也就是說,如果能夠推行“半居家”式的工作模式,那麼,對於上班一族的父母就能騰出更多時間照顧及陪伴子女。

日本素來以全球最高工時而聞名,職場環境普遍存在過勞情況。根據2016年日本政府一項研究報告,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日本公司要求員工每月加班超過80小時,英語中的Karoshi(過勞死)一詞也來源於日語。去年8月起,日本微軟(Microsoft Japan)試辦“周休三日”,讓2300名員工每星期只工作4天,期間公司每周五就停止辦公,結果發現這項政策大幅激勵了員工的生產力,成長幅度接近40%。有研究認為,“周休三日”有助吸引更多女性和老年人投入職場,不僅可以減少員工流失率,也能減輕企業人力短缺的問題。實行“周休三日”政策不單是彈性上班的另一種形式,也能讓員工擁有更多時間兼顧育兒或照顧老人的需要。

目前本澳政府部門和部份機構、企業實施“雙休”制,且規定每週工作時數為36至48小時,部份機構與組織離彈性上班有一定的距離,更別說是“周休三日”的目標。無論是彈性上班還是“周休三日”,確保員工具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及私人空間顯得越來越重要。雖然僱主因應防疫而“被動地”實施在家上班制,但是考慮的機構或企業的發展、員工事業與家庭間的平衡,或可把這一政策進行升級和優化,一則推行彈性上班的制度,即員工工作日內可任意挑選一天在家辦公,便有更多時間照顧家庭,真正達至友善僱主的成效;一則由勞工事務局牽頭,修訂《勞動關係法》,強行要求僱主實施“雙休”甚至“三休”的制度,避免僱員出現“過勞”的問題。

由居家防疫措施帶出日後推廣彈性上班制的好處,由勞工部門進行法例的修訂,以及機構、企業的友善政策相配合,屆時才能真正達致“共建美好家園”的願景。      (澳門/凱里)

猜你喜欢

員工機構時間
現象學觀念是如何源的?
——德里達與胡塞爾的分歧
员工吃草,狼性何来?
外資享「國民待遇」大陸支付行業全面開放
多做正分 少做負分 正確投資有章可循
合作、輔導、紀錄、公證 、專家績效管理中直線管理者的五種角色
24時間万全体制全天候安全走行
員工持股 怎樣形成利益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