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证伪主义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与启迪
2020-03-18乔汉
乔汉
摘要: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提出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对整个世界的科学方法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实证主义造成了最直接的冲击,至今仍有学者研究和思考两种方法论的关系。在诸多的学科中,尤以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最为显著。文章在简要介绍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了解证伪主义被运用到经济学的发展经历,并对经济学方法论产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获得对我国经济研究及经济学方法论发展的有益启迪。
关键词:经济学方法论;证伪主义;波普尔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创见性的提出证伪主义科学哲学,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提出新的解释。在对西方科学哲学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推进作用。现如今,这一创见性虽在哲学范畴下的评价仍有争论,但其哲学方法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是空前的。
一、证伪主义对经济学的影响
波普尔虽身为一名哲学家,但受到诸多经济学者的注视。究其根本,是由于西方经济学者对其证伪主义方法论的青睐,甚至成为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经济学方法论的知名学者,马克·布劳格(M.Blaug)对波普尔证伪主义在经济学方法论中所产生影响进行总结:“证伪主义,整个二十世纪的故事。” 并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证伪主义在现代经济学的斗争中获胜(可以说在其他社会科学的某些部分取得了同样的胜利)。现在的问题是说服经济学家严肃对待证伪主义。”
(一)“波普尔效应”波及经济学
波普尔的证伪思想在社会哲学、科技哲学和经济学范畴产生了激烈的“波普效应”。其证伪主义哲学创见性的启蒙来源于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从某些方面上讲,可以說波普尔的哲学是适应时代进步而迸发的产品。它批判和否定传统的科学方法论,有益于实现和延深科学革命。波普尔哲学的这种方法论特色招致了20世纪30年代欧美国家度过经济危机后被经济学所吸收。作为最有生机和革命性的理念,它很大的影响了20世纪经济学方法论的研讨。
证伪主义充分体现了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他以为观察贯穿于生存过程中,是无法脱离相应理论疏导的,而这种具有引导性的理论自身便是可证伪的。理论并非观察得出,而是猜测的产物,所以波普尔认为要用批判的态度来面对理论指导。波普尔表示,科学的研究离不开可证伪性,它可以判断理论的正确性,理论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可否被证伪,如果被证伪,新理论会代替旧理论进而推进人类认知,科学是在不断地猜测与辩驳中展开。
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中,表示出理论具有可证伪性,并且不具有可证实性,可证伪性是其可新概念。换句话说,来源于一个命题的陈述总是会伴随着一些逻辑冲突,而那些无法被证伪的命题就不与任何能够实现或可设想的事件相悖。所以,理论的科学性需通过证伪来辨别,我们可以普遍认为科学理论或科学命题是无法被证伪的;与此相反,如若存在反例,则证明该命为假,此理论为伪科学或非科学。
在波普尔看来,利用经验来观察理论得不到命题为真的结论,只能证实命题为假,这显然与实证主义者的理解背道而驰,实证主义者将命题的意义与可接受性加之于理论的经验证实。人们不能断言这个假设必须是真理,因为假设符合事实,假设的真实性是从事实的真相中推断出来的,这是典型的“肯定后件”逻辑谬误。但是可利用“否定后件”,通过缺乏事实进而得出假说为伪,是利用事实对假说的真实性进行否定。由此可见,在逻辑层次上存在反证,但不存在证实,这也使得证伪性成为理论的科学标准。
(二)经济学自身发展需要证伪主义
经济学家常常关注和利用证伪主义,并认为其是直接关系到经济学的发展和障碍本身的。经济学面临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以新古典经济学派为例,对科学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的应用可追溯到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30年代,这种利用实证与数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形成的理想模型是对科学原理的追求,弥补了逻辑分析对不同事实难以发现共性的缺陷,放弃事实的其他方面,深入研究某一点。同时,逻辑实证主义的脱离事实化也不适用于经济学,将科学的客观性无限放大,忽略了主观的不同程度影响。而且新古典经济学视角下的人是绝对理性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是对数学的价值与数量分析的过分信赖。不难看出,逻辑实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在其体系的成形过程中都采取了公理化的措施。整个体系建构以逻辑实证主义的演绎方法论为准绳,命题和原则由简略到冗杂,终被统一成一个严格有序的系统。目前,全副理论不仅充斥着不易触及的措施,还进入了错误的发展趋势之中。如果经济学走上这样的道路,它就不会成为现实的主题,它将成为数学的附属品。比较好的是,在面对现实时,经济学家考虑了这个阶段,并认知到这种发展必须被抑制。
其次,经济学和经济学方法是不可隔离的,二者必须相互促进和依赖。经济方法论在对经济学碰到的新问题作总结的同时,也促进了新方法的出现,进一步发展了经济方法论。但实际上,二者之间的关联正好相对。例如,保罗·萨缪尔森(PaulA Samuelson)亲历了一个重大转变,从经济学方法论的操作主义过渡到描述主义。经济学家应该有一套能时时弥补缺陷,并且还不违反本身的经济学方法论。可是,萨缪尔森在他阐明的偏好理论中,假设定价和收支变更不影响人们的消费偏好行为,这与事实状况也是十分不符的。在经济学的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具有普适性的方法论及其原则,使得经济学家未能恪守经济学方法论,这种问题亟待解决。
再次,对理性作用的完全推崇蔚然成风,体现在新古典经济学之后的学科发展,其本身概念的抽象化亟待遏制。一方面,理性缺乏客观完整性,偏激的推崇会招致极权主义的横行;另一方面,身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彰显其本身与人性关联的层级并能表现人类价值观。因此,推动经济学本身的经济学方法论需要和批判性推理相联系。
最后,经济学的主题是一种能够系统的预知真实动向的社会学科。如果它本身的进步显示出缺乏前瞻性的能力缺陷,将会对经济学产生沉重的冲击。人们应该利用对应的策略调整来阻止类似情况发生。当经济学无法根据动态的发展形势进行预测时,其会失去自己的重要性。
从上述观点不难看出,经济学是一门联系实际和有系统预测倾向的科目,对经验资料之外其它的影响要素有所掌握;力求契合合理性准则;抵制对理性的盲目推崇;除此之外,在预测的精确度方面,它必须符合其需求;哲学科学上的方法论与上述经济学进程中各种情况相适宜的只有证伪主义。证伪主义的问世不单拯救了新古典主义学派运用的逻辑实证法,也是对经济探究操行的重构。唯独证伪主义重视事实的经验性,以及其方法的有效性,趋向观的展望才能符合波普尔声称预测是无止境的评判规范。它处理了经济学中利用逻辑实证法引起的抽象性和完全理性、预测性与实际操行相结合的难题。尤其是,证伪主义其实并非一种静态模型,其可以满足经济学持续转换的本质。
(三)经济学家的证伪主义思想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之所以能吸引经济学家,缘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波普尔的证伪计划为严谨的科学研讨活动贡献了一个比较容易的划分界限准则和整套易于执行的法则。毋庸置疑,经济学家在这种方法论规则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被吸引。就经典逻辑实证主义来说,其特征是致力于对科学知识理论进行辩护,而这种方式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并不能为其方法论指导作准备。波普尔的证伪方法相较简单,便于实践操作,在经验探究中对方法论准则的利用更符合经济学家需求。
其次,证伪主义崛起的其他要素是经济研究从实际中被抽象出来。经济学是关于世界的研究,起到引领经济策略的作用。然而,一些经济学家阻碍了经济学的进步。比如,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在其著作《经济科学的本质和意义》中曾论证:经济学的使命开始于一些不言而喻的假设,借助逻辑推論力量,挖掘无法驳斥的真谛。其试图将经济学转变为一种非定量,理论上无法证明的纯粹解析推理系统,拒绝理论经济学直接参与经济方针。罗宾斯的超验主义在一部分青年人之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伦敦经济学院就读的学生,在接受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后开始对罗宾斯的学术思想进行批判。
最后,经济学家受到波普尔的影响,这与波普尔个人和职业相关。其中包括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von Hayek)、利普西(Richard George Lipsey)、布劳格和哈奇森(Terence. W. Hutchison)。人们认为哈奇森是第一个在经济学中采用证伪概念的人,而利普西和布劳格二者是证伪主义的坚定“守卫者”。哈耶克不仅是波普尔这一理论的坚持守护者、传播者,而且也是现代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之一,波普尔证伪主义更是深刻地作用于他的哲学理论杰作《科学的反革命》。
二、波普尔证伪主义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经济学方法论家汉兹在谈到波普尔的影响时,他评论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方法论中,波普尔的影响力超过其他任何个人哲学家(或哲学流派)…事实上,他在一般科学哲学家中不如在经济学家中间的影响力大。”虽然波普尔在他的作品中提到经济学的情况很罕见,但只要涉及到,其仍然十分小心。证伪主义作为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一经提出,便得到了经济学界的统一关注。
(一)初期引入
波普尔的证伪方法初次被哈奇森引进经济学领域表现在其1983年出版的《经济理论的意义和基本原理》之中,该书的开创性体现在将科学哲学融入经济学方法论。他对科学家的研究进行描述:应用与检测故有的工具、论断和措施,如果条件满足对它们进行改良与发展时,再依据在实践中的标准批判这些工具、论断和措施。哈奇森表示,假使经验内容最终存在于科学命题中,则这些命题需要经过经验验定,要不然,就是这些可能的命题能够经过数学或逻辑推导得出。因此,需要通过实证来测试追寻“科学”地位的经济命题。
他提议使用波普尔科学划分界限准则,主要目标是注重实证的用途,否认那时流行的经济学既有的方法理论和超越的、自省的方式。虽然这个学说在最初提出时并没有遭到很多批判,不过很快就被马克卢普谴责,他认为哈奇森是一个偏激的经验主义者。 但从1983年的 “经济理论的意义和基本假设”至1992年的“变革中的经济目标”,其始终强调并拥护证伪主义理念。在哈奇森之后,布劳格,克兰特,博兰德等人也表示支持的态度,并且坚持致力于对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与探索。经济学方法论变成经济学的一个分部,其研究也被越来越多人关注。
(二)发展高潮
20世纪50年代闻名的“假设之战”促使证伪主义达到发展高潮。弗里德曼1953年“证据经济学方法论” 论文中的论点是招致“推定之战”的导火索。本文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也称为“F论证”,其内容为:将现实假定和现行数据进行区别是测试理论或者假设有效与否的唯一方法。他反对在假定和他当时提出假定的现实之间进行检验的想法。“这种观点被人们广泛接受,但从根本上来说是错误的,它是许多错误的根源。”F的论点受到猛烈冲击的同时也得到了诸多坚定拥护者的扶持。
“F论证”中对假设或理论的验定是弗里德曼证伪的准则。而类似的冲突会经常出现,不会只是偶然的一次,如此,该假定应该是被回绝的;或者,在经验与假定或理论预测之间不存在矛盾,则可以接受。而这正是同波普尔所主张的“我们永远无法证实一个理论,我们只能说理论没有被驳斥。”的观点是一致的。在文章《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中,弗里德曼的侧重点是验证理论的过程中预测的影响举足轻重,此理念与波普尔的测试理论相似。弗里德曼对证伪主义在方法论上的应用也通过很多侧面被反映出来。
关于方法论的论争让经济学家愈加的关注证伪主义的观念,并且对它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在经济学中,波普尔证伪主义的追随者有萨缪尔森、哈耶克为代表的一些人。在僵持的近四十年的经济方法论争辩中,经济学家在愈加关注方法的探讨和钻研同时还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帮助这个时代的经济学方法论形式变得相对完整。
(三)后续争论
虽然波普尔曾经得到经济学家的热烈追捧,然而,在经济学中,由于波普尔证伪主义自身的弊端和其在实行中遇到的窘境,使得其并未得到充分应用。因此,它被马克·布劳格的著作《经济学方法论》评定为:“现代经济学家常常鼓吹证伪主义,但他们很少付出实践:他们所使用的科学哲学可以恰当的称之为‘无关痛痒的证伪主义”。在西方,经济学家逐渐意识到波普尔证伪主义太严厉了,经济学方法也同样的表现出摈弃这一理论的趋势。但是,在理查德·利普西1963年初版《实证经济学导论》中依然诚挚地拥护着波普尔证伪主义。利普西相信,科学的理论可能会因为单一的确定性测试而被误解,并且在接下来的第二版中被拉卡托斯精致证伪主义所俘获。他之所以选择统计学观点,是因为发现人们只能获取有数的非完整的知识,所以承认了反驳或者确信是永远不会结束的,两个相互竞争的假设存在某种概率关联,无法判断假设真实性,因而放弃了波普尔关于驳斥的观点。
西德尼·舍夫勒的《经济学的失败》书中所述,认为经济学不具备科学属性的观念,他觉得经济学家一定要探讨社会的完整建构,仅仅是传统的假设—演绎经济理论是没有出路的。 放弃其经济学可以自己遵守法律的主张;只要存在不被外部条件约束的一般适用的法律,那么进行科学预测就是有希望的。那就决不可能有经济预测这样的东西出现。由此可知,波普尔证伪方法历经了一个由热烈的接待到严肃的批判到最终停止的进程。虽然,随着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呈现,新的经济方法论也必将逐步显现出来,诸如历史主义和精致证伪主义等,但是证伪主义的影响无法替代。
三、波普尔证伪主义对我国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启迪
排在首位的是方法论在经济理论中的变革,原因是构建理论一定要在一些方法论的指引下创生。所以,作为一种要实现创新的指导性理论,进行方法论的踏勘和激烈的讨论,进而在我国经济改革的实际中操行是必然环节。实际上,科学哲学的基本原则与操行方式在我国经济的相关研究中才开始应用,波普尔证伪方法的应用和探究事实上还没有出现。然而,显而易见的是,波普尔证伪方法中的猜想和反驳对中国当前关于经济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一)基于猜想
波普尔证伪方法的要点是明确表达了“理论是猜想”和“假设观察”的想法。对于他而言,科学家的“自由创造”是源于本性驱动对自然的普遍猜想,由此而产生某些科学理论或科学假设。一方面,他注重理论是一种非永恒性的真理,也就是说,任何理论都只能是暂时性的,而其最终仅是一种“猜测”是“富有想象力,有创新性的猜想或想法”,不能总是正确的,被推翻或替换不可避免;真理存于未经过谬误测试的理论中,所有理论无法摆脱被证伪的命运。另一方面,由此可见,这种“试验性的”勇敢的推测反映了探究科学的精神。对于任何问题来说,其“猜测”的形式都有很大的差异性,有的通过揭露所谓的“自由创造”的真实含义,进而展现了科学发展丰富和无限的创造力。对于“假说来自观察”,他给出了“观察来于假说”并着重阐述、理论和假设来源于“自由猜测”,“自由创新”,“创造直觉”,“无理性因素”等。虽然此类想法具有“非理性主义”惯例的神秘感,但在科学进化的过程中,这类思维完全决定了人类积极性和创新性在其中凸显的价值。它极大地强调了隐藏的人性中富足的创新性潜力,勇于创新勇于质疑,无论结果如何,它都不会对权威屈服。
(二)始于问题
“探究起源于问题”贯彻在所有理论与方法之中,坚持“处于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之中”究其根本追问真相的哲学精神深刻影响了经济学的研讨,这与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是离不开的。在对经济进行研讨的过程中,人们兴许会察觉到,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关于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并无显著的进步或飞跃,虽然期间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问题也许就在学术研究中。在过去,坚持马克思经典理论的研究仅限于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尽管它是可行的。然而,现在中国的经济研究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形势,已经出现了新的使命和新的时代问题。要一直感到自身处在一个特定的问题状态之内,急需选择一个我们期待可以处理的问题。经济理论总是试探性地解决问题,经济学的发展不能只依靠假说和猜想的堆叠,真正实现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还要使理论联系实际,从现实问题出发究其根本追问真相,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诸多理论用批判的思维客观比对,使理论不断完善,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用于检验
波普尔得出一个结论:“衡量理论科学地位的准则是其可驳斥性或可证伪性或是可测试性。”我国在引入西方經济学理论时,将传统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一并引入,这无疑是将经济的局部具体代替了全局的伪逻辑,经济结论虽然采用的是实证科学的模型,但是现实检验的前提是“普遍猜想”,对于一些经济现象进行猜测,这种推测并非旨在成为具有主观知识的品牌。通过对假设条件的修饰与数理计算使之成为一种“精巧”的理论,但少有质疑的声音检验其真伪。而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揭露了这种理论上的偏差与扭曲,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则亦是在进行证伪。并继续在测试中得到更正确理论的假设,颠覆旧理论促成新理论并是对经济理论进步的促进,证伪意味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存在无限可能与无尽动力。
倘若在思维惯式中加入波普尔证伪主义,使其成为一种对科学方法论的补充和拓展,它可以应用于研究目标中具有显著的非确定性的问题,则效果也许会更加明显。为了能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与经典理论,又能实现理论的飞跃与变革,使经济理论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代齐步并进。应当充分鼓励经济学理论或经济学家的创新意识,坚持和弘扬务实求真的优良品质,中国经济学研究需要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为科学假设和模型论证提供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杨玉成.西方经济学中的“范式”和“研究纲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2).
[3]D. HANDS. Reflection Without Rul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4]李丹.论波普尔证伪主义与经济学方法论[J].新经济,2015(09).
[5]Milton Friedman.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6]桂起权.当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之走向[J].经济评论,2002(02).
[7]陈孝兵.经济学的方法论:纷争及其后果[J].经济学家,2008(04).
[8]沈亚生.重温波普尔与辩证法本质还原——读《现代智慧的理性批判——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05).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