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研究
2020-03-18张旭
张旭
[提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民应用需求的提高以及机构规避政府监管等因素的出现,应运诞生互联网金融这项基础设施。正因为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在增进民生福祉的同时,也相应的带来一些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冲击,首当其冲的就是商业银行。随着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传统的商业银行逐渐感受到生存压力,在学习新兴技术的同时,大力创新自身产品、发展金融业务、积极融入互联网金融的时代。本文立足于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创新,分析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的冲击,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差异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2月14日
一、引言
随着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各种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经济支付需求、财富管理需求的不断上升,互联网金融正式进入了人们的眼球。随着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它不断地在“虎口夺食”,威胁着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商业银行要想保证自己的利益、与各种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良性竞争,必须进行先进技术的学习,大力创新自身产品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银行要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使用,利用自身庞大信息流整合优势,发掘数据的潜在价值,降低自身服务成本,扩大利润率。作为国家经济主动脉的商业银行必须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在利率市场化浪潮中,顺应潮流;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与时俱进。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1、使商业银行可以挺进长尾市场,增加市场占有规模。随着克里斯·安德森在美国市场上观察到这样一个统计规律性:在20%的热销商品中会有10%的商品独占鳌头,而这10%的热销商品会分化为2%的超级热销商品和8%的次热销商品。50%的营业收入和33%的营业利润仅仅是由2%的超级热销商品产生的,25%的营业收入和33%的营业利润也只是由8%的次热销商品产生的。而剩下的25%的营业收入和33%的营业利润却是由高达90%长尾商品的产生的。从营业利润上看,经营超级热销商品和经营长尾商品一样。对银行来说,长尾产品就指的是差异化、多样化程度较高的小微企业以及个人的存款、贷款以及理财产品,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的特色金融需求汇聚起来,形成了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长尾。各种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定制化服务,扩展了投资供给,同时刺激了居民的理财需求,满足了不同人对个性化和碎片化的理财服务需求。通过对大数据的利用,商业银行可以设计更加符合客户多样性需求的产品,吸引存款扩大资产规模,发放贷款提高资金使用率,从而挺进长尾市场,增加市场占有度,扩大市场规模,增进营业利润。
2、提高商业银行资金配置效率,使资金流向更为合理。在传统的贷款模式下,只有具有良好信用条件并且拥有足够的抵押品的大企业,才能在商业银行贷款成功。但是亟须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往往因为没有足够的抵押品、甚至在银行内部没有充足的信用记录,而且得不到银行的资金支持,只能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以高额的利率进行举债。但是由于逆向选择问题,高额的利率往往吸引来的企业往往是从事于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投资项目的破产率往往较高,这又会导致借款人采取高利率的方式进行放款。一些具有优质投资项目的企业因为投资项目风险低收益低导致没有偿还高额利率债务的能力,从而使得企业无法跨国初期资金投入门槛,轻则导致企业运行受阻,严重的更会导致企业破产。但是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是银行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采取全方位的大数据征信,对企业及个人进行信用分析,达到合理的放款,是资金配置的效率更加提高,资金的流向更为合理。
(二)不利影响
1、弱化商业银行的融通媒介职能。当前,随着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业务如火如荼地开展,商业银行首当其冲。尤其对于中国商业银行来说,由于理财产品的发展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也不够,所以就会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衍生出的各种支付手段,都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和支付媒介的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尤其是来自互联网企业发展迅猛的压力,使得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中介职能慢慢弱化。投融资者的直接投融资行为使得“脱媒”一触即发。
2、互联网金融促进利率市场化,迫使降低银行贷款利率。中国利率市场化与互联网金融相互促进,给我国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注入一针“强心剂”。当利率受到管制时,我国商业银行通过赚取利差收入能获得垄断利润从而没有动力改革创新。在此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同质化经营严重,大多数银行对客户进行理性歧视,即倾向于为大企业和高净值客户提供较好服务,但是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却借不到钱,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也享受不到较好的理财服务。并且互联网金融极大地减少了信息和交易成本。其采用非现金、POS终端或银联的支付手段,进行快捷方便的网络支付,采取更加合理的第三方平台支付,比如我国的支付宝、微信在线支付等,大大缩短了交易者的时间成本。由于互联网金融可以突破时间、空间这些限制传统金融发展最主要方面的交易限制,从而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的顾客通过互联网融资平台直接进行融资,避免了有银行作为中介时收取的中介费用。
3、互联网金融注重客户差异化需求,降低银行产品吸引力。互联网金融更注重顾客的需求,尽可能做到符合中小投融资者的投融资需求。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国家扶持力度大、国民储蓄倾向较高,使得从前商业银行自身不需考虑存款吸纳问题,所以并没有真正为投融资者着想,投融资者没有真正意义上存在着良好的顾客体验,从而选择放弃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积极寻求其他的投资平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恰恰符合投资者的这种意愿,导致相当一部分的资金从银行流出,造成银行业不能再采取消极创新的态度,必须进行存款类产品的创新,吸引投资者,使资金回笼。
4、互联网金融平台分割商业银行的贷款市场。目前,世界各国几乎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各种政策扶持层出不穷。比如说一些国家建立起了适用于中小企业的特别融资机制。但是,我国政策扶持对大企业倾斜明显,而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优惠力度不够。并且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不够,存在较高的信用風险,银行对其存在着天然的不信任,这就导致了银行业在选择进行放贷时,会采取较高的贷款利率甚至不进行放贷,这也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中小企业需要融资、发展自身,但信用程度不高导致银行贷款利率较高,银行贷款利率高又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过高,赚取的利益中需要支付给银行的比例较高,导致自身发展程度受限。又由于发展程度不足,导致银行对其信用程度还有盈利能力产生怀疑又会导致贷款利率只增不减。所以说,中小企业采取传统的向银行进行借贷的这种融资的方式比较考验企业的经营能力,相对大企业来说向银行贷款比较困难。互联网科技金融的发展是中小企业可以避开银行进行更加快捷方便、低交易成本的直接融资,极大方便了企业和公司的融资需求。这些都导致了银行业不能吸收到优质的资金,不能使资金合理的流动。
银行业的走势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改变着银行业的发展格局,使传统银行业从没有危机感的优越地位转向为同各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进行激烈竞争的状态。
三、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发展策略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协同发展。商业银行要积极主动地吸收更多的优质存款,也就是必须实现银行理财产品与互联网金融的有效协同发展,要主动调整银行内部的构造布局来顺应互联网金融的时代要求。在借鉴互联网金融基础上与传统银行融合在一起,主动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汐,加快产品的转型与升级,充分将银行的传统经营管理经验和互联网金融相结合,创新重塑银行理财产品。银行要从产品自身开始,实现银行理财产品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深化融合,通过学习优秀的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成功的经驗,在自身产品研发中实现创新。同时,要加强与互联网大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优质顾客之间的接洽。要以互联网金融思维为核心、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扩大业务范围,进一步挖掘投资者的需求,创造出适合更多顾客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
(二)结合自身数据收集优势,深化大数据的利用。商业银行要利用自身收集数据的优势,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对海量的、多类型的、快速流转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客户的消费习惯,对客户的行为进行预测,挖掘出潜在的数据价值。银行要学习P2P模式与众筹模式,实现自身产品的多样化、网络化,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和可接受度。并且不能囿于传统的抵押贷款模式,要大力开展大数据征信模式来提高借贷效率、增加银行营业利润。例如,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大数据征信系统,合理预测客户的偿贷能力,在无需抵押的情况下,快速地进行放贷,做到精细化管理。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的需求,做出差异化的银行理财产品,更新产品设计、进行业务开发、推动业务种类多样化,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做到精准营销。
(三)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抵御风险于未然。互联网金融行为监管主体缺位依然存在,易形成监管“真空”,作为我国经济主动脉的商业银行首先要做到不能越过法律红线。银行在加大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内部制度的完善,使得技术和制度相辅相成,明晰发挥技术优势需要制度的保障,用技术来弥补制度的时滞。商业银行必须充分掌握互联网技术,掌握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规律,特别是要掌握互联网信息的监控技术和安全技术;既要防止互联网安全技术风险,又要防止金融风险,既要提高互联网经济的效率,还要提高金融系统的效率。
四、结语
综合来讲,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降临,各种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兴起,在短期内对商业银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冲击。但是从长期来看,它促使金融行业发生新的变革,使商业银行可以开展的金融服务更加得多样化,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洪冰.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4).
[2]文翼.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2).
[3]袁博,李永刚,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2).
[4]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
[5]侯典冻.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及防范措施[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