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于都县蔬菜销售难的几点建议

2020-03-18张蓉艳杨韶芸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蔬菜产业于都县建议

张蓉艳 杨韶芸

摘 要:近年来,于都县把蔬菜产业列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产业,全县蔬菜产业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蔬菜销售难问题频繁发生,主要由个别品种产量过高、集中上市和质量问题导致,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生产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产销脱节以及市场信息不对称。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严把蔬菜质量安全关,完善蔬菜产业预警机制,加大信息发布力度,是缓解蔬菜销售难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蔬菜产业;蔬菜销售难;于都县;建议

近年来,于都县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立足县情实际,把蔬菜产业列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产业,全县上下认识更加聚焦、谋划更加务实、措施更加有力,全县蔬菜产业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1   发展现状

全縣规模蔬菜基地共45个,面积1000余hm2,其中6.67hm2以上的蔬菜基地26个,66.67hm2以上的蔬菜基地4个,并建成了1个666.67hm2以上蔬菜产业园,蔬菜产业已成长为于都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

1.1   从种植水平看,于都县蔬菜产业形成了一套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如民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金瑞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根据于都气候特点,合理安排茬口,充分利用大棚的避雨、保温功能,大力发展早春蔬菜、台风菜,形成了一套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产品,除销往于都、赣州外,还销往上海等地,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1.2   从经营形式看,形成了多种经营模式

一是种植户或贫困户入股参与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经营蔬菜产业。二是种植户或贫困户承包公司蔬菜大棚,发展经营蔬菜产业。如金瑞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为龙头,承包基地,切块经营。山东寿光市苏成农业集团公司依托于都县苏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承建返租,统一蔬菜种植品种,统一区域布局,分户种植,统一销售,带动周边农民发展经营蔬菜产业。

1.3   从生产布局看,形成了具有示范、展示、聚焦功能于一体的东西南北四大优势种植片区

东有梓山、段屋、黄麟种植区;西有罗江种植区;南有禾丰、新陂种植区;北有银坑、桥头、葛坳种植区。

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攻坚,于都县的蔬菜产业迎来了突破性发展,但蔬菜产业在生产、加工、储藏、物流和消费等,产业链条链接不紧密,产销信息不对称,有时蔬菜产品丰收增产了,但并没有给蔬菜种植企业或种植大户带来增收,反而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如2018年,梓山、段屋、岭背等乡镇出现了大白菜、芹菜、卷心菜等因为卖不掉而放弃收获、烂到田间地头的令人心痛的场景。因此,蔬菜种植企业或种植大户“销售难”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及至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原因分析

2.1   蔬菜总量不多,外销拉动能力弱

于都县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单个企业来看,都是有序生产,立足于都、赣州等本地市场,部分企业如民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苏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虽有上海、广东等外地市场需求,但单个企业的总量不够,也只能偶然地对外销售,没有形成固定、稳定的外销渠道。从全县角度看,没有形成一个或几个主打品种,对外销售没有影响力,所以扎堆在本地市场销售,造成市场“销售难”。

2.2    运输队伍不活跃,市场对接能力弱

本地小菜农的生产无序,缺少联合。合作经济组织不发达,如合作社重注册、轻运营,缺少服务社员的能力,在市场、技术、投入、服务等方面缺位。运销队伍不活跃,产业专业化分工没有形成,菜农专业生产不足,作为生产者,既忙生产,又忙市场,无法兼顾,只能就地销售,无法满足市场对多品种的需求。所以种出的蔬菜卖不出,卖不远,丰产不丰收,蔬菜销售难。

2.3   本地蔬菜供应不稳定,外来蔬菜打压本地市场

于都是人口大县,也是蔬菜消费大县,长期以来培育了一些蔬菜调运大户。本地的蔬菜种植企业、种植户习惯自己直接在市场销售,蔬菜调运大户们无法直接插手,没有特别的利润,不愿卖本地菜。蔬菜消费有多样性,本地菜因为品种不全,蔬菜调运大户出于自己生意考虑,习惯性从赣州蔬菜批发市场配货,成本更低,利润更高,又反过来挤压了本地蔬菜市场和本地菜农发展空间。

2.4 产品供应信息不畅通,市场无序竞争

蔬菜种植基地建起来了,生产发展了,数量增加了,但各基地间种了什么,什么时候上市,主要销往哪里,没有正规渠道收集发布这些方面的信息,市场需求与生产供应无法有效衔接,大多数蔬菜种植户都是通过邻里乡亲获取产品销售信息,凭经验确定当年的种植品种和种植规模,容易形成无序的竞争。据经验,如果蔬菜当天供应量超过了正常销售量的6%,那销售价格就有暴跌的可能。

3   建议

3.1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现在于都的蔬菜产业是规模扩大了,布局形成了,龙头企业引进来了,要把蔬菜产业培育成新的农业支柱富民产业,一定要咬住目标不放松,连续盯紧蔬菜产业链。同时还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基本菜农同步发展的氛围,打牢产业发展基础,落实扶持政策,提高种植水平,培育蔬菜品牌,让龙头企业强起来,基本菜农多起来,蔬菜产业兴旺起来,菜农富裕起来。

3.2   创新流通方式,加强产业合作

长期的传统的农耕文化,是小而全的生产,兼顾着整个产业链,菜农既要留种,又要育苗;既要种植,又要销售,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企业被一棵菜累得精疲力尽。现代农业最大的特点是社会分工,规模化种植、设施化栽培、专业化生产,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做,育苗、种植、销售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全方位服务,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起来,提高蔬菜产业组织化程度,让于都蔬菜产业更有活力,推动蔬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发展订单蔬菜。积极推进农社、农企、农校对接,通过多种方式促进蔬菜种植企业或种植大户和市场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农业,解决“种什么、怎么销”的问题。农业农村部门要组织举办各种层次的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让广大菜农获得更多的收益。

3.3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让市场调节菜价

加强市场建设,提升蔬菜流通能力与效率。城市化进程加快,最大的特点是城市面积大了,人口多了,买菜吃的人也多了,这是我们加快菜篮子建设的动因。菜价低、菜价稳的地方不是在蔬菜生产区,而是在交易市场完善在地方,在北京、在广州、在寿光。因此,规划和建设一批批发市场、交易市场、产地市场、冷链物流市场,方便交易,有利于公平交易。加快贮藏、保鲜、烘干、加工、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优化上市时间,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这样就可以为菜农的销售创造更好条件。

3.4   重视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引导蔬菜“产”与“销”

加强于都本地蔬菜种植规模、品种、上市季节、蔬菜价格等信息的收集,安排专人进行供求矛盾的分析,指导菜农生产。关注国内周边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发布,特别是于都县蔬菜的销售目标市场,服务本地菜农,引导菜农种植适销对路的蔬菜产品。引导菜农关注市场供求信息的变化,学会错位看市场,不要盲目跟风,尽量选择独特、稀有的品种,适时适需适销,这样才可以提高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利用好网络平台、益农社平台、电商平台,发布蔬菜供求信息,促进产销对接。

(收稿:2019-09-05)

猜你喜欢

蔬菜产业于都县建议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于都县中小学武术开展状况调查研究
启航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赣州市于都县第二中学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分析
略阳县“十三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绿色营销是发展蔬菜产业的根本出路
重庆市大足区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