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纹理在当代陶艺创作中的情感表现
2020-03-18于杰
于杰
摘 要:纹理是陶瓷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艺家能透过纹理寄托情感,他们的情感投入也影响着陶艺纹理的产生与变化,这也是当代陶艺的魅力所在。本文通过纹理的产生形式、纹理的情感表现,以及在当代陶艺创作中价值的研究,试图寻找最恰当、最直接、最具活力的当代陶艺语言。
关键词:纹理;陶艺;情感
1 紋理的含义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纹理就作为一种装饰形式出现在陶瓷制品上,如乳钉纹、细绳纹、加堆纹、篦点纹等,这些纹饰可以看成是先人们对美的一种最原始的追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有关纹理的审美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如唐代绞胎工艺的出现,宋代釉若凝脂的审美追捧,明清绚丽多彩的釉色盛行。然而无论审美如何变化,匠人们对材料、工艺的热情与追求,对造型、色彩、形式、语言的探寻都无不影响着陶瓷艺术的发展。
2 纹理的产生形式
陶瓷纹理的形式多样,从形态上可分为制作式纹理和自然式纹理两大类。
2.1 制作式纹理
制作式纹理是指人为的对原材料进行纹理创造。通常以手和工具经过压、划、印、刻、粘等的方式在泥胚表面留下多样的纹理痕迹,产生不一样的视觉与触觉效果。其纹理结构的产生是创作者意识行为的反应,也是当代陶艺家寻找新技艺、探索新语言、抒发其灵感的有效途径。
2.2 自然式纹理
自然式纹理指未经特意加工,直接或间接利用自然界材料本身的物质制作产生出的纹理效果。其中,直接纹理是指物体由于材质、色彩,以及在自然状态下物质的变化所形成的纹理效果,如植物的形状与脉络,石头的肌理与体态,布艺的质感与纹路等。在当代陶艺创作中,由于泥巴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能通过翻印、按压的形式将物质的纹理完美地复制在泥料表面。间接纹理主要是产生于陶艺作品的成型与烧制过程,比如釉料在窑内烧制过程中产生的落灰、火痕、积釉、窑变、熔融等效果,它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不可控和偶发性,是在陶艺作品表面或本身产生的一系列不可复制的痕迹,是一种在不经意间形成的具有一定美感的纹理效果。
3 纹理的情感表现形式
纹理在当代陶艺创作中早已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重要艺术语言,其自身情感的表达方式也逐渐突破了作为单一造型与装饰的形式需要,演变成了情感表现的载体,成为了传达情感观念和人文价值的重要艺术形式。
3.1 泥釉料纹理的情感表现
在陶艺作品中,纹理的情感表现有视觉和触觉两种。视觉纹理最显而易见的是陶瓷表面的泥料与釉色,这是人们感知一件陶艺作品时最先声夺人的方面,光亮的釉给人晶莹闪亮的美,无光的釉给人润泽端庄的美,单色的釉给人纯净瑰丽的美,复色的釉给人内蕴丰厚的美,洁净的釉给人平滑无瑕的美,斑驳的釉给人野趣横生的美。此外,经过多年的科技和知识的累积,泥料也越来越呈现出更多的选择,粗的让人感觉质朴,细的能够重塑典雅,颜色红的惹人热烈,颜色黑的使人沉稳。
触觉纹理即泥料表面的肌理效果与操作痕迹,不同的泥釉料给人不同的心理触动。尤其由于泥料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在盘筑、卷捏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丰富的自然表现,呈现出偶发性的肌理效果。这种纹理形态既是陶艺家在创作过程中留下的操作痕迹,也是泥料的质感与性格。如雕塑家周国桢在《角马》(图1)中所呈现的效果一样,泥条有规律的分布、蜷曲、翻折,比平滑的瓷面给人更形象、亲切、朴实、自然的感觉。
不同的纹理形式体现了陶艺作品不同的性格特征,引发出不同的审美感受,昭示着不同的艺术风格。疏密有致、均衡匀称的纹理形态能营造柔和舒适的氛围;对比强烈的纹理状态能引发热烈、紧张的情绪;形态错落、不规则的纹理能带来不安、活跃、虚幻的心理暗示;形态粗狂的纹理能给人舒适自在的形态美感;此外,还有将传统的陶土、瓷土与黄土、红土、河土等结合,再配以简单、朴素的纹理,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无论是哪种纹理,都具备了对观者心理触动的作用,陶艺家将情感注入陶艺创作,观者在纹理或釉面的触动中与创作者进行跨时空的情感交流,从而细细体会创作者的心境脉络。
如今纹理的运用早已是当代陶艺创作的主流语言,所以在陶艺情感化的过程中对泥釉料的选择至关重要,要结合主题和情感进行合理的甄选与应用。
3.2 综合材料纹理的情感表现
随着当代陶艺的发展,创作观念愈加自由,各艺术门类不断渗透,陶艺家们开始有意识地在表现手法上进行多种综合材料的结合与运用。不同的材质能够给人不同的心理触动,一件优秀的陶艺作品是陶艺家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能够直击观者心灵深处,这在艺术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中也得到了验证。
在陶瓷综合材料创作中,木材、玻璃、纸张、布料、金属、矿石等都能为现代陶艺创作提供助力,每种材料都有着不可替代的表现效果。如玻璃与瓷釉性质相似,各种色彩的玻璃熔入陶艺釉色中,给人色彩斑斓又和谐相生的感受;如金属与泥料质感相差极大,二者的搭配形成了一种刚柔较量的对比,折射出奇妙的韵律感和吸引力,给人天冠地屦又妙趣横生的感觉。再如布艺与泥料的结合,陶艺家贝蒂·伍德曼就将其运用得非常精到,她的作品《身着和服的女子》(图2)描绘了几位穿着日式服装的女子,体态曼妙,微步颦颦,行于阡陌,但人物面貌均未着重勾勒,而是以一种雾里看花般的朦胧艺术表现。这种综合材料的色彩和质地的搭配极具视觉和情感冲击力,是单一陶瓷材质无法模拟的。 在当代陶艺创作中,陶艺家逐渐将视觉活动的中心转移到对材料形态表现的心理触动上,在弱化形象造型属性的同时凸显了材料的纹理属性,使得陶艺家的情感表现更加自由,在技法风格和艺术表现上也更符合当代社会“多元化”的文化趋势。
4 纹理情感表现在当代陶艺创作中的价值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可以看成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当代陶艺的创作必然也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介入,可以说,艺术创作的过程既是情感宣泄的过程,又是探寻情感表达的过程,是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转化成一种可视可触可感的手段。
首先,一件成功的陶艺作品既应该具有理性的思想,也同时具备感性的生动。当代陶艺的整个创作过程就是将理性和感性相结合,并通过整合使创作者的情感完美地呈现给观者的一系列艺术实践,更是创作者对陶瓷材料的理解与掌握,生活阅历和艺术修养的积淀,以及成熟的创作思路和理念的交汇与整合。
其次,陶艺是一种具有丰富情感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是创作者将其思想、意图、希望等灌注于材料之中所产生的物质实体,是艺术家们通过将精神需要作用于物质纹理和形态的过程。陶艺家在创作中,往往力求打破传统,尝试以自己的体会来传达对生活的感悟,其本质是思想解放与意识创新,并将其转化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进行物化的陶瓷表现。
在整个陶艺创作过程中,单凭对某种感性的认识或纯粹的理性推理演绎是无法实现陶艺创作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的。在当代多元思想的环境下,材料、工艺也已经不能满足陶艺家们传达自身情感的需要,而丰富的纹理效果则恰如其分地填补了这一空缺。陶艺家们将纹理语言与材料、工艺相结合,使感性与理性相统一,传达真实的情感诉求,更好地物化陶艺家所思所想,这也成为了当代陶艺家们灵感、观念表现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中心,1985.
[2]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郝连国.透过“泥性”谈陶艺创作中的情感表现[D].青岛:青岛大学,2013.
[4] 赵雪琛,丁密金.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灵魂-艺术家审美情趣的表达[J].艺术教育.2006.6:119.
[5] 杨勇智.肌理在雕塑中的作用.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2005.4(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