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GIS的淮海战役地理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020-03-18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4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河流影响

张 蕊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0 引言

淮海战役包含大量的时间、地点、人物、属性(军队类型、兵力和武器等)以及发展过程等信息[1],文字描述不够直观,获得的信息量有限,难以满足读者的需要。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具备历史地理数据的管理、制图与分析等功能[2],因此把GIS引入淮海战役的研究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以淮海战役发生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GIS从地理空间角度组织战役材料,对淮海战役展开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淮海战役的地理、历史背景;同时,可视化表达了淮海战役的历史过程;然后,从地貌、水系方面分析了淮海战役的地理环境,总结了各要素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对关键节点的战役过程进行了可视化表达,并对其地理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淮海战场跨越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4省,地理坐标范围为113.5°E-119.5°E,32.5°N-35.5°N,东西跨度约547.5 km,南北跨度约336.5 km,总面积约为167 034.9 km2。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淮海战役的战场范围,即以徐州为中心,东抵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并以此作为主要研究区,如图1所示。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使用的数据包括地形数据和高程数据等。境界、居民点、水系和交通等地理底图数据来自于中国测绘网(http://www.cehui8.com/3S/GIS/20130702/205.html)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400万数据;高程数据是由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www.gscloud.cn/search)下载的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雷达影像数据,空间分辨率为90 m。

现有的数据不够全面、准确,因此,需要对淮海战役时期的地理要素进行整理、提取和考证,重点关注当时的主要道路、村庄、河流湖泊、山丘等地理要素的位置,对存在信息缺失的数据进行补充完善。

2.2 研究方法

2.2.1 基于ArcGIS的军标符号设计

地图是用特定的符号和图形表达地理事物的一种有效工具[3],地图符号又是地图的语言,是地图的主要表达形式[4]。军事态势图是用特定的军标符号表示的反映战争历史事件的地图,ArcGIS自带的符号库缺乏所需要的军标符号。因此,本文采用ArcGIS中的Style Manager模块与FontCreator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对一些军事要素符号进行设计。

2.2.2 地图可视化

基于ArcGIS平台,制作军事态势图对淮海战役进行可视化表达。军事态势图由底图信息和态势信息组成,底图信息包括战场地形、地貌、水文等作战环境信息,态势图层主要是用标绘的各种图形符号来表现战场军事实体。

3 研究区地理环境分析

3.1 地貌影响分析

地貌通常对运动、观测和武器装备的使用效率等有重要影响[5]。研究区内地貌总体格局为低山、丘陵和平原三种地貌形态,如图1所示。北部山东枣庄、临沂境内为研究区内海拔最高的地方,约为200~500 m。山地在战争中具有障碍、隐蔽和依托作用[6]。山区交通条件差,通行能力有限,不利于机械化部队机动、协同作战,同时,高山影响通视,不利于对目标的侦查[7];山地地表起伏大加之山地植被的遮蔽,利于作战部队隐蔽行动、设置埋伏;山地纵深深远的地形优势适合构筑防御阵地。山地对防守一方表现为助力作用,增强作战力量,而对于进攻一方则起到阻力作用[8]。地势起伏的山地对拥有大规模重装备武装力量的国民党军队来说是不利的,但却是徒步行军的解放军的理想战场。

中部徐州、萧县以及淮北等地有少量的低山丘陵。丘陵地面起伏不大,具备一定的隐蔽条件;通视能力较好,射界开阔;通行能力较好,对军队的机动和武器装备的使用限制较小,对于进攻或者防御都比较有利,是用兵作战的好战场。

平原是研究区的主要地貌类型,海拔在50 m以下,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战场容量较大,有利于机械化部队展开和机动[9],是机械化兵团作战的理想战场。但是,平原中的水网会加大机械化部队作战的难度。平原地带视野开阔,利于观察射击,但不利于隐蔽和防御[10],极易暴露军事行动。因此,在平原地区作战,应充分利用地形修筑工事,实施坑道作业进行防护作战。

3.2水系影响分析

江河湖泊在军事行动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航运和障碍作用。江河湖泊的分布、长宽、水深、流速和水位的季节变化等水文特征[11]会对军事活动产生影响。河流是天然航道,在战争中与铁路和公路的易破坏性相比属于稳定因素,在军事运输中具有重要意义。运河等河流可以满足交通和运输的需要,但是,横贯在前进方向上的河流就变成了天然障碍。宽大的江河使部队机动受阻,对于防御一方是一种天然屏障,可以依河部署阻击;对于进攻一方则是天然阻碍,难以徒涉穿过。

研究区内水网密布,河流众多,主要有京杭运河、废黄河和淮河水系,如图2所示。京杭运河贯穿东部淮海战场,流经山东济宁、江苏徐州、宿迁、淮阴等地,其中徐州段长207 km,平均流速小于1 m/s,水深2~5 m[12],宽80~110 km[13],不利于地面部队作战。淮河水系呈羽状,北岸支流众多,受1938年花园口决堤事件影响,形成了大片的“黄泛区”,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道路,直接影响机械化部队的作战机动性[14],贻误战机甚至对战争全局产生影响。因此,在江河地区作战,应充分考虑水系的影响,能否克服河流障碍甚至利用河流障碍作战,对战争进程结局有很大的影响。

4 战役关键节点地理环境影响分析

图1 研究区高程

图2 研究区水系

地理环境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淮海战役也不例外。7兵团西撤被围碾庄以及12兵团东援被围双堆集的过程中,地理因素对敌我双方作战决策和实施的影响都十分明显。而国民党从徐州撤退被围陈官庄的过程中,表面上与地理环境没有太大关系,实际上与西撤部署有关,而这个部署的形成有着十分突出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到,7兵团从新安镇到徐州之间的地理环境以平原为主,平坦开阔,这样的地理条件对机械化兵团运动作战十分有利。但是,撤退途中经过京杭运河,运河水既深又宽,没有船只很难徒涉,唯一的通道即为运河上的铁桥,加之逃离的民众众多,严重影响兵团的撤退速度。从图4可以看到,12兵团从确山和驻马店东进,这一带地区没有铁路和公路,虽是平原,但河流众多,沿途要渡过南汝河、沙河、颍河、西淝河、涡河、北淝河和浍河等河流,很难使其发挥机械化兵团作战的优势,同时,河水泛滥,道路受损严重,严重阻碍了行军速度。而解放军方面,沿途破路,充分发挥作战机动性,徒步走在了机械化部队的前面,探测水深,依河阻击,延缓了敌军前进的速度,为之后解放军实施包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图5来看,淮海战场地处黄淮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这一带的河流流向也是由西北至东南,且越往东南水系越发达。东线沿途河流湖泊众多,其中泗阳境内有京杭运河、废黄河等大小河流30多条,水域面积约占30%;五河境内湖泊河流面积也占了很大比重。如前所述,河网密布的水环境非常不利于大兵团运动,加之东线有解放军的大量兵力,容易遭遇阻击。而西线地形开阔、交通条件好,有利于部队尽快撤退。可见,地理环境对战役决策乃至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图3 撤退经过

图4 东援经过

5 结语

本文基于ArcGIS平台,运用GIS制图表达和历史军事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淮海战役的军事地理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淮海战役关键节点的地理环境影响因素。徐淮地区的地貌和水文是影响淮海战役的主要地理因素,地理因素对战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作战部署和行军速度两方面。利用GIS手段对淮海战役的地理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和可视化表达,有助于直观且深入地研究淮海战役。笔者后续将进一步收集淮海战役时期的数据,结合定量分析进行深入研究。

图5 撤离徐州经过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河流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当河流遇见海
淮海战役中的攻心战
静静的河流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①(1949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