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对公路桥梁双柱式墩动力特性影响研究
2020-03-18张璇
张 璇
(沧州市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局,河北 沧州 061000)
大运量、高速度的交通流对线路的平顺性和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其下部的土建工程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以桥代路”的技术手段在我国交通网中得以广泛应用。随着桥梁结构服役时间的增长,在其内部及表面不可避免出现了不同种类的病害。
作为桥梁的重要功能性结构之一,下部结构承受并传递上部结构的恒荷载以及各类活荷载。除列车荷载的反复冲击作用外,特殊区域的下部结构还承受流水压力、漂浮物冲击力、风荷载或者地震力的破坏作用。当然,一方面已投入运营的桥梁可能由于早期设计规范偏低,较大的车流量超过了其负荷要求而破坏。另一方面,新建桥梁也可能面临施工监管不善、材料强度不足等现象,因而其使用性能难以满足要求。
鉴于以上原因,施工阶段以及正常适用阶段,桥梁下部结构会发生各种病害,病害的存在会导致桥墩频率或振型等固有属性的变化,而目前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
1 桥梁概貌及有限元模型建立
1.1 桥梁概貌
位于河北省沧州市境内的子牙河桥横跨子牙河,为10×13 m混凝土箱梁结构,是205国道的一部分。它采用双排桩柱式桥墩,桥墩直径1.1 m,桩基直径1.2 m,桩长30.5 m,下部结构均选用C40混凝土。
1.2 有限元模型建立
参考子牙河桥设计参数,基于Midas软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此处仅以1#~5#桥墩为例进行说明。采用beam188单元模拟盖梁、墩身和桩基,利用水平弹簧Kh、垂直弹簧Kv和扭转弹簧Kr模拟基础约束。
基于上述有限元模型,分析架梁前1#桥墩,以及架梁后15#~18#水中桥墩的初始自振频率如表1所示。
表1 无损状态结构自振频率(Hz)
2 病害对架梁前桥墩动力特性影响
工程实际中,公路桥梁中上部结构容易发生病害且更换频率较高。当上部结构拆除后,此时对失去梁体约束的桥墩进行动力测试,更易获得其固有属性,进而评估结构状态和安全性能,判断桥墩是否需要维修,或者重建更换。鉴于此,本节以病害位置为控制变量,着重对架梁前桥墩的动力特性变化规律展开研究。
针对不同位置的桥墩结构性损伤,通过刚度下降法进行仿真。以7#桥墩作为研究对象,其单元划分如图1所示,其中单元1~14为盖梁,单元15~30为墩身及桩基。
图1 桥墩单元划分
假设桥墩结构发生损伤时,刚度发生不同程度改变,而质量保持不变。为表征单元刚度的下降程度,于是引入桥墩刚度下降指数的概念。则桥墩单元j的损伤单元刚度为
(1)
鉴于双柱式墩的对称性,仅选取对称轴一侧结构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选择目标单元依次为15~22、5~7,设置3种损伤工况:工况1为单元刚度降低50%;工况2为单元刚度降低65%;工况3为单元刚度降低80%。以1#桥墩为例,其前三阶自振频率计算结果如图2~图4所示。
图2 单元刚度下降时纵向频率的下降率
由图2可知,针对1阶纵向振动,桥墩自振频率的下降率均在墩底单元发生损伤时达到极值,且距离墩底越远,敏感程度越低。此外,纵向频率对盖梁损伤敏感程度较低,单元5~单元7发生损伤时,下降率均在0.2以内。
由图3可知,针对2阶横向振动,桥墩自振频率的下降率均在墩顶单元发生损伤时达到极值,且距离墩顶越远,敏感程度越低。此外,横向频率对盖梁损伤较为敏感,损伤单元距离墩顶越近,横向频率变化越大。
图4 单元刚度下降时扭转频率的下降率
由图4可知,针对3阶扭转振动,桥墩自振频率的下降率同样在墩顶单元发生损伤时达到极大值,墩身17#单元位置为极小值。此外,扭转频率对盖梁损伤亦较为敏感,损伤单元距离墩顶越近,扭转频率变化越大。
显而易见,单元刚度对桥墩不同自振频率的影响不同,这主要由振型的差异导致。其中,1阶振型纵向以弯曲为主,而2阶振型以横向剪切为主,而扭转振型比较复杂,介于两者之间。对于各阶频率,单元损伤越大,频率下降越大,且同种程度不同位置损伤,导致桥墩频率下降率较高的单元,往往是该阶振动下应变最大的位置,且是该阶振动下最容易发生损伤的位置。
3 病害对正常服役桥墩动力特性影响
本节以正常服役状态下结构为研究对象,选择子牙河15#~18#水中桥墩,考虑了地基、桥墩以及桩基损伤,分析不同位置病害下桥墩的自振频率变化规律。
3.1 地基承载能力的影响
桥梁下部结构通过桩土接触传递荷载,当地基承载能力变化,必然对桥梁动力特性产生较大影响。鉴于此,本节以地基土体属性为控制变量,模拟地基承载力的变化,进而分析不同承载能力时的桥梁自振频率,见图5。
图5 不同损伤程度时桥墩自振频率下降率
由图5所示,随着地基损伤程度的提高,桥墩横向频率下降率亦逐步提高。为避免地基承载力不足引起的安全问题,设计计算中通常考虑大小为2的安全系数,认为地基土强度临界值为初始状态的50%,对应本文11%的下降率。因此,为保证结构安全性能,以2阶频率下降率为10%作为地基承载能力欠缺的阈值。即当横向频率下降程度超过10%时,便认为地基不足以给桥梁提供足够的承载力。
3.2 桥墩、桩基础结构性损伤的影响
正常服役状态时,桥墩不仅承受桩土的约束,还受上部结构梁体的作用。在梁体和和相邻桥墩的耦合作用下,相比于裸墩,该墩的振动特性以及对病害的敏感程度亦必然改变。本节以损伤单元位置为控制变量,保证单元刚度下降程度为80%不变,进而分析不同损伤位置时桥墩自振频率的变化规律。
从图6中可以看出,与架梁前相比,架梁后桥墩对下部结构损伤的敏感程度明显降低,这主要由墩梁耦合作用影响,但仍可依据自振频率变化进行病害识别。同理,将自振频率下降率下降限值建议为5%。
图6 不同损伤位置时桥墩自振频率下降率
4 结 论
(1)通过仿真分析,归纳出桥墩损伤位置,以及地基承载力等因素对桥墩自振频率的影响规律,进而提出了频率下降率在各典型病害下的建议限值。
(2)墩身结构性损伤对架梁前后桥墩的自振频率均能产生明显影响,但对裸墩影响更为明显,评估效果亦更为准确。
(3)桩基病害,尤其是断桩会大幅降低桥墩的自振频率。当上部结构因病害进行更换时,可于裸墩状态状态对桩基病害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