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长河中的辉光
——浅论新编京剧《文明太后》人物塑造
2020-03-18张宇煊
张宇煊
当代戏曲舞台上,涌现出一批极具活力、脍炙人口的新编戏曲作品,新编京剧《文明太后》就是其中之一。它讲述了北魏著名政治家文明太后(冯太后)为了天下万民福祉、为江山社稷稳固,与其子献文帝拓跋弘为首的鲜卑守旧势力激烈斗争,进行了解除“禁田”、大力推行“均田制”等一系列改革,悉心抚育和教诲孝文帝拓跋宏,最终使北魏富国强兵、走向鼎盛的艰险历程。
一、铁腕与柔情并存的变法者——冯太后
本剧导演卢昂说:“在中国5000 年历史长河中,变法者诸多,但成功者寥寥,其命运大多悲怆……而冯太后身处危境,却成为难得的践行者与成功者……我们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共同回溯文明拓荒的血泪征程,依然具有时代的意义。”
京剧《文明太后》并没有选择详细陈述冯太后从少女时代到暮年波澜壮阔的一生,而是仅仅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使得作者可将大量笔墨用于细微之处,塑造出更真实的形象。冯太后的初登场是在奕冲的口中,只凭一句“昌阳王失足坠马,太后备下厚礼”便可窥冯太后在皇宫之中的至高地位与事事周到的不凡气度。虽是主角,但冯太后在第一幕时并未露面,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第二幕,冯太后为孙赐名,匠心独运地选择了“宏”字,气势十足,命名足以展现其“征刘宋、战柔然,励精图治”的宏伟愿景。此时,一位颇有野心的铁腕太后形象已然立在观众面前。
当皇帝提出重掌执政大权时,冯太后先天下之忧而忧,提出要以解除禁田来交换归政罢令,为天下黎民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权力,甘心成为一个不掌实权的太子监护人。这种坚定的态度证明其不仅拥有强势的手段,更有着强大的内心与灵魂。
在刑狱中,冯太后展示了自己身为女性细心柔情的一面:她为了不引起他人注意,赠给了狱卒蓝宝石戒指;见到奕冲后,她几经哽咽,对着奕冲三拜,表达了对老臣深切的感激之情。此刻,她不再是朝堂之上一言九鼎、雷厉风行的太后,而仿佛只是一个来探望挚友的普通女子。
而冯太后身上的铁腕与柔情的矛盾在与儿子的生死酒宴中最终融合。见到拓跋弘,两人互诉衷肠,共叙当年母子情深,此为百转柔肠绕指柔;以毒酒相迫、刀斧手相胁,命儿子实施均田,此为铁腕。铁与柔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在兴盛大魏这个坚定的目标下统一沉淀,塑造出了一位胸怀大志、一切为民的“千古一后”。同时她也是一位甘于舍小家、为大家,充满力量与勇气的女性变法者角色。
文明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在她摄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社会进步。可是多年来,人们往往容易忽略她,常将她的功绩归结于孝文帝。京剧《文明太后》再现历史,将历史功绩还于冯太后,使文明太后这一形象真正走入人心。
二、永葆童心的帝王——拓跋弘
虽为冯太后的养子,但拓跋弘并未在作品中展现出对于均田制的重视,他出场时策马扬鞭,感叹天晴地暖,与臣子们游猎玩耍,并将田地随意分给亲信。其唱词中多次提到“拓疆土赖众卿”“拓跋先祖起自北土,全仗诸将百战苦斗”等,展现了对于先辈的敬仰和拓土开疆的愿望,这种追求加强了他提倡禁田的合理性,并为其后续的征战退位埋下了伏笔。
通过剧中几个细节,都能展示出拓跋弘身上的天真冲动特质。在奕冲直谏时,他本答应恕其无罪,在听信了拓跋祺几句挑拨后却又怒而拔剑;在外忧内患时,他果断禅位太子以暂避锋芒,甚至流露出了洋洋自得的情绪,宛如一个计谋得逞的孩童;当在征战时听闻冯太后推行均田制时,他又气又恼,竟直接班师回朝,与冯太后殿上对峙。他的身上带有独属于年轻人的鲁莽与冲动。
但他同样是一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王。面对强势把持朝政的冯太后,他总想着拿回属于自己的皇权,在听闻母亲愿意还政时,拓跋弘激动万分,几乎愿意答应母亲的所有要求;当接过印信时,他欣喜若狂,充分展示了他对本该属于自己的皇权的渴望。
虽然渴望重掌政权,但不难看出他心中对于这位运筹帷幄的养母仍是有孝顺之心的。他将自己的儿子交予冯太后抚养,且并未在掌权期间对这位曾摄政的母亲有任何苛待;在冯太后重新摄政后,他本想杀回宫中,废去冯太后(太皇太后),但在冯太后的鸿门宴之下,他仍旧解下了佩剑,对于母亲的要求也全数答应。通过他的一系列行为言语,足以证明他与冯太后之间并非毫无感情,这就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充满矛盾性,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真实。
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奕冲
奕冲,本剧中的中书令,真实历史上并无此人,这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一个秉公直言、敢于冒死进谏的忠臣形象。从人物名字可以分析出,“奕”者,“毅”也。他内心充满了对变法改革的坚毅,敢于挑战当政者的权威。初次出场便为民请命,如实反映民生问题,他针砭时弊,险些被皇上当场斩首,但未表现出一丝恐惧,是变法的忠实拥护者。朝堂上,他毅然选择再次进言废除禁田,犯颜直谏,虽为天子之臣,却将百姓安乐置于皇权威严之上,把自己的性命摆在末尾。“冲”象征了奕冲始终冲在变法第一线的位置。自古以来,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而奕冲就是这个在刀剑火海中,怀着碧血丹心不断向皇权冲锋的臣子。奕冲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无数精忠报国、直言不讳的士大夫的集合。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因强权而屈服,不被名利所左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中华民族的文化才得以传至今日,光彩依旧。
奕冲一心为民、不图名利。他一次又一次地呈上奏折,却无一不被皇帝忽略。他发现自己无法对境遇悲惨的百姓负责,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驱使他向冯太后求助,当冯太后表示自己无可奈何时,他自认为无颜再坐官位,想要辞官归隐,没有表现出一丝对荣华富贵的贪恋。可以说,奕冲的形象是作者对当代社会清官廉吏的颂扬与呼唤。
同时,奕冲在剧中充当了“鬼魂”的形象。古典戏剧中的鬼魂通常有代言缺席、悲剧气氛创造和推动情节等功用。他多舛的命运是太后与皇帝分歧激烈的可视化呈现;作为太后的代言人,他的死亡使冯太后、拓跋弘之间的矛盾变得几乎不可调和;他的灵魂曾在冯太后梦中出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冯太后重掌政权,直接导致了冯太后与拓跋弘最后的生死对峙博弈,最终促使大魏在冯太后主导下发展成为了强盛的国家。
结语
一曲平城断肠歌,诉尽千古兴亡事。《文明太后》一剧再现了北魏变法的艰难之路,深刻地发掘出激荡人心的“文明拓荒的血泪征程”,令千百年前的辉煌在幕落之后仍在人心中萦绕。编剧的匠心与妙笔将名垂史册的帝王将相从尘封的历史之中拾起擦亮,重现了历史人物身上熠熠闪耀的不朽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