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让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2020-03-17曹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0年47期
关键词:君子兰盆栽剪刀

曹津源

左读范文

人,又少了一个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髻,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下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我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户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

只聽见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喊:“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

“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

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作者聂华苓,选自《当代台湾小说选》)

亮点借鉴

这篇小说通过叙写一个女大学生沉沦堕落的悲剧,揭示了倡导女性自立、自强、自尊这一主题。题目“人,又少了一个”,“人”怎么“少”的呢?读者疑惑顿生,悬念待解。

作者通过五幅对比性画面揭示人物性格的巨变:

一是外貌。三年前她除了“头发蓬乱”外,衣着还算整洁;三年后她变得“更干更小”“佝偻着背”“咧着一嘴黄牙”,一副落魄状。

二是神情。三年前那“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的羞怯状荡然无存;三年后有的是“阴森森地笑着”,高声大叫的无所顾忌的模样。

三是动作。三年前她“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这些都说明她有着人格自尊;三年后却变成“靠在门框上”与被讨乞者“讨价还价”。

四是语言。三年前“絮絮叨叨”说明她懂得满足,懂得感谢人,从中可以听出她自食其力的抗争和苦撑家庭的责任感;三年后却只能听到她职业性的“熟练”的讨乞声,甚至还有“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的威胁语,可见其心态人格的严重扭曲。

五是对“我”的态度。三年前讨来一袋米时,感动地“抖动”着嘴唇,“淌着泪”,再三说着“怎么好意思”;可是三年后再见面,居然“漠然望了我一眼”——那“不晓得怎么说才好”的谢意早已离她而去!

如此鲜明的对比,使读者领会了题目蕴含的悲剧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哀莫大于心死”,她虽然活着,但已失去灵魂,情感世界已成荒漠,如同行尸走肉;她自甘沉沦,在自立、自强、自尊者的人生舞台上,她已经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又少了一个”!她个人的悲剧,反映的是社会的悲剧!

右写作文

学习修剪盆栽

林开吟

跟他学习修剪盆栽,是偶然的事。一间不大的店开在老街上,古朴幽雅。屋内有两个架子,上面摆满了盆栽,桌子上放着一盆君子兰。老人问我有没有兴趣学习修剪盆栽,我点点头,此后便每日都去练习。

刚开始,我心高气盛,拿起长长的剪刀,出手如脱兔般迅疾。待到收手时,面前那盆矮松成了蔫头蔫脑的茄子。我扔下剪刀,不满地站起来,在店内转来转去。老人端坐在君子兰前,细细修剪,对我的表现毫无反应。我恹恹地坐下,有些不好意思。良久,老人才缓缓开口,带着一丝严肃:“要静!”我的心中不禁泛起一种不快的涟漪。

过了几日,我又端坐于矮松前,矮松的枝叶簌簌落下,泛着绿光。我拿着剪刀细细修剪,手腕慢慢转动。日光从窗外射入,照在我脸上,微微有些刺眼。我望着已完成修剪的盆栽,放下剪刀,满意地笑了。却突然听到一声“还不够”,语气中依然透着严肃。回头,老人依旧侍弄着君子兰。待他完工,老人才放下手中工具,走到我身边,脸上露出平易温和的笑:“不能太急躁,我来教你。”他用手指捏住叶尖,刀锋顺着叶子轮廓游走。望着他大拇指指肚上厚厚的茧,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到了学习的最后一天,老人笑吟吟地把一盆矮松摆在我面前。我沉下心来,回忆着之前几日的练习。修、拣、挑、移这四个步骤进行得有条不紊。稍稍凑近某个部位,剪刀顺着纹理缓缓开阖,再用指尖轻轻抚过,我感受到有小针扎住的刺感,稍用力一拧,那突兀的叶尖便被摘下。时间一点点流逝,我却心静如水,只想着修剪好眼前的盆栽。

放下剪刀自我欣赏,颇有一点欣欣然。刚想起身,被老人拍拍肩,语气中分明有了满意:“孩子,你长大了!不要注意结果,只要关注过程,力求每一步都完美,便是成功!”

我一愣,很快莞尔一笑。是啊,在学修剪盆栽的时光里,我不也在学如何修剪人生吗?心沉静,不浮躁,走好每一步,才能拥抱最后的成功!

原来,我们要做自己人生的修剪者。我明白,之前的练习都是积淀,我已经有收获。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了。

(江苏如东中学)

点评

将学习修剪盆栽的感悟上升为“人生也需要不断修剪”的哲思,构思巧妙,主旨有新意。小作者在描写两个人物时都运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写“我”,“心高气盛”与“心静如水”,“恹恹”“不快”与“欣欣然”“肃然起敬”“莞尔一笑”都构成对比;写老人,“要静”“还不够”与“平易温和”“分明有了满意”构成对比。于是,“我”的敢于调整心态、好学上进、善于思考的个性,老人的和善耐心、循循善诱、认真负责的性格,都表现得鲜明可感,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猜你喜欢

君子兰盆栽剪刀
水果盆栽种起来
浇花
石头剪刀布
伪君子
伪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