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的自由

2020-03-17陈蔚文

读者·校园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衣物美育美的

陈蔚文

“妈,我们去逛商场吧!”月考一结束,儿子乎乎便向我提出要求,“我要买自己喜欢的衣物。”大概从小学五年级起,他对衣物越来越有自己的审美与想法。进入初中后,他的个头儿猛蹿了不少,读初二时,他的身高已有173厘米,完全是个大男孩了。他喜欢《中国新说唱》,喜欢街舞,喜欢一切美食,喜欢各种新奇有趣的东西,当然还喜欢酷帅的衣物。

“你的衣物我做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不可能再按自己的意愿去打扮他。对他的人生,我只有建议权,接不接受还得他说了算。其间当然也有过博弈。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点一点地说服自己——你忘了你在童年、少女时期是多么渴望新衣吗?你忘了母亲按她的意志非让你穿你不喜欢的衣服时,你的难受劲儿吗?有审美眼光和爱美的愿望,原本是好事啊,为什么非要把它们与其他美德对立起来?

我的父母那代人,把勤俭朴素奉为最高美德,这不仅是囿于经济条件,更是出于一种观念:爱打扮不是一件好事,会分散人们追求理想的精力,甚至会使人变得轻浮。

姐姐从同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城市规划及景观园林设计等工作,我则从事文学创作。这些都是与艺术有关的工作,但老实说,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并未受到这方面的多少教育,大多是后来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自己补课。

因为我对文艺的兴趣,故而乎乎小时候,我在对他的美育方面较为注重。比如,和他一块儿看许多制作优良的动画片:《马达加斯加》系列、《冰河世纪》系列、宫崎骏系列……还有那些非常有艺术气息的动画片,如《凯尔经的秘密》:水彩与壁画风格的镜像,连海盗杀进凯尔斯修道院的场景都很美,加上悠扬的爱尔兰配乐,整部动画片包含了梦、自然与诗性。在富有灵性的画面背后,兼有宗教与救赎的庄严——当然,对于当时5岁的乎乎来说,他暂时还不能领会这些,但片中灵逸的美与音乐他已经完全能够感受。影片结束时,乎乎说:“我还想再听听这段音乐!”

受这些点滴的启发,美的种子就这样被播种在乎乎幼小的心里。这颗种子发芽、生长,慢慢地他对文具、衣物等也开始有了要求,且品位不俗,挑选的物品的确不错。

然而,我仍会受到儿时父母对我的影响,常对他施以“追逐物质”“心思不在学习上”的批评。但回头一想又觉得,一个进入青春期后主体意识渐强的孩子,爱美之心萌发也是很自然的啊。我自己也热衷于追求美的事物,不是吗?为何就不允许他追求呢?

长久以来,美育是被忽略的。家长们都拼命致力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准确地说,是不让孩子输在成绩的起跑线上。孩子们的时间几乎都花在参加各种课外班和刷题上,在美育方面近乎空白。

教育专家孙瑞雪说过一件事:儿子的同学给她讲了一则无聊的冷笑话,并说自己还知道很多这类笑话。她让该同学看宫崎骏的经典动画电影《天空之城》,电影画面与意境都很美,但他看了一会儿就不想看了。孫瑞雪说:“那一刻我明白了,他的内在没有被唤起感觉,他体验不到精神生活的愉悦……如果孩子生命中关于精神的这部分是沉睡的,情感和精神的生命没有被唤醒,那么一些美好而滋养人的东西他是无法感受的。”

美育来自日常生活的点滴浸润。它是餐桌上摆放的精美餐具,是墙壁上悬挂的画,是周末的一场音乐会,是对花、木、鱼、鸟的欣赏,也是一套搭配和谐的衣物。

曾经,很多家长的信条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艺术如果不能当作饭碗,那么它就是无用的、虚无的。如今,教育部已正式发文全面支持艺术教育,综合素质评价被纳入高考,重点放在音乐、舞蹈、美术等兴趣特长上。

木心先生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一个不懂审美的人,即便才华横溢、精通学术,他也很难获得更丰富、更有趣味的人生。只有对美有着感知与热爱,内心世界才会更加丰盈。

“如果一个人有幸接触真正美好的事物,这种美好会潜移默化地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变成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管他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这种美好都会伴随他终生。”我希望这种美好可以伴随乎乎一生。

消费或许是代际差异中最明显的标志,它包含着消费观的差异。而如何消费又与审美意识密切相关。

审美有一个发展过程——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我们这一代家长中的一部分人可以感知美,一小部分人可以欣赏美,而极少数人才具有创造美的能力。很多家长本身对审美的认识粗浅,就更别提重视对孩子的美学教育了。甚至在孩子表现出对“美”的追求的时候,家长会对孩子说“臭美”或者“心思不用在读书上,看你今后有什么出息”之类的话。

其实,有出息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不是与美的抵牾甚至对抗。一个具有良好的品位的人,在他日后的许多选择中,这种品位都会参与进来,包括择业、择偶等。而一个从小匮乏感严重的人,可能会被蝇头小利收服。

“不是贫富,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消费观。很多家长不愿意痛痛快快地给孩子买东西,给孩子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多么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孩子由此得到的是匮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心理专家李雪说。

这段话对我的影响也比较大,我的父母便是那种不愿痛快地给孩子消费的人,这与他们艰难的成长环境有关,这种艰难养成了他们的消费习惯。在经济条件富足以后,他们仍保持着过去的习惯,克勤克俭地过日子。他们自己不擅于消费,也拒绝儿女为他们过多消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习惯使他们失去了许多体尝人生丰富与精彩的机会。

李雪还说:“父母若对自己内心的匮乏感没有觉察,就会无意识地传递给孩子。自己小时候没得到过快乐,所以也要跟孩子较劲,让孩子处处拧巴……父母给孩子的潜意识写入的是匮乏与沉重,孩子带着匮乏感走入社会,潜意识指挥着他们,他们就容易处处体验到匮乏与沉重。”

消费是需要学习的。作为家长,我们应从父母的观念与影响下走出来,学会正确地消费,不要给孩子传递制约感和沉重感。

在我的童年、少女时期,父母很少就衣物征求我的意见。他们买什么,我就穿什么,从不挑三拣四。而如今我不愿延续他们的做法。“请尊重孩子的欲望,你可以不满足,但是不能自以为是地去评判”,我希望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下成长,不被压制。

我想起我几乎没有和父母一起逛街买衣服的经历,这未免是一种遗憾。

当然,我希望乎乎对美的追求不限于衣物,而投向更广阔的领域,包括精神方面。音乐、美术、体育、科学……世上有太多值得人们去追寻其奥秘、领略其魅力的事物。同时,物质与精神之美并不相互矛盾,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它们完全可以和谐共生,创造一种更好的生活——金钱会应所需而流动,没有匮乏感的成长能够为人提供一种醉心于精神世界的自由!

猜你喜欢

衣物美育美的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打破平衡
保暖的衣物
动脑筋,仔细看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衣柜大变身教你衣物遁形大法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