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铃薯打造行业风向标
2020-03-17李雪源
李雪源
20年前,33岁的刘长安毅然放弃了政府机关的“铁饭碗”选择自主创业。经过20年的打拼,一手创建了拥有北京、内蒙古自治区6个工厂和一家合作社,1000多员工的凯达集团。在创业成功之后,他不忘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积极利用企业技术和市场优势开展扶贫帮困工作。2017年9月11日,北京市召开对口支援工作表彰大会上,刘长安代表凯达公司荣获了“北京市对口支援工作社会贡献奖”。
辞职下海:执着于“做专业的事”
刘长安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头脑聪明,做事踏实。1986年,考入北京农学院农学系作物专业。凭着大学期间优异的成绩和表现,1990年毕业后顺利分配到房山区农业局,成为一名公务员。由于有专业知识,加上工作勤奋、能力强,很快成为了局里的后备干部,1994年又被单位领导安排到农业局土肥站当了站长。在任职站长期间,他专心搞科研,获得一系列科研成果。
2000年,刘长安做出了辞职下海创业的决定。“不少人当时问我,你疯了吗?”现在谈起来,刘长安说,“当公务员的10年,也是我对自己和社会加深认识的10年。虽然我在公务员队伍中干得不错,但还是想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做一些更大的、更适合自己的事情。”刘长安始终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产业方面蕴藏着无限的商机。
下海后,刘长安创办了北京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多年来,他执着于“做专业的事”,扎根农业领域踏踏实实做实业。从下海创业之初仅有几个人的个体企业,发展到今天拥有1000多职工,6个工厂和一家合作社的凯达集团。如今的凯达,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具有一流的生产设备和工艺。
注重科技:“成为世界行业的佼佼者”
凯达建立之初,一次,在爱人开的超市里,他发现货柜里薯条、薯片卖得不错。于是,他搜集了大量薯条、薯片相关信息,认真琢磨起来。经过细心研究,他很快系统了解了相关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信息。有了想法,说干就干,此后一段时间,他去了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考察了解第一手情况。考察完毕,刘长安会按照合作公司做世界级产品的要求,重新选择扩建厂址、上项目。
凯达公司始终坚持以“科技”为重点的创新理念,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扩展研发力量。包括建研发机构、加大科技投入。公司购置了配套的先进的试验研发仪器,组建了研发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工程化實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团队已拥有高级工程师2人,外籍专家1人,硕士研究生23人,每年的科技投入都在2000万元以上。目前,凯达公司已经拥有53项企业自主研发的国家专利和60多项企业核心技术,拥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果蔬脆片生产线三条,年产果蔬脆片近万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刘长安决心“成为世界行业的佼佼者”。
投身西部:诠释民营企业家的时代风貌
2015年5月,刘长安参加了援蒙挂职干部团队组织的“京蒙合作项目对接会”。乌兰察布有“中国马铃薯之都”的称号,一年就可产400多万吨马铃薯。但乌兰察布马铃薯发展还处于低端产业化水平,迫切需要通过现代化的马铃薯深加工技术来提升附加值,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而这正是凯达公司的技术优势所在。
结合乌兰察布市区域优势,公司投资16亿元建设健康安全休闲食品制造基地,2018年一期工程投资5亿元已全部竣工并已投产,年加工能力6万吨;二期工程投资11亿元于2019年初开工,预计2020年年底全部投产,全部建成后年加工马铃薯和冷凉蔬菜30万吨,豆类3万吨。说到去内蒙古自治区投资的初衷,刘长安表示,作为一个农民,又是学农业出身,对农民、农业始终有着深厚的感情。更主要的是,凯达作为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产业技术优势。刘长安在带领凯达走出去发展壮大的同时,全力投身于京蒙对口帮扶协作,拿出真技术,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带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事业上取得了成功,更要担起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刘长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造福百姓,诠释了一个民营企业家的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