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变局下办好自己事情的战略定力
2020-03-16丁斗
丁斗
【关键词】高水平对外开放 独立自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列举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第13个方面的优势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决定》强调,“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世界正处于发展方向的调整探索期
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之一,把握了时代潮流,也指引着中国的前进方向。《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笔者认为,这是中国政府着眼世界大势而作出的关于当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战略判断。中国的对外开放,本身就是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中国不断调整与世界关系的的历史进程。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着二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转变,旧有的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国际规则等正在面临着挑战和蜕变,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国际经济规则、国际经济制度、甚至国际经济观念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毛泽东同志在70年代初期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战略判断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国际形势经历了70年代的大动荡大分化之后,在80年代初期开始明朗化,走出了以市场经济和市场自由化为导向的全球性经济改革,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全球价值链和世界统一市场为特征的更深层次的全球化。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及早领悟和把握了世界新潮流,在立足自力更生的同时,有序渐进地全面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从而及早抓住了历史时机和时代潮流,造就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早在1980年12 月中国向西方打开国门、毅然决定对外开放是中国基本国策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就非常冷静地指出:“要继续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 執行一系列已定的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 并总结经验, 加以改进。”①确实,与时俱进地不断依据变化中的国际形势和中国改革事业来决定中国自己的开放进程,是非常重要的,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把握时代的敏锐眼光。习近平总书记90年代初期在福建地方工作的时候,就福建对外开放问题著文指出:“在 90 年代汹涌澎湃的改革开放大潮之中, 我们的思维要适应新的变化, 行为也要有相应的更新。”②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二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转变。对于中国而言,这一深刻转变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西方的相对衰落和中国的崛起。对于世界而言,这一深刻转变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国际体系新旧动能的转换,旧有的格局和秩序正在面临怀疑、衰落、甚至瓦解,而新的力量中心、理念、格局和秩序并没有明朗化。如同70年代一样,世界正处于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阶段,正处于发展方向的调整探索期。笔者认为,这或许也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新的国际战略机遇期。但这个战略机遇期不同于911事件或者2008年西方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那种浅水区意义上的国际战略机遇期;这次国际战略机遇期是复杂多变的深水区,机遇有多大,挑战就有多大。
40多年的中国对外开放,以及中国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就,是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经济体系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从最初的国际经济体系参与者、适应者,演变为融入者、利益相关者,再演变为改革者以及某些方面的引领者。
随着中国多年来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担当的角色也愈发重要。然而,美国作为国际经济体系的领导者,虽然其总体经济实力仍然在明显增长,但是由于其利益或财富在国家内部不同地区和阶层之间的分配日趋不平衡、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严重退化,国内社会矛盾日渐尖锐,对全球化的怀疑和批评也日渐突出。中国“令人意外”的快速崛起和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不仅“冒犯”了美国的领导地位,而且也“挑战”了它自认为优越的治理体系和制度能力。美国某些政客动不动就对中国贴上侵犯知识产权、偷盗商业机密、强制技术转让的标签,就是其美国制度当然优越于中国的心理投射。2016年底特朗普令人意外的上台,以及其采取的危险的民粹主义政策,使得全球化明显倒退,也使得中美关系严重退化。中美之间会不会出现第二次冷战?这已经是美国媒体不绝于耳的一个公开话题。
就国际经济体系本身而言,它已经不能容纳不断变化的成员国的需要。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整体崛起,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日本和欧洲自90年代初期以来一直处于低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的通道,其经济影响力日渐式微;全球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以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推动了国际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简而言之,重建经济业态、重构经济规则、重塑全球价值链,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
显然,国际经济体系的新旧动能正在转换,它不是简单的逆全球化潮流或者全球化潮流的问题,也不是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之间对立和斗争的问题。如何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并使得大部分国家都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并感到满意?显然这是当前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自力更生的方向盘来掌握对外开放的方向
“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笔者认为,这是回答这一问题的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自力更生”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站稳脚跟,以自力更生的方向盘来掌握对外开放的方向,才能在国际大变局之中掌握主动,增强中国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例如,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2018年,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能够生产联合国所分类的制造业39大类、191中类和525个小类所有产品的工业大国。由于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工业体系是嵌于全球产业链之中的。对于工业体系或者全球产业链核心技术问题,中国一定要坚持自力更生的道路,否则,自己的命运的咽喉就被别人扼住,制造业巨人就会轰然倒地。作为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一环,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禁令有效期长达七年。美国断供中兴公司的一纸禁令,完全打断了中兴公司全球产业链的完整性和有机性,直接造成了中兴公司“休克”。作为世界最大电信设备商的华为公司,也曾面临着中兴公司同样的断供困境。美国以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为由,宣布美国企业不得使用对国家安全构成风险的企业所生产的电信设备。在这种压力下,谷歌、英特尔、高通、博通等华为的海外核心供应商选择停止与华为合作,一些国际行业组织机构也暂停了华为的会员资格。幸好华为公司未雨绸缪,在核心技术问题的掌握上已早作准备,相继启动了华为自己生产的芯片“海思”以及“华为鸿蒙”操作系统的备胎计划。谷歌等公司看到它的断供威胁不仅没有使华为公司束手就擒,反而会大大损害它自身的全球市场份额,于是最后选择主动向华为公司“示好”。华为公司能够安然度过这次断供危机,全靠它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冷战”式的中兴和华为公司断供事件充分表明,“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自80年代初期打开国门以来,中国历届领导集体都高瞻远瞩,牢牢把握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式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这样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立更生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要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要利用国外资金,但同时更要重视自己的积累。这样才能争取时间,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一重集团时强调指出,“国际上先进技术、关键技术越来越难以获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逼着我们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这不是坏事,中国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大变局的应对之策是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秩序的未来走向并不明朗,新旧力量的角力正处于僵持期。西方某些势力囿于冷战思维,炒作中美必然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鼓噪中美“脱钩”,试图用“竞争中立”规则来代替“所有权中立”规则等限制国有企业的方式来限制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面对西方势力的这些压力,中国政府的基本态度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争论,不争吵,但是排斥干扰,果断决定,大胆尝试,勇于实践,高质量地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这种情形让人想起了1992年春季中国第2次启动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③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临危不乱,从容淡定,正是布局之时。中国的选择不是是否要对外开放,而是实施新一轮的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应于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显示了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主动布局,更显示了中国推动世界潮流的大国担当。在全球化减速徘徊之时,中国以自身的高水平开放来推动世界共同开放、推动全球化的发展,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和秩序的良性演变,为自由多边经济的发展注入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动力。
2019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开幕式演讲中指出:“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80年代初期,党中央就有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说法。这次提出以开放促创新,体现了中央领导层在新时代之下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的远见卓识,强调了自主创新能力的至关重要性。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倒逼深水区的高难度改革,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我们有这样的历史先例。2011年中国加入WTO,对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就产生了明显的倒逼效应,
一个开放的中国才是一个强大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目前,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二外资引进大国。2018年中国GDP突破90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6%左右,中国GDP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中国已成为多边经济体制的重要力量,中国也有实力来推进更高水平對外开放,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
如何以开放来促进发展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发展,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决定》以“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来精炼概括这一方面的具体措施: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完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推动解决全球发展失衡、数字鸿沟等问题,推动建设开放性世界经济。健全对外开放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完善领事保护工作机制,维护海外同胞安全和正当权益,保障重大项目和人员机构安全。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2页。
②习近平:《扩大开放的新举措》,《领导科学》,1993年第12期。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页。
责编/谷漩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