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社会“科技异化”现象的批判性反思
——以马尔库塞科技异化理论为视角
2020-03-16刘洋贾中海
刘洋,贾中海
(1.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科技”一词,自登上历史舞台之日起,便经久不衰,备受瞩目。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科技式的生存成为当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科技发达程度更是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要强大,民族要复兴,人民要幸福,都依托于科技强国梦的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知名学者的科技理论为视角,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科技发展进行批判性反思,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不言而喻。
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家之一,其科技异化理论为沉溺物质、精神虚空、丢失“灵魂”的当代人敲响了警钟,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价值。工业社会以来,科技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财富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但科技异化这个“鬼魅”却始终与科技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相伴随。技术已然以不可遏制的态势潜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潜藏着种种危机。尽管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并且与中国存在着社会制度和时代的差异,但依然可以为我们反思中国社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有力的借鉴。
一、马尔库塞科技异化理论概述
马尔库塞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把科技异化理论系统化的哲学家。他认为发达工业社会利用技术成功地压制了反对派和反对的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人们进而丧失了追求自由、致力于改变现实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恰恰是资本主义社会所极力压抑的需要。如此一来,技术扮演了一个实现社会控制和社会团结的新的、更有效的、更令人愉快的角色。发达工业社会把科学地征服自然用于科学地征服人,从而使得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则成为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社会表现为:从政治领域看,它成功地实现了政治对立面的一体化,社会的政治需要变成个人的需要和愿望,统治阶级利用技术成功地压服了那些“离心”的社会力量;从生活领域看,技术使发达工业社会越来越富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得更加舒适,最终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同化起来;从文化领域看,高层文化与现实实现了同一,或者说理想已被现实所超越和同一;“从思想领域看,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的流行也标志着单向度思考方式、单向度哲学的胜利”[1]。因而,马尔库塞的结论是: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极权主义社会。所谓“新型”体现在是技术的进步而不是恐怖和暴力造成了它的极权主义性质和单向度性。
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自由社会”不能再用传统的经济自由、政治自由、思想自由这些概念来表述,而必须找到符合新的社会能力的新的表述方式来凸显其重要性。马尔库塞找到的新的表述方式就是“否定”,因为对自由的追求本身就是对现行方式的否定。有效地窒息人们要求自由的需要是发达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这种窒息是通过虚假需要的满足来实现的。发达工业社会对虚假需要的满足是一种“抑制性的满足”,通过虚假需要的满足,达到抑制人们真实需要的目的。如果工人和他的老板可以到同一个旅游胜地度假,工人的女儿可以和老板的女儿打扮得一样漂亮,工人可以和老板开着一样的高档车……这一切并不表明阶级已经消失,而只能表明发达工业社会的各种人在多大程度上分享着“抑制性满足”,这种虚假需要的满足被用来有效地维持制度本身。
发达工业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服务及娱乐设施,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这些产品和设施带来的好处,并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比以前好得多的生活方式。可悲的是,这种生活方式却阻碍质的变化。虚假需要的满足抹杀了人们内心深处真实的需要,同时也抹杀了人们反对现实的思想,最终导致人们“内心”向度被削弱了,由此产生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人,即是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的人。”[2]“这样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3]“科技异化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主体的科技活动及科技活动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背离主体人的需要和目的,成为人难以驾驭的力量,并反过来控制人、统治人、危害人的特殊现象。”[4]单向度社会和单向度人的产生无疑是一种典型的科技异化现象。
二、对中国科技异化现象的反思
马尔库塞把发达工业社会看作“富裕”而“病态”的社会,技术既是实现社会“富裕”的重要力量又是造成社会“病态”的关键力量,科技呈现出异化的状态。通常来讲,科技异化现象与科技发展的程度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亦即科技越发达,科技异化现象越严重。按照这一原则,科技异化现象似乎应出现在科技发达的国家。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各国联系的日益密切,科技异化现象同样出现在科技不发达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飞速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给人类的生活带来颠覆性变化,它不仅改变着人的外在,也改变着人的内心,甚至导致科技异化现象的发生。从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视角反思中国的科技异化现象,不得不说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同样具有一定的“单向度”的趋势。
(一)创造性想象力的弱化
马克思曾指出,人类的建筑师之所以比最为灵巧的蜜蜂还要高明是因为人类富有想象力,可以首先在头脑中建筑大厦。正是因为人类富于想象,才创造出新生事物,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然而,现代科技式生存方式在很多方面抹杀了人类的想象力,使人们的创造性想象力逐渐弱化乃至消失。
从工作模式来看,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技术分工也更加精细化,在特定工作岗位上的人往往日复一日进行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工作。与此同时,他必须绝对服从机器的运转程序以及技术操作的规范。这样的工作模式使工作者单纯地变成机器的“附庸”和“奴隶”,而任何发挥自我创造性想象力的行为反而都有可能因为违反程序和规范而造成破坏生产的后果。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东西似乎只有在科学家和技术研发人员身上才具有科技创新的价值。
日常生活中,电子产品的高频率使用,也是破坏人的创造性想象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显著。电子产品的应用给人类带来的积极效用不容否认,但电子产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例如,电视这一媒介将成年人创造出来的影像投射到孩子的头脑当中,电视发送什么信息,孩子就接收什么信息。在此过程当中孩子无须动脑,从而限制了孩子想象“潜能”的开放。手游亦是如此。手机的便携性使得“低头族”“手游一族”随处可见。手机游戏如同精神鸦片荼毒了当代青少年,不仅透支他们的身体健康,消磨他们的意志品质,同时也削弱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际上,所有手游程序设计的背后都隐藏着程序设计员的思维方式,如同工厂机器的运转一样具有特定的程序和操作的规范,游戏玩家也只能是被动地按照程序设计者的思维去运作。这一过程在青少年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严重束缚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人的想象力就这样一点一滴地被磨损。想象力的弱化会造成创新意识的缺乏,而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不能推陈出新,人类又如何向前发展?托夫勒在《未来学家谈未来》一书中谈到:人们提出的绝大多数意见和方法当然都将是荒唐的、可笑的,技术上是不可能的。然而,创造的奥秘就是要先不怕出傻点子、馊主意,然后将所有意见集中交予严格的批评和评价。人的想象力以“否定”思维为前提,只有“否定”现有事物,才能产生对新事物的想象和创造。创造性想象力的弱化乃至消失就是因为人们丧失了内心“否定”“批判”“超越”的向度,只是被动地接受并肯定现实。
(二)价值判断中的“随大流”思想
价值的多元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其实质就是容纳不同的价值标准与追求。价值多元化与社会的多元化相适应,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它代表着个性自由,也代表着人性的解放。然而,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长足发展却给人们的价值判断带来一种“随大流”式的趋同性发展,在某些方面,造成人们思想的单一化和片面化。
当今时代,智能手机俨然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与此同时微信、淘宝、抖音等APP也已然成为每个人手机上的必备软件。聊微信、逛淘宝、刷抖音占据人们大量的时间,结果是造成一系列“跟风”“随大流”的现象。比如,对于一些“夺人眼球”的社会热点、焦点事件,人们总是轻易地跟风“刷屏”,而不愿意花费时间去进一步了解事情的真相或者进一步思考消息的“准确性”。人们在“刷朋友圈”的时候,似乎会被一股莫名的“网络力量”所控制,总是热衷于“跟风”和“随大流”,有时甚至因为民众的“过度热心”,造成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网络购物的兴起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全新的变化,适应了一部分群体“宅”的需要,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满足自身各种需求。然而,便利的背后同样潜藏着“跟风”“随大流”的现象。网络购物平台推出的各种促销、酬宾、抢券、拼购、购物狂欢日等活动时刻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而且在网络购物时代,明星的广告效应被无限提升,人们对“网红产品”趋之若鹜。这都使得人们的消费行为并不趋从于自身“真实”的需要,而仅仅是因为商品的便宜程度、划算程度,以及与明星同款这一事实满足了人们身心愉悦的“虚假需要”而已。这种对“虚假需要”的追求甚至使得“清空购物车”成为夫妻之间、情人之间表达爱意、传递忠诚的象征。另外,电子支付方式以及信用卡的透支额度让人们遗忘了“花钱如流水”的痛感以及“负债累累”的危机感,这是一种盲目消费,也是消费异化的表现。总而言之,在网络购物时代,“人们不知不觉中被引导消费和生活,自觉或不自觉地去‘爱他人之所爱’”[5]。
抖音、快手、火山等APP是近几年兴起的专注音乐短视频以及网络直播的社交平台,在年轻人中迅速受到热捧。这些网络平台可以说满足了一部分群体娱乐他人或自娱自乐的需求。然而,如果进一步反思不难发现这类网络平台兴起的背后,同样存在一股“随大流”的思想潮流。在抖音等平台上,人人追求关注度,渴望上“热门”,渴望为万众所瞩目。当然,在五花八门的短视频当中,不乏有技术含量、有个人创意,或者富有正能量的视频。但毫无创新的模仿和跟风短视频也是铺天盖地。成名的渴望催生了一批模仿者、跟风者。当有人率先推出一个有创意的视频,紧随其后的就是众多的效仿者和跟风者。有些创意无非就是搞怪、扮丑,甚至还有个别视频根本就是低俗、不雅乃至挑战道德伦理底线。“模仿”和“效仿”本质上就是缺乏批判、否定而只是盲目地随波逐流的行为,这意味着个性以及自主判断能力的丧失。
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通过对互联网的考察,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他认为在信息传播中,由于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因而公众只关注自己所选择的东西和使自身愉悦的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信息茧房”一旦形成,就意味着人们个体思想和认知的封闭与僵化,就会失去对外界的完整判断。科技过多地参与人类生活,使得人类犹如置身于一股洪流之中,漂浮游荡、随波逐流、欲罢不能。在这股浩然洪流之中,“拒绝‘随大流’的思想情绪显得是神经过敏和软弱无力”[6]。“娱乐至上”的潮流涌动,也使得“为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将超越自身而成为为愉悦而工作”[7]。在此过程当中,恐怕鲜少有人去认真反思,究竟是物为人所用,科技为人提供便利,还是人沦为物和科技的奴隶,受物欲和科技的驱使。人是一种具有自主意识、能够对事物进行理性判断的高级动物。自主意识的发挥和理性判断是人的一种能力,倘使这种能力在“物欲”和技术的挑战之下逐渐弱化乃至消失,那么人就会变成物和技术的奴隶,变得只会片面认同和接受现实,而丧失批判和否定的向度。“否定性或者批判性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抱怨和破坏,而是一种思考的能力,是在对现实清醒认识的基础上的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8]
(三)私生活的公共化
长久以来,窥探明星的私生活一直是娱乐媒体的重要看点,民众对此予以极大关注并且津津乐道。如今,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应用下,普通人的私生活也在逐渐公共化。私生活的公共化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被媒体、网站或他人曝光,二是本人自愿曝光。这造成公私边界越来越模糊,并形成人类生活空间的单向度趋势。在大数据时代,实行实名制的时代,人们似乎难以保护个人隐私权。在手机上随意下载一个APP,都要求授予读取相册、开启摄像头、获取地理位置等权限,如果不授予权限,就会影响APP的正常使用。而这样看似平常、“合理”的举动却在不经意间将个人隐私作了公开化的处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了解一个人的个人喜好、行踪、生活规律都变得容易起来。
科技时代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微信、抖音等APP的广泛使用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一部分网民热衷于在朋友圈、抖音里“晒”自己的私生活。何时何地与何人一起用餐,某一时刻个人的心情状态,获得何种奖励,遭受怎样的委屈……一些本应不为众多人得知的小“秘密”全部公开化。还有人不仅仅热衷于用手机记录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上传到网络上,更是热衷于随时随地拍摄所见所闻上传到网络上,无视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乃至最为隐秘的洗浴场所都要设置标牌提示:浴室内禁止拍照及摄像。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即类的存在物,因而人以一定的公共生活的形式生活着。同时,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文明社会需要每个人都保有一定的私密生活空间。所以,每个人的生活都应该由私生活和公共生活两部分组成。私生活是不为外界所干扰的个人生活,如果我们过多地将个人生活曝光在网络平台上,就无法保证不被外界干扰,有时个人信息甚至会为别有用心的人所采集和利用,成为危害自身的“隐患”。
私生活的公开化,不仅模糊了私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界限,更重要的是对人们思想意识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曝光个人私生活以及探知他人私生活的过程当中,人们每天获取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没有特点也没有意义的信息。久而久之,人们变得如同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一般,没有独特之处,而是使用同样的词汇、同样的表情,选择同样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私生活的公开化,也抹杀了公共生活的公开性特点。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变得无所顾忌、不讲规则,严重破坏了公共生活的秩序感。生活空间的单向度趋势,会导致人类思想意识的同一化。在当代社会,技术已经弥漫到人类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使一切真正的对立一体化,使一切不同的抉择同化”[9]。
三、对新时代科技发展的启示
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有其理论局限性,比如马尔库塞对科技发展的看法陷入悲观主义,理论本身也不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和偏离。但是,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践,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以下方面的启示。
(一)确立合理的科技发展理念
科技是人创造的,人类发展科技的目的是使科技成为助力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助力人类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我们强调科技异化造成的严重后果,不是要引导人们以悲观的心态对待科技发展问题,更加不是主张摒弃科技的力量。相反,在当今全球竞争的巨大压力之下,科技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得到彰显和巩固。实质上,我们要探讨的问题不是是否发展科技,而是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如何发展科技。确立合理的科技发展理念是亟须解决的最基础的问题。科技异化现象的发生确实有一部分原因是技术本身有事先无法预知的负面作用,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掌握和操纵技术的人使用不当。对待科技的发展,需要人类保持理性的思考。按照马尔库塞科技异化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我们不能因为过度依赖科技式生活方式的舒适和便捷而心甘情愿地过一种“单向度”的生活。理性的思考就是在肯定科技积极作用的同时,呼唤人类否定、批判的内心向度的回归,从肯定与否定的双重向度出发,辩证地看待科技发展,让科技发展回归其本来之意,真正服务于人、造福于人。
科技发展的方向始终与人类的发展理念息息相关。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变迁大致有四个阶段:启蒙发展理念、经济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发展理念。科技进步是从第二阶段,即经济发展理念阶段开始大放异彩的。但是,随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的逐渐显现,人类意识到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只会让人类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发展理念不断更新,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相契合,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向。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离不开科技的助力和支撑,因此,科技发展理念必须与现阶段的发展理念相统一。
霍金认为,未来的技术发展取决于一场较量,较量的双方是技术不断增强的力量和人类使用技术的智慧。未来科技的发展不能是盲目的,不能仅仅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的丰富,不能以经济效益作为科技手段的唯一考量标准。而是应该超越工具理性,用辩证的思维、理性的判断、智慧的应用指引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过去科技的发展更多地服务于生产,服务于经济效益,无视或忽略了对人主体利益的损害——这种受损害的利益可能是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这是一种“以物为本”的科技发展模式,某种意义上来讲忽视了人的存在。当今,我国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但科技发展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还不够彻底,尚且处于过渡和转型过程中。
“以人为本”的要义就是要将人的生存作为根本,以满足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谈到“需求”,我们就可以回到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当中进行一番探索。目前,科技发展貌似可以满足人类方方面面的需求,但这些需求因其本身就是虚假的,对“虚假需求”的满足自然也只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假象。人的真实需求是人类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能够真正满足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求,科技才算完成了其“以人为本”的职能。然而,目前科技发展对人类“需求”的满足并没有实现“以人为本”,反而让人类自身陷入一种“压抑”的自由当中。科技只有觉悟并抛弃这种“抑制性”满足的职能,才能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核心轨道上来。
除此之外,“以人为本”所要表达的主旨和要义不仅仅强调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也强调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目的和动力,二者相统一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完整要义,而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或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不符合唯物史观。因此,社会为了人而发展也依靠人而发展。过去科技的发展更多地服务于对人类物质需要的满足,忽视人类精神需要的满足,从而使得人类精神需要的满足滞后于物质领域,造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协调。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但是在精神文明发展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精神空虚、道德滑坡、人文失落、价值观缺失等现象。将责任全部归咎于科技的发展是不恰当的,但是,也不能推卸科技异化应该担负的责任。所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科技发展中,就要求科技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物质世界的丰富,还要更加关注和引导人类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内心修养与素质的提高,帮助人类摆脱“物欲”的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
(三)加强道德和法律对科技开发与利用的规约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本无善恶、对错之分。但是,因为科技的开发主体与应用主体都是人,而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影响的,从而赋予科技伦理道德方面的属性。2018年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轰动中国乃至世界。针对这一事件,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发表声明称,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违反伦理道德和有关规定,严重扰乱了科研秩序。最终,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等3人因此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科技伦理事件并不少见。部分科研人员科技伦理意识薄弱,道德感缺失,受到利益驱使时容易忽视伦理道德的规约。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同样存在着有法不依、有令不行的问题。尽管一直以来我国在科技开发与应用中相关的伦理道德建设和立法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此类事件的发生也在警示我们,在未来科技发展中要进一步加强伦理道德与法律方面的规范和约束。
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之势无限放大了人类的理性,技术理性也得以不断强化。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不仅仅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在发达工业社会,技术已经含有政治成分,成为一种征服和控制人的新形式。与技术理性的强化相对应的即是价值理性的弱化。实证科学为人类创造了足以吸引和迷惑众人的繁荣,科学技术的工具性、实证性给人类带来了诸多利益,人类的行动大都受利益驱使,弱化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埃吕尔说:“所有技术进步都有代价,技术引起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多,有害和有利的后果不可分离,所有技术都隐含着不可预见的后果”[10]。追求技术理性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价值理性的追求。无论是技术的开发还是科技产品的应用,都应该更加关注技术及其衍生产品背后所引发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意义,关注技术及其衍生产品究竟对人类自身与人类社会是善的还是恶的。一项技术只有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是善的,是造福于人类的;反之,一项技术即便可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但是却破坏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并且不利于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甚至限制了人类的自由发展,反过来奴役人、控制人,它就是恶的,是危害社会的。
道德和法律都可以对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进行规约,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相比较而言,道德的作用范围要比法律大,因为道德是通过规约人的动机和内心活动来约束人的行动。而法律的作用力要比道德大,因为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只有二者协同发力,才能更好地促使科学技术朝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只有技术的开发者和利用者一方面心存善念,牢牢守护道德底线,另一方面行有善举,时时以法律为准绳,才能确保未来科技的发展步入正途,真正有益于国家繁荣、社会进步,有益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科技的发展中如果没有否定的意识和思维就没有科技的创新。科技的发展要真正服务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就必须重新唤起人的否定本性、发扬人的主创精神。未来科技的发展不能仅仅致力于对人类物欲的满足,而忽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忽视人的主体性。“物欲”的膨胀会让人丧失纯良的本性,精神世界日益空虚、麻木,最终沦为科技和物的奴隶,盲从地随波逐流,过一种“同一化”“单向度”的生活。
“科技”始终是众多学者关注的一个主题,对于正走在“科技强国”道路上的中国而言,更是有诸多关于科技发展的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从马尔库塞科技异化理论的视角反思中国科技异化现象及思考中国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应该说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对中国现实问题进行的一次尝试性的探讨,力求促进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科技发展问题。因为“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