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疫”网络谣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及应对*
2020-03-16任佳伟刘国权
任佳伟刘国权
(1.哈尔滨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2.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加快提升主流媒体网上传播能力。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对善意的批评、意见、建议认真听取,对借机恶意攻击的坚决依法制止。”[1]这充分说明,要取得抗疫斗争的最终胜利,“虚拟战场”上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科学精神教育、法治精神教育不能缺席。在当前多元化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人人都是手持“话筒”的信息传播者,网络谣言也是层出不穷、屡禁不止,成为污染网络环境、破坏网络秩序的一大毒瘤。涉“疫”网络谣言是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利用互联网传播与事实不符或主观捏造的虚假信息。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涉“疫”网络谣言已辟谣超过900则。这些谣言的大肆传播甚至泛滥成灾,已经从网络空间渗透到公众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对当前公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造成危害。
一、涉“疫”网络谣言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
涉“疫”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既具有主体多元、渠道多样、内容广泛、传播迅速等网络谣言的基本特征,又较其它谣言影响更恶劣、破坏性更强。此次涉“疫”网络谣言作为“灾难情形下的谣言”,在被社会密切关注、实时跟进下,呈现与大多数公众的“强关系”,其根源之复杂、传播之迅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模型建构与解读研究”(项目编号:20JDSZ3057)、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郑州大学)2020年度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项课题资助重点研究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项目编号:ZZUKFZD202003)阶段性成果。速、规模之庞大、影响之深刻、危害之巨大,前所罕见,值得关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国各族人民共识、力量、信心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当前,内容多样多变、渠道多种复杂、“秒传播”“裂变式传播”的涉“疫”网络谣言,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从网络谣言的“主体多元性”“渠道多样性”“内容广泛性”“传播迅速性”“影响恶劣性”等表征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主体的减少与教育对象的增多
教育主体“相对减少”与教育对象“相对增多”的矛盾是挑战之一。疫情期间,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将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党员、干部下沉到疫情防控一线,广大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也都积极投入到各类志愿服务、防疫科学研究等工作中。这就导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者、积极传播者的“暂时减少”。虽然“模范践行者”的数量多、事例丰富,但囿于公众关注点和舆论焦点都在于“疫情”本身,因此,教育主体仍然呈现出相对疫情前减少的特征。从教育对象上看,平时的教育对象处于情绪稳定、心理平衡、生活有序状态,因此,教育的分层分众、逐步推进能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疫情时期,教育对象情绪变化较大,网络谣言更易引发教育对象的恐慌、猜疑、悲观、愤懑等负面情绪和负面心理。教育对象容易在网络谣言的蛊惑下产生迷惘,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因此,教育对象会较疫情前相对增多。这既包括整体教育工作量上的增多,又包括个体教育工作量上的增加。
(二)教育空间的缩小与教育时间的延长
从时空维度上看,在涉“疫”网络谣言影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出现空间缩小与时间延长并存的挑战。对于教育空间来说,切实有效的价值观教育需要课上课下相衔接、网上网下相贯通、校内校外相统一、家庭学校相配合。但在疫情防控中,教育空间缩小,教育主体能进入的空间基本只剩下网络空间,但网络空间本身具有远距离性、虚拟性而导致缺少监督性等弱点。对于教育时间来说,正常情形下在教育主体的全过程发力下,能以较强的针对性、融入性和较短的时间消耗取得一定效果。涉“疫”网络谣言诱发的教育对象价值观的多样、多变、反复,就需要更长的教育时间影响。与此同时,时间延长会给非主流价值观散播留下可乘之机。
(三)教育内容的分散与教育形式的单一
涉“疫”网络谣言可能延伸关涉至党和政府的防控工作、医务工作者的救治工作、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工作,甚至是医药企业、志愿者、病患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谣言面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面对公众开展教育,包括每一个造谣者、信谣者、传谣者,必须找到其共鸣点,提升针对性,增强内化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常是理论研究、课堂教育、文化熏陶、活动浸染、典型引领、实践养成、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等多形式、多方式并举,以课下活动与实践巩固课上教育,用制度和法律管控保障教育成果。但抗“疫”斗争中的教育形式较为单一,网络课堂、网上活动固然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空限制,激发了教育者的创造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可是“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仍然在于“做好现实中具体人、具体事的工作。
二、持续丰富内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时俱进
在抗“疫”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如何能将抗“疫”斗争中表现出的宝贵精神财富转化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以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一次次磨难中沉淀、积蕴、升腾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坚持人民至上,各级各地政府听党指挥、积极行动,各行各业、全国人民服从大局一盘棋、爱国守法做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强大合力,从容战胜任何风险和挑战。抗“疫”斗争就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也是最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它将“科学理论”转化为“生动道理”,使公众更加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同时,它也能使公众更加深刻地思考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应如何呈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应如何实现,广泛凝聚起爱国主义的磅礴力量。
(二)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发起敬业奉献的实干担当
疫情防控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不顾生死,化身“白衣斗士”,在战疫一线屡屡创造“生命的奇迹”;广大党员干部、科研工作者、人民解放军、人民警察、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基层劳动者冲锋在前,成为一个个最可爱的“战士”;广大人民群众闻令而动,众志成城,共同投入这场“斗争”。他们用实干担当诠释了爱岗敬业的本质内涵,在平凡岗位上持之以恒地坚守,面对危险时毫不退缩,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实干、奋斗是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中的瑰宝,是唯物主义实践观的中国式表达,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大力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引导公众正己修身,塑造正确的偶像观、荣辱观、幸福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场疫情防控大考中展现出强大精神力量的生动体现。
(三)以网络谣言的影响破坏确证诚实守信重要价值
诚信素质能引导个体求真、务实、不损人利己,全面提升个体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面对涉“疫”网络谣言,各级各地新闻发布会专门安排“辟谣时间”,微信功能新增了“较真辟谣神器”小程序,新浪微博、知乎等开辟了“疫情辟谣”专栏。这些看似简单的安排协调、创新研发、增设专栏背后,是大量疫情防治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智力资源、时间资源的付出。在这一现实挑战下,公众的诚实守信素养、全社会的诚信水平需求更加凸显。铸牢公众诚信价值观是在源头上减少涉“疫”网络谣言的产生,在过程中减弱谣言的破坏程度的有力武器。每个个体的诚信会形成风清气正、和谐友善的社交环境,构筑“利益共同体”、画出“最大同心圆”,灾难面前,“共同体”和“同心圆”又能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汇聚集体的力量,激发个体的潜能。因此,疫情考验着公众的诚信素养,涉“疫”网络谣言的不断产生与飞速传播也确证了诚信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
(四)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蕴丰富友爱亲善基本内涵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善待自然就会得到大自然的馈赠,人类毁坏自然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自然规律。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理性主义的大肆横行,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破坏力越来越大。一直以来人类常常在理论和实践中忽视“友善”的生态学内涵,即真正在生产活动中对自然“友善”。人类要热爱自然、善待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要和平相处、和谐共生,把青山绿水、星空花香世代传递下去,要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方式,让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危”与“机”总是共生并存的,在“危”克服之后“机”就会出现。疫情虽然是人类当前生产生活之“危”,却又是人类想要可持续发展、世世代代享受发展的重要之“机”。在涉“疫”网络谣言面前,要将美丽中国教育纳入公众教育当中,让公众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厚意蕴。
三、坚持创新手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
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决的是涉“疫”网络谣言面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能为”的问题。但要真正抑制谣言产生、强化谣言治理,我们需要在网上网下唱响凝心聚力“主旋律”,还要通过持续不断的手段创新,让丰富的内容入脑入心、取得实效。
(一)以制度优势粉碎错误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讲好中国制度优势,是粉碎各式各样网络谣言及其背后多种多样错误价值观的有力武器。讲好制度优势一是要全面且富有逻辑。疫情爆发以来,党领导人民群众汇聚起磅礴力量,中国人民各尽所能地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同疫情进行顽强斗争,延展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和共产主义目标的长期奋斗性、必然实现性。二是有高度又有温度。既能在理论上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沿革、价值指向、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又能让人民切身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来的“获得感”、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带来的“幸福感”、万众一心战疫情带来的“安全感”。
(二)以典型引领强化社会责任感
典型引领的本质是将抽象、概括的“素质”“情操”“觉悟”“德性”“品行”等美好品质具象化,成为人民群众能看、能听、可学的现实“参照物”。疫情阻击战中,涌现出了很多最美逆行者、无私奉献者和爱国奋斗者,他们是平常时期的身边人、眼前人,但在疫情爆发后他们以身作则、冲锋一线。典型人物的价值取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锻炼了我们的队伍、凝聚了我们的士气,最能激发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动认同。在涉“疫”网络谣言面前,要广泛宣传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为民服务、担当奉献,广泛赞扬、传播最美人物的感人故事、光辉事迹、突出贡献,让典型的崇高形象成为每个个体乃至全社会自我反省、自我革新、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的生动对照。
(三)以舆论宣传弘扬正能量
舆论宣传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宣传观念,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原则。疫情时期的舆论宣传,应当较平常时期的舆论宣传主题更鲜明、内容更集中、形式更多样、频率更密集,以正能量压缩谣言的生存空间。具体而言,一是要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步发力。人们在疫情期间“宅家”时间增加、外出时间减少、社交活动减少。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在年长者群体中承载了新闻播报、消息扩散、休闲娱乐的主要作用。年轻人群对电脑、手机等网络新媒体的依赖性、粘黏度也进一步提升。所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要同音同频、同向同行,共同担负起聚心铸魂的宣传使命。二是能做到可读性与形式趣味性的有机融合。图文结合、声情并茂的讲话动员、新闻通知,深情动人、鼓舞人心的工作播报、事迹讲述、文艺创作,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短视频、长视频、微电影等等,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抚慰情绪、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
(四)以法律约束守住网络新阵地
如何鉴别谣言及谣言的性质,是治网管网的重要内容,而治网管网最可靠、有效的手段是法治。从造谣、信谣、传谣主体角度来看,法律意识缺失、“法不责众”思想,加上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会使公众产生网络“言论自由”就是网上“随意发声”的错觉。从网络谣言防控者角度来看,违法成本较低、法律惩戒的不及时不到位会起到纵容造谣者、信谣者、传谣者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约束网民的网络行为,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和自律能力,是防控消灭网络谣言的必要手段、底线手段。[2]具体而言,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将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中关涉网络谣言的条款纳入法治教育中,以强有力的“法治之手”推动人民法治素养的提升和网络传媒行业自律的落实,为网络空间的天朗气清划出不容越界的“红线”,铸好永久坚固的“护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