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新形势 应对新挑战
——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20年秋季开班式上的报告

2020-03-16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督导教育学生

(教育部,北京 100816)

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宏观形势、中央关于教育最新决策部署、近期党组重点工作任务,我就教育如何把握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谈一点认识和想法。总体上,这些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应该在 “更”字上做文章、下功夫,努力在现有基础上做得更好。

一、政治站位更高

站位问题具有先导性意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看得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教育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我们思考教育、部署教育、推动教育时,政治站位必须要更高。

一是站在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我们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六个下功夫”的要求,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站在应对世界复杂形势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提升竞争力看,一些国家试图在经济、科技上掐我们的脖子。我国积极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但是拔尖创新人才不足、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从加强国防教育看,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世界并不太平,国防意识一刻也不能放松。要从小开始,加强国防教育,从课程教材抓起,教育激励青少年爱国尚武,崇尚英雄,培养有血性的中国人,随时准备保家卫国。

三是站在打赢疫情防控战役的高度。这次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展现出我们的制度优势,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反映出国民教育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改进提升的地方,比如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医学人才短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锻炼身体、健康生活。要增强学生团结合作意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要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培养一大批公共卫生人才。今年 《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就是弘扬抗疫精神、普及防疫知识,请了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等抗疫英雄现场授课,就是要用鲜活的教材教育我们的孩子。

四是站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教育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质量上,人才质量、成果质量、教学质量、管理质量等等。要把质量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各领域、全过程。

二、工作定位更准

干任何工作,定好位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定位于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教育的初心使命就是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要定位于当前的形势与任务,找准人才培养中的短板弱项,深挖根源、精准发力,提高针对性。

一是不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疫情期间出现的 “恨国党”,为了发泄不满情绪,发表了恶毒的 “辱国”言论,令人警醒,值得深思,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立什么德?首先是大德,要教育我们的下一代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并要高度统一。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德育方面传统的办法多、创新的办法少,深受学生欢迎的办法少,要求讲了很多,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结合起来,循序渐进、润物无声。

二是把促进身心健康作为第一要求。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仍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短板,在升学压力下,学校体育有 “边缘化”的危险,“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要下大力气抓好体育工作,在硬件投入、师资建设、评价体系上多想办法,确保学校开足开齐体育课程,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技能。

三是全面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这是短板、薄弱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怎么抓?有三个层面。第一是明确性质地位,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培养热爱劳动的意识,培养吃苦精神、奋斗精神;二是培养与劳动人民的情感,让下一代永远保持和劳动人民的血肉联系,心里始终装着劳动人民,这样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才能代代相传。第二是做出操作性的指导,教育部同步制定了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如何开展好劳动教育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第三是抓好实施落地,一定要抓好落实,建立教师、经费、基地等支撑体系,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场所利用起来。

三、优势特色更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客观看待中国教育的现状,我们国家的教育有处于跟跑阶段的领域,也有处在领跑地位的方面,还有尚待起步的工作。我们有独特的优势与特色,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总结这些年的伟大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看到我们的优势,坚定我们的教育自信。

一是发挥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本在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次疫情期间,2亿多学生 “停课不停学”也充分体现和证明了这一点。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二是发挥基础扎实的教学优势。在世界经合组织开展的多次国际学生能力测试 (PISA)中,我国学生成绩均处于一流水平。这充分证明,我国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有很好的优势,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扎实。前几年英国全套引进中国小学数学教材,说明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已经得到世界认可。

三是发挥几千年教育思想文化的传统优势。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一套独特的教养国民、传承文化的教育传统,有 “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的传统,有强调 “德者,才之帅也”“六艺”的注重全面发展的传统,有 “天地君亲师”的尊师重道优良传统,有 “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学方法等等。这些传统思想和做法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要进行深入开发、挖掘,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

四、创新意识更浓

现在,我们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迫。面对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高科技的重点打压,我们深刻认识到,先进技术是借不来也买不来的,能否顺利实现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的飞跃,不被别人 “卡脖子”,从长远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虽然我国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体系有优势,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扎实,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创新意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有不足的,因此必须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要学段前移,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才培养在大学阶段非常重要,但不能只依靠大学阶段,到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再培养,就有点为时已晚了,必须前移到基础教育学段,从中小学开始谋划布局。要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始,从小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灵活、自信、专注、合作等良好品质和独立思考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要多把尺子衡量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肯定学生的 “标新立异”,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充分证明,高校 “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是要全学科渗透,多维度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芬兰在教育改革中实施的 “现象教学”“主题导向”,把教育和生活结合起来,注重培养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需要具有的通用能力,这种能力跨越学科界限,很值得我们借鉴。不只是物理、化学学科要发力,各学科都有培养创新意识的任务。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思维氛围,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要注重文化熏陶。校园文化对育人至关重要。教育不只是学习知识技能,还有文化的熏陶、浸润。校园文化包含很多内容,比如爱国精神,团结友爱精神,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还应强调一下创新的氛围,要营造一种鼓励实践、探索、创新的校园文化,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去接受熏陶和感染,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良好氛围。

五、治理体系更顺

当前,教育领域治理面临的问题很多,校内校外边界越来越模糊,部门之间的职责越来越交叉,出现了很多问题,分不清楚到底是谁的,好多问题解决起来都非常难,比如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校闹、校园安全,有些已经超出教育部门传统的职能,但这些事教育部门不去做还不行,因为它影响到立德树人,影响到广大师生权益。因此,必须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健全教育的治理体系。

一是坚持联合治理。从管理体制来看,各部门、各地都承担着一定的教育管理职能。特别是一些棘手问题,单靠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必须联合各方面力量,形成政策、资源合力。比如网络有害信息的治理,这个问题对孩子们影响非常大,必须坚决治理,但其中涉及宣传、网信、工信、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我们就联合这几个部门,一起搞 “净网行动”。因此,要牢固树立联合治理的意识,提升主动沟通、善于沟通的能力。同时,还要促进部门之间、系统内外的信息共享。

二是坚持综合治理。这是针对问题本身而言的。解决好一个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找准问题的根源和症结,对症下药才能既治标又治本。比如,校外培训 “高烧不退”的问题,首先要找准 “病灶”,把发热的机理搞清楚,是招生考试的问题,还是吃不饱、消化不了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从规范招生、课后服务等多方面发力,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公民同招,大力解决 “三点半”难题,让校外培训热降温,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没有良好的教育生态,教育改革工作就无法开展。

三是坚持依法治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依法履行职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教育部印发了 《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对明确执法范畴、健全执法机构、下移执法重心、创新执法方式等进行了系统部署。要加快建立健全权责清晰、权威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政府统筹、部门合作、上下联动的执法工作机制,实现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教育治理。

六、监督力度更大

教育部党组提出要 “落实、落实、再落实”,从现在来看,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距。比如,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这个指标,不经常抓一抓就很危险,可能就要跌破。再比如,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有的地方还没有实现。对这些问题,不是我们缺少法律政策,不是会议没有部署过,也不是领导讲话没有强调过,关键是落实不到位。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最大亮点是要让教育督导“长牙齿”。

一是队伍建设力度要加大。要努力建设一支讲政治、懂教育、敢担当的督导队伍,配齐配强各级督学,保证各级教育督导机构都有一批恪尽职守、敢于督导、精于督导的督学骨干力量,保证督学队伍相对稳定。要严格教育督导队伍管理监督,完善督学培训机制。

二是机制建设力度要加大。要让教育督导“长牙齿”,问责机制是最重要的环节。《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八项有关问责的制度,包括报告制度、反馈制度、整改制度、复查制度、激励制度、约谈制度、通报制度、问责制度,都是真招实招。我们要把这些制度执行好,真正树立起教育督导的权威性。

(本文根据郑富芝副部长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20年秋季开班式上的报告整理)

猜你喜欢

督导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民国时期教育督导制度的特点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