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高校应对重大疫情的角色功能及工作机制探究*

2020-03-16林立涛叶定剑

高校辅导员 2020年4期
关键词:师生员工师生防控

林立涛 康 健 叶定剑

(1、3.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2.上海交通大学 学指委 上海 20024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1]以重大疫情为典型代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否得到及时妥善的有效应对,极大地考验着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2]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3]而高校教育治理水平是国家治理水平的具体体现,其应对社会重大疫情的能力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水平,在全社会打赢重大疫情战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应对重大疫情的风险与困境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社会重大疫情应对责无旁贷,要积极履行好高校的责任与义务。同时,高校是一个“小社会”,具有特殊性,需要处理好内部疫情防控问题。

第一,面临防范重大疫情向高校蔓延的风险。高校与社会互联互通,不是封闭的“象牙塔”,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会影响高校,高校发生的事情也会影响社会,如果没有有效防控,社会重大疫情就可能蔓延到高校。一方面,高校是师生开展教学科研的场所,需要有配套的活动交流及生活服务,与周围社区交流频繁、密不可分。与此同时,高校的师生员工是社会一分子,每人都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师生员工除在高校开展相关学习工作及生活外,也参与到家庭及社会当中。因此,在物理空间上,高校不可能是封闭的孤岛。另一方面,高校中存在大学生集中上课、集中住宿、集中用餐等特点,人员聚集度比较高,疫情传播风险比较大。此外,在重大疫情应对中,高校专家学者、青年师生以及附属医院的医护工作者都会深度参与到社会治疫防疫工作中。许多人直面疫情、冲在最前线,这无形中增加了高校防范疫情扩散到高校的难度。

第二,存在有效引导高校师生正确认识疫情、发挥正面作用的挑战。高校既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又是社会舆情的“晴雨表”。高校拥有两个重要群体,一是教师,是知识分子中优秀代表;二是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高校师生知识水平比较高,思维也最为活跃,对社会热点问题较为关注,也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尤其是面对重大的突发疫情,高校师生无论是作为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社会成员,在参与与疫情相关的公共政策、预防救治、科研公关、防控措施等方面的讨论表现出比较高的积极性,对于疫情的有效防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高校师生的意见和观点具有非常强的示范性,很容易影响社会舆论。其意见和观点经过一些境外别有用心的媒体尤其是一些敌对势力加工后,可能会出现把好事办坏的情况。同时,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还不够,知识体系尚不健全、价值观还在塑造过程中,还难以全面正确认识疫情发展,尤其在有关的国际比较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这些都需要高校防疫工作者予以重点关注,引导师生员工正确认识疫情防控,发挥对社会的正面舆论引导作用。

第三,社会对高校的一些高期待使其在应对重大疫情中背负压力。由于教育背景、知识水平与社会阅历不一样,个体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存在差异。高校历来被看作知识的殿堂,在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少部分人对高校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高校师生是学识的“化身”,面对重大疫情病源的追溯、感染病人的治疗,高校都应当能“快速响应”。在相关疫情没能及时解决时,容易引发对高校科学研究能力及师生知识水平的质疑。另一方面,少部分人片面认为高校是“象牙塔”,高校师生应当“心无旁骛”地教书与学习,在重大疫情来临的时候要维持正常教学科研的运行。为此,高校停课、停学并委派师生员工参与到社会疫情防控的行为会遭受极少数人的不理解。此外,具体实践中,高校不仅要应对自身疫情防控,守好高校阵地,还要参与到社会疫情防控中去,尤其是附属医院还要承担着预防、救治、科研攻关的责任。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自身防疫的力量,一旦高校出现疫情问题会受到更多的舆论压力。

二、高校应对重大疫情的角色与功能

高校的初心与使命决定了其应对重大疫情中的角色与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高校的使命是“四为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高校应对重大疫情、参与疫情防控,就是自觉践行立德树人初心与“四为服务”使命的重要举措。为此,参照我国对高校“五个功能”定位,高校应对重大疫情中的角色与功能主要包含五个方面。

第一,在应对重大疫情中培养人才。尽管经济社会发展赋予了高校不少使命和功能,但高校的根本任务还是培养人才。首先,高校要在历次重大疫情应对中总结经验,合理布局学科,聚焦国家需要,着重培养能够解决疫情问题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其次,高校要切实做好“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工作。在此期间,高校也要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理性平和的心态,抓好学习这一主要任务,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学习与综合素质能力上,以期未来能够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再次,重大疫情中,社会舆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各种思想和观点也会在高校交流交融交锋。为此,高校要在应对重大疫情中引导大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抓住关键节点,做好学生教育引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明确未来人生奋斗目标。

第二,在应对重大疫情中加强科学研究。疫情的解决需要技术的手段、科学的方法,战胜疫情离不开硬技术与软科学的支撑。一方面,要发挥高校医学、医药、预防、检测检疫学科的专业优势,动员并支持专业力量,迅速组建团队,聚焦快速检测、疫苗及药物研发、疫情防控和应急科普等领域开展集中攻关。另一方面,要发挥高校多学科与人才的优势,组织专家在疫情的发生与演变、防控与管理、社会影响、疫情评估等方面抓紧研究,快速形成一些决策咨询报告或者政策建议,为全社会在疫情防治防控中做出贡献。同时,高校作为国家基础研究的重要阵地,要着重在疫情防控中及时反思和总结,科学布局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研究项目,不仅要在疫情发生后能够积极开展研究,还要做好疫情防治的先期基础研究和提前布局。

第三,在应对重大疫情中做好社会服务。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应有之义。一方面,高校要认真按照上级部署,积极动员及选派医护人员参与到社会疫情防治中去,做好相关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同时,要根据国家需要,鼓励师生参与到疫情防治的相关重大活动的组织及志愿服务当中。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服务。比如,高校的相关专家教授可以通过撰写科普文章或者参与相关论坛咨询的方式,向社会大众科学普及疫情防控的常识;高校的心理咨询相关学科力量,可以根据需要研究重大疫情期间的心理调适方法并提供一些心理咨询服务;高校的后勤保障力量,可根据社会需要参与到社会疫情的支援保障中去。当然,做好高校师生的防疫工作本身也是服务社会的一个方面,高校疫情可防可控,高校保持和谐稳定,能产生很强的辐射力,为社会和谐稳定注入正能量。

第四,在应对重大疫情中传播先进文化。疫情防控是科学问题,需要有相应的科学技术做支撑;疫情防控也是思想问题,有时候弄不好还会引发政治问题,需要有先进文化引领。宣传先进文化的重要目的是稳人心,引导师生带头正确理解、积极配合、科学参与防疫防控,争做防控知识传播者、疫情谣言制止者、健康校园守护者,再通过师生把信心传递给社会,引导社会公众科学合理地认识疫情。高校要带头传播爱国精神,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抓住契机做好大学生教育及社会舆论引导。高校要带头传播奉献精神,通过宣传优秀医务人员及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凝聚奉献及乐于助人的文化氛围。当然,还要特别注重传播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接续奋斗是中国人民的宝贵品格,在面对重大疫情中显得尤为珍贵,要注重以此激励大家共同抗疫。

第五,在应对重大疫情中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国内外疫情防控紧密相连。一方面,高校的留学生与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牵涉面比较广,做好校内防疫也需要与国际社会打交道。高校要善于在应对校内疫情的过程中,把我国的态度、我国的好做法传递出去,增强全世界对中国的认同,强化知华友华爱华。另一方面,高校与国际组织的交流较为密切,高校专家由于学术的身份更容易被国际认可,高校可以发挥资源优势,在政府的指导下,提升议题设置能力和有效发声能力,及时回应国际关切的问题,解疑释惑、疏导情绪,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该说的说到位。当然,联合国际专家共同开展疫情相关科研攻关也是重要的方式,联动国内外力量,共同解决人类的重大防疫难题。

三、高校应对重大疫情的工作机制与策略

重大疫情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安全稳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既是重大疫情的受害者,应该成为重大疫情防控的参与者,要努力成为社会重大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

第一,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的机制。面对重大疫情,高校党委要切实担起责任,抓好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要依据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的原则,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分工合作的机制。高校党委要及时传达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部署,把中央的最新精神研究透、落实好。高校党委要挺在前面,树立一线工作法,强化调查研究,掌握最真实最全面的信息,定期专题研究部署。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院系党委及基层党支部都应成为本单位的防疫中心,建体系、明责任、稳人心。根据具体工作需要,可以划分综合协调、宣传引导、信息报送、应急保障、教师工作、学生工作、教学运营、科研支撑、信息技术支持等小组,由相应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联动专家及相关工作人员,切实履职尽责。

第二,要强化大局意识、底线思维和务实态度。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是重大疫情防控的基础。高校要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全体师生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服从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也要通过师生引导全社会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引导疫情防控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疫情防控容不得半点马虎,需要把问题想得严重一些,需要有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底线思维,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4]底线思维需要高校保持清醒认识,认真研究各种工作方案,真正把疫情防控盯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不到疫情防控完全胜利决不掉以轻心。当然,务实的态度尤为关键,重大疫情关乎人民生命安全,关乎社会稳定,容不了半点虚假。这要求高校必须以钉钉子的精神,把一切防控工作做细做实,想得更细、做得更实。

第三,要组建一支战斗力强的防疫队伍。队伍是疫情防控的基石,只有依靠群众参与才能全面战胜疫情。一方面,高校要在校党委统一领导的机制下,树立依靠群众的工作意识,明确每个师生员工的职责,强调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根据全社会的部署遵守相关规则、配合相关要求,落实个人自主防控;还要发挥高校师生员工应有的示范作用,推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疫情防控当中。另一方面,高校不仅要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专门工作团队专人专岗专责推动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完成上级部门的相关决策部署,做好校内疫情防控各项举措;还要注重发挥师生员工中党员骨干的先锋作用,勇于承担疫情防控的重要工作。当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高校不仅要有“一盘棋”的布局,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同时还不能耽误日常的工作运行,统筹协调人员力量做好高校教学科研的保障工作。

第四,要健全监督与考评机制。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需要健全的监督与考评机制。一方面,监督在于检查具体工作部署的落实情况,督查各个部门、每个个人是否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工作要求及个人规范;另一方面,监督也是查漏补缺,及时发现在疫情防控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督促改进提升。例如,落实信息日报告、零报告制度,落实校门及食堂管控,落实网络课程直播录播,落实隔离与消毒等具体工作,都需要有严格的监督机制。在做好监督的基础上,奖优惩劣是必要的手段。要积极挖掘有故事、有事迹的优秀师生员工代表,加以宣传表彰,引导更多的人向优秀看齐;对于漏报、瞒报、迟报、谎报以及不服从大局、工作不力的,要加大查处力度。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非常时期广大师生员工都能以饱满的热情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

猜你喜欢

师生员工师生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吉林省教育厅向全省广大师生员工恭贺新春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高校领导干部以群众路线为基础践行“三严三实”的长效机制研究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关于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