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平仄押韵之我见
2020-03-16林加诺
□ 林加诺
古典诗词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有着严格的写作要求,例如诗词的平仄问题就是众多诗词爱好者创作道路上的一只拦路虎。笔者不揣冒昧和浅陋,就诗词的平仄押韵等问题,提出一孔之见,就教于诗词界的前辈方家。
关于平仄
格律诗是十分讲究平仄的,诚如陈书良所说:“平仄的作用就是构成声音的抑扬顿挫,从而产生一种音乐的节奏美。格律诗词之所以读起来韵味十足,就是因为它是很讲究声律的;格律诗词之所以让一些初学者视为畏途,也是因为它的讲究声律。”同时,他还提出,“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也是诗词格律的基础,唯有反复练习,方能在用时随心所欲,随指随识。”
那么,判断的标准是用“老四声”抑或“新四声”呢?这是笔者与社会主流观点的分歧之所在。解决之道,笔者认为可以实行“双轨制”,或曰“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指在创作实践中,既可用“老四声”,也可用“新四声”。就像繁简字一样,两者并行不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我们读前人诗词,必依前人的韵音为是。”而创作诗词时,则既可用“老四声”,又可用“新四声”。重要的是,在同一作品里面要做到始终如一,不能一会儿西北风,一会儿东南风。这样,我们只要知道“新四声”的“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声”就可欣赏、创作格律诗词了。这样创作格律诗词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音韵相同的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一般是句尾,称为韵脚。押韵的作用是构成声音的回环,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美。那么如何押韵呢?有行家认为“押韵要根据韵书”。此说对于古人来说或可成立,如若用来要求现代人则有待商榷。诚如《诗词之美》作者陈君所言,“历代韵书体系也有发展变化……自唐至清,格律诗的声韵系统基本是《切韵》—《唐韵》—《广韵》—《平水韵》—《佩文韵府》这个体系。”笔者以为,虽然古人写格律诗一直以来都是十分讲究平仄押韵的。但是,从秦到汉、唐、宋,某些字的读音开始在一首诗中显得不那么合韵脚了。怎么办呢?宋人采取的办法是,临时改一个字的读音,以便读起来还押韵,这被称为“叶(xie)韵”。例如,苏东坡在创作实践中就经常突破声律限制,追求自由无拘的形式。那么你能说宋人不讲押韵、不守规则吗?
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语言文字作为社会交流的工具,也会出现变化。例如作为语言载体的文字,不就有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吗?那么声音作为语言的另一个载体,为什么就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呢?为什么一定要画地为牢、自我捆缚手脚呢?因此,笔者认为,处于韵脚上的汉字,只要韵母相同,就应该认为是押韵的。像李白、王维、苏轼等大家在创作实践中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我们现代人无论是创作还是评判诗词的好坏优劣,都不应过于拘泥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而应当以诗词的意境和气势为重,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是为己见。
江苏盐城 王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