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书校解引类》考辨
——兼论其与张居正《孙子直解》的关系
2020-03-16赵英
赵 英
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是明代最早、最有影响的《武经七书》注解版本,有明一代流传颇广。关于直解《武经七书》的缘由,刘寅在《武经直解序》中说:
洪武三十年,岁在丁丑。太祖高皇帝有旨:“俾军官子孙讲读武书,通晓者临期试用。”寅观孙武旧注,数家矛盾不一,学者难于统会。《吴子》以下,六书无注,市肆板行者阙误又多,虽尝口授于人,而竟不能晓达其理。于是取其书,删繁撮要,断以经传所载先儒之奥旨,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格言,讹舛者稽而正之,脱误者订而增之,幽微者彰而显之,傅会者辨而析之。越明年,稿就;又明年,书成。凡二十五卷一百一十四篇。[1]
《武经七书直解》在直解《武经七书》原文时,根据“讹舛者稽而正之,脱误者订而增之,幽微者彰而显之,傅会者辨而析之”的原则,采取了析字与析意相结合的方式,佐以史实参证,便于学习理解。《武经七书直解》注解《孙子》的体例和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是继刘寅《武经七书直解》之后的明代孙子兵学的又一大成果。日本学者若山拯称其“解义简明,引类的确,诸注家盖莫能及也”。其《孙子书校解引类序》云:
数千年来,儒者未尝一开其扃钥。虽有曹操、李筌、杜佑、杜牧、王皙、贾林、张预、郑友贤、张贲、刘寅、郑灵等十五六家之笺,不过粗略训义,苟且引证加以讹谬相承,渐失古文。迨至于今,凡用兵者无所于法,庸非治乱所关之一大缺典乎?学不自量,窃为忧之。于是重为校雠而通释之,又取古人一二已行之事以证其下。名之曰校解引类,使四方之经生学士皆可以读之而不难矣。[2]
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的注释采取“校以订误”“解以训义”“引类以证实”三种方式,融贯《孙子十家注》《施氏七书讲义》《武经七书直解》等众家之言,博采众长,而成集大成之作。
张居正曾对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进行增订,在《武经直解序》中,张居正阐述了自己增订《武经七书直解》的缘由:
今上践祚,号称明盛,宜切日中之忧,余自书鉴直解进呈之余,急出内阁所藏刘先生直解原本,详加订证,申明武学,俾世勋子姓、兔罝野人咸获指南,庶仁义节制之师,有弗战,战必胜矣。盖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之大意云。[3]
《武经直解序》作于万历五年(1577),此时张居正担任首辅,其对“武事”甚为关注,在其主政期间,明朝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后人评价其“数万甲兵藏于胸,而指挥乎数千里之外……故能缚大憝,歼群丑,以奠安中夏者垂十年。江陵殁,而享其余威以固吾圉者又二十年”。[4]
作为明代三部颇具影响力的孙子兵学著作,它们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传承关系?尤其是《孙子书校解引类》和《武经直解》在作者、版本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争议问题,影响了对明代孙子兵学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拟详细梳理两书版本,以文献资料为依据,对一些争议性问题进行辨析,并通过认真仔细比照分析,探讨《孙子书校解引类》和《武经直解》两书的关系。
一、赵本学生平考
《孙子书校解引类》,又名《孙子书》《赵注孙子》《赵注孙子十三篇》,明赵本学撰,《明史·艺文志》著录有“赵本学《韬钤内篇》一卷”,未著录《孙子书校解引类》。关于赵本学的详细情况,史籍记载甚少。《明史》中未见其传,在《俞大猷传》中对赵本学有所提及:
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少好读书。受《易》于王宣、林福,得蔡清之传。又闻赵本学以《易》推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复从受其业。[5]
俞大猷是明朝抗倭名将,曾师从赵本学学习兵法。其在《孙子十三篇注解后序》中对赵本学的基本事迹有记载:
闽清源隐君赵虚舟先生,古黄石老人之流也,生于承平既久之日,以人不知兵为惧,结庐闭户,不求闻达,著韬钤内外二篇及注解孙子十三篇,然后先生之身无有知者。二书几藏于名山而不行于世矣。”
因相关史料记载甚少,且十分简略,关于赵本学的基本生平,后人多有争论,诸人各持己见,矛盾不一。
许保林《中国兵书通览》“孙子校解引类”条目记载:
赵本学,字虚舟,福建晋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明嘉靖(1522~1566)至万历(1573~1620)年间。[6]
古棣、戚文主编的《孙子兵法大辞典》“孙子校解引类”条目记载:
赵本学,字虚舟,福建晋江人。《明史》无传。其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明弘治(1488~1505)、嘉靖(1522~1566)年间。[7]
于汝波主编的《孙子学文献提要》“孙子书”条目记载:
赵本学,字虚舟,号建郁,福建晋江(今属福建省泉州市)人。生活于明嘉靖(1522~1566)、万 历(1573~1620)年间。[8]
吴如嵩主编的《孙子兵法辞典》“赵本学”条目记载:
明代著名兵学家。字虚舟,号建郁,福建晋江(今属福建省泉州市)人。生活于明嘉靖(1522~1566)、万历(1573~1620)年间。[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赵本学”条目记载:
明嘉靖(1522~1566)、正 德(1506~1521)时人,能以《易》推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俞大猷尝从受业。[10]
吴如嵩主编的《孙子兵学大辞典》“赵本学”条目记载:
赵本学(1478—1544),原名赵世郁,字本学,号虚舟。明代学者,著有《韬钤内外篇》《孙子书校解引类》。[11]
从以上著录的情况可以看出,许保林《中国兵书通览》、于汝波主编的《孙子学文献提要》、吴如嵩主编的《孙子兵法辞典》均认为赵本学大致生活在明嘉靖、万历年间,但是具体生卒年不详。古棣、戚文主编的《孙子兵法大辞典》认为赵本学约生活于明弘治、嘉靖年间。《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则认为赵本学是明嘉靖、正德时人。吴如嵩《孙子兵学大辞典》给出了赵本学的准确生卒年,1478—1544年,按照这一记载,赵本学的生活年代则跨越了弘治、正德、嘉靖三个朝代。此外,关于赵本学的名、字、号,诸书记载也不甚一致。或曰赵氏名本学,字虚舟,号建郁;或曰其字本学,名建郁,号虚舟 ;或曰其名当为世郁等。
家谱和国史、地志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三大历史文献。家谱所记载的人物世系、传记、墓志铭、艺文等内容是珍贵的文献资料,对于弥补正史和方志记载的不足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泉州赵宋南外宗正司研究会编写的《南外天源赵氏族谱》详细记载了南外宗正司赵氏皇族的派系。根据族谱的记载,赵氏皇族分为太祖、太宗和魏王三大支脉。在“太祖派德昭—子侁迁泉分派”中,记载了“子侁—由馥—世郁派谱系”,在世郁旁注“一名建郁”,并对世郁的生平情况进行了详细记载:
讳世郁,一名建郁,字本学,号虚舟。博极群书,宗匠儒林。虽乖蹇不第,然因是究心韬略,留意著述。诸如《校解孙子书》《韬钤内外篇》《参同契筹》,刊行宇内 ;若《杜律注》《释经》《四书说》及所撰诗赋,多散亡不存,或存而未刊刻,惜耳!诸缙绅先生相与引重颉颃。名将俞虚江出其门下,武略率祖虚舟翁云。生成化戊戌年八月十七日,辰时,卒嘉靖甲辰年十一月十九□时。娶周氏,生成化己亥年十一月廿二日□时,卒嘉靖庚戌年七月廿二日□时。葬晋邑三十八都鸾歌里翁林山东宅之原。坐巳向亥,即在官冢之上。[12]
《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的记载厘清了迷雾,使得赵本学的基本生平情况得到确证。因此,吴如嵩《孙子兵学大辞典》对赵本学基本情况尤其是生卒年的记载是比较准确的。
综合《南外天源赵氏族谱》《明史·俞大猷传》和俞大猷所作《孙子十三篇注解后序》等史料的记载,我们对《孙子书校解引类》的作者赵本学的基本情况可以做个总结:
赵世郁(1478—1544),一名建郁,字本学,号虚舟。赵氏皇族宋太祖派第18 世子孙。[13]赵本学一生屡试不第,遂结庐归隐,博览群书,潜心治学,究心韬略。主要著述有诸如《校解孙子书》《韬钤内外篇》《参同契筹》等刊刻印行。此外,尚有《杜律注》《释经》《四书说》及所撰诗赋,多散亡不存,或存而未刊刻。
日本学者窪田清音文久三年(1863)刊刻的《赵注孙子》有若山拯撰写的小引:
修业堂窪田先生藏明赵虚舟所注《孙武子》一部,余尝读之,解义简明,引类的确,诸注家盖莫能及也。先生潜神韬略,武技精妙,龄已逾七十,心力克壮。适值大朝振起武风,竭力训练,以副上命,晨入暮归,日不暇给,遂欲梓是书以公之于世,一何其幸也!虽然,所贵于读书者,在获作者之心;倘学者不以孙子之心为心,而徒杀伐讨灭为快,是岂先生改刻之本旨哉!剞劂竣切,为弁其首。
文久癸亥冬十月昌平学儒员若山拯撰。[14]
部分学者根据若山拯的这片小引中“先生潜神韬略,武技精妙,龄已逾七十,心力克壮。适值大朝振起武风,竭力训练,以副上命,晨入暮归,日不暇给”的论述,认为赵本学不但活到了七十多岁,而且参加了当时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争。若山拯的论述确实容易引起歧义,让人产生误解。但仔细阅读上下文,我们可以发现,此处的“先生”并非指的是赵本学,而是窪田清音。《日本人名大辞典》记载:
窪田清音(1791-1867),江户時代後期の武術家,兵法家。寛政3年2月28日生まれ。幕府講武場頭取。中島流砲術,山鹿(やまが)流兵法,田宫流居合をはじめ十数流の武術と兵法をおさめる。古伝の研究記述者としても知られ,兵書50 部,剣法38 部,武家故実類書13 部などをのこした。慶応2年12月25日死去。76 歳。初名は勝栄(かつなが)。通称は助太郎,源太夫。号は修業堂。著作に「剣法略記」「山鹿伝采幣(さいはい)伝授」など。[15]
根据记载,窪田清音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兵学家,武术家。其生活年代为1791—1867年,文久三年(1863)时窪田清音72 岁,与《刻〈赵注孙子〉引》中“(先生)龄已逾七十”的记载正好相符。《南外天源赵氏族谱》准确记载赵本学的生卒年,其年龄并未超过70 岁。小引中“大朝振起武风,竭力训练”并非指明朝,而是描述的当时日本的国内状况。因此,据若山拯的这一记载,猜测赵本学参加了抗倭的战争,是不成立的。
二、《孙子书校解引类》版本情况
根据刘申宁《中国兵书总目》和于汝波《孙子学文献提要》的著录,《孙子书校解引类》的主要版本情况如下:
出处 版本《中国兵书总目》明隆庆二年(1568)江都王朝相刻本明万历七年(1579)蓟辽梁梦龙保定刻本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梁见孟刻本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刊本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刊本日本文久三年(1863)亦西斋刊本
(注:上表主要列举了明万历之前及日本刊本等时间较早的本子,以便于探源溯流)
从上表著录情况来看,主要的分歧集中在王朝相刻本与谭纶刻本的关系上。《中国兵书总目》《孙子学文献提要》均著录明隆庆二年(1568)江都王朝相刻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然而,经查阅发现,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这一刻本并非王朝相刻本,实为万历七年(1579)蓟辽梁梦龙保定刻本,因其卷首有梁梦龙所作的《孙子书叙》,因此,《中国兵书总目》《孙子学文献提要》著录的藏书地有误。《孙子学文献提要》著录明隆庆二年(1568)蓟辽总督谭纶刊本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经查阅,台湾故宫博物院确实藏有此书,正文卷端题“孙子书卷上”“福建泉州府晋江县后学虚舟赵本学校解引类”“明江都王朝相辑录”。书中有赵本学的序和王朝相所作的跋。由此可见,所谓隆庆二年(1568)王朝相刻本和隆庆二年(1568)谭纶刻本实为同一刻本,《孙子学文献提要》误将其作为两个不同版本来著录。
此外,《中国兵书总目》在《孙子书校解引类》版本后有注曰:是书据王重民考证,在隆庆本前当有闽刻本传世,隆庆本乃闽刻本之翻版。俞大猷《孙子十三篇注解后序》中曾提到庄应祯曾刊刻赵本学的《孙子书校解引类》,印证了王重民的观点。概而言之,《孙子学校解引类》的早期主要版本有:
1.庄应祯刻本
《孙子书校解引类》最早为谭纶所推崇,而最早刊刻此书之人当为庄应祯。俞大猷《孙子十三篇注解后序》曰:
逮今总督两广大司马二华谭公得之,把玩契合,益深于兵,一举而平岛夷,再举而歼峒寇,行且扫虏穴、系土蛮,报圣主谢千古矣。以奥西太参石坡庄君[16],志存军国重务,出十三篇注解托梓广传。以愚为先生弟子,既梓传其韬钤二篇,此书之未亦宜有序。噫!公之才得先生而克先生之志,得公而得行,其道相成,其事相湏,亦古今宇内一大快事乎?世有私淑人善变易新巧之词,掩为己出,固不足论,乃若汉子房受黄石老人之教为帝者师,卒藏其书而不传。是书行则先生之道传之千古,光若皎日,公之贤其视子房远矣。谨识以告同志。隆庆元年十二月望征蛮将军署都督同知门人俞大猷书。[17]
“石坡庄君”,即庄应祯,字希周,号石坡。谭纶最早得到了《孙子书校解引类》的书稿,十分赞赏,反复玩味,并将其运用到了抗倭、平叛等军事实践活动中。鉴于此,谭纶将书稿托付给庄应祯刊刻印行,以便其广泛流传。因此,俞大猷作为赵本学的弟子,为《孙子书校解引类》作序,时间为隆庆元年十二月。惜庄应祯刊刻的这一版本今未见流传下来。
2.蓟辽总督谭纶刻本
谭纶调任北部边疆任蓟辽总督期间,亦曾刊刻《孙子书校解引类》。王朝相《跋〈孙子书〉后》曰:
今总督左司马二华先生,以是篇翻刻于燕,可谓笃意边务不虚哉!五道诸公踊跃各捐俸助梓,独蓟门大忝野□□□佥宪右轩王公并介余以手劄诏而著辑其书,且托重录一过,余就而往应授馆梓之。[18]
王朝相作此序的时间为隆庆二年仲冬。谭纶的这一刻本是目前可见的《孙子书校解引类》的最早刻本,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该刻本共三卷,题“ ( 明) 赵本学撰”,正文卷端题:“孙子书卷上”“福建泉州府晋江县后学虚舟赵本学校解引类”“明江都王朝相辑录”,为明隆庆二年蓟辽总督谭纶刊本。
3.蓟辽总督梁梦龙刻本
明万历七年(1579),蓟辽总督梁梦龙曾刊刻《孙子书校解引类》,这一刻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部。刊本每半页八行,行十九字,宣纸,白口,单栏。卷首有御史梁梦龙和著者的前序,书后有隆庆二年江都王朝相的跋文。首页加盖“四明卢氏抱经楼藏书印”朱色钤记。梁梦龙《孙子书叙》曰:
予少时偶得国初拱辰刘公所解宋国子司业朱先生校定兵家七书,稍涉猎之,见诸家立论虽与孙子互有发明,乃精蕴则在孙子矣。顾历代注孙子法者十一家,今仅存三家,矛盾不一,幸刘公为之解,而犹惜其未尽也。顷岁予承乏少司马,获侍襄敏谭公纶□兵事,公出笥藏晋江赵本学校解引类孙子书以示予。退归□署,旦夕玩味,三月始卒。业爱其详明亲切,不忍释手,每于关键处辄研朱点之作而叹曰:孙子精□□晋江矣。时予督武学诸生见□□诵,遂授之予,以内艰归里尔书□诸镇军务,乃托旧职方潮阳吴君□便宜黄于襄敏家中求得副本,珍重殊甚。适总理定远戚君、总戎辽阳杨君、燕山刘君、理饷正郎长泰戴君、雅州甘君、翼城燕君、副郎灵宝许君、主政平凉曹君、闽县林君、八忝临汾徐君、闻喜翟君、安□□宪副南海陈君、夷陵雷君、王君、洛阳徐君、晋江赖君、余姚顾君、佥宪延安岳君皆在座。□□之徐君谓七书直解在保镇□宜并传,亟捐俸绣梓工。竣乃为□□末于戏。兵者,国之大事。赵君草举士也,犹能肆力如此,然则有车旅之寄暨业武者流,不当三复兹编也哉。[19]
梁梦龙刻本所依据的稿本亦是来源于谭纶,梁梦龙曾从谭纶处借阅《孙子书校解引类》,“旦夕玩味,三月始卒”。谭纶于万历五年(1577)辞世,梁梦龙从谭纶家中求得《孙子书校解引类》副本(此当为谭纶蓟辽刻本),在众人捐俸襄助下得以刊刻印行。
4.万历三十四年梁见孟刻本
该版本现藏于上海市图书馆,卷首有“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奉敕巡抚湖广提督军务兼制黎平等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晋江郭惟贤”撰写的《孙子书叙》,“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奉敕巡抚湖广提督军务兼制黎平等处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保定梁见孟”撰写的《重刻〈孙子书〉序》。衡州府推官周著仝对此刻本进行了校订。这一版本后来流传到日本,是日本文久三年(1863)刊本的底本。
5.万历四十二年汪道亨刊本
这一版本一般被称为“万历间重刻本”。卷首有“钦差阅视宣大边务巡按直隶监察御史东鲁吴允中”撰写的《孙子书校解引类序》,“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巡抚宣府地方前应天府尹怀宁汪道亨”所作《重刻孙子书校解引类序》,以及赵本学所作序。汪道亨《重刻孙子书校解引类序》曰:“余既刻温陵赵建郁所续《韬钤内外篇》,则又刻其校解引类孙子。”由此可知,汪道亨还刊刻有赵本学的《韬钤内外篇》。
6.日本文久三年(1863)亦西斋刊本
该刊本左右双栏,版心花口,书口刻《孙子书》。单黑鱼尾并一隔线,尾下记卷之几,各篇首页加记篇名,隔线下记页次。天头偶刻有批注小字。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数相同。字旁有训读与圈点断句。收藏印记有“朱师辙观”白方、“杨守敬印”白方、“星吾海外访得秘笈”朱方。
卷首有若山拯撰写的《刻赵注孙子引》、郭惟贤的《孙子书叙》、梁见孟《重刻〈孙子书〉序》、俞大猷《孙子十三篇批注后序》。扉叶有“赵本学解引类《赵注孙子》,原本蓟辽旧刻,明季亡逸,誊传绝少,旧题〈孙子书〉,今更冠赵注二字云”。卷末有长山贯《孙子考》考证一篇。全书末有“窪田源太夫藏板 元治纪元晚秋发兑 东都书林 池之端仲町冈村屋庄助下谷御成道 纸屋德八”版权页。正文卷端题“赵注孙子卷之一”“闽晋江虚舟赵本学解引类”“都察院御史梁见孟校”“衡州府推官周著仝校”、“皇国窪田清音订刻”。
该版本根据修业堂窪田清音藏版[20]刊刻,在日本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后来曾传入中国,民国时期的很多版本都是依据此本刊刻而成。如民国三年(1914)都门书局据日本刊本铅印本、民国九年(1920)益新书局据日本文久三年刊本石印本等。莫伯骥《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陆达节《中国兵书现存书目》以及军事图书馆《中国历代兵书目录》等所见所引,也都是依据日本翻刻本。
三、张居正《孙子直解》版本情况
张居正增订的《武经七书直解》版本虽然较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张居正增订的《武经七书直解》原本及传本,简称“增订本”;一个是张居正增订的《武经七书直解》和黄献臣《武经开宗》合参的“武经直解开宗合参”本及传本,简称“合参本”。“合参本”在笔者的《张居正增订〈武经七书直解〉版本考辨》一文中已有详细介绍,下面重点梳理“增订本”的版本情况。
据《中国兵书总目》著录,“增订本”代表性版本有明万历五年(1577)钱塘翁氏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南京市图书馆藏;明崇祯十年(1637)翁洪业刻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有藏;清光绪十六年(1890)春钞本,军事科学院图书馆有藏。
经查阅,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五年(1577)钱塘翁氏刊本实际是明崇祯十年(1637)翁洪业刻本。因卷首有张居正作于明万历五年(1577)的序而被误认为是明万历五年(1577)刻本。这种误录的情况也出现在许保林《中国兵书通览》中,其“(标题)武经七书直解(七卷四册)”条目著录有明万历五年(1577)刊本,标明藏于军事科学院图书馆,经认真查阅军事科学院图书馆古籍特藏馆的书籍,并未发现有明万历五年(1577)刊本的《武经七书直解》。只有《(标题)武经七书直解》(四册)一书,卷首有张居正作于明万历五年(1577)的序,但书中的内容为“武经直解开宗合参”,卷首有“武经直解开宗合参策题汇解”,且标明“张居正著辑,王益朋鉴定,汪淇纂序”。
根据《中国兵书总目》著录,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日本刊本的《武经直解》,中国国家图书馆索引系统也注明是日本刻本,然而,经查阅,该本实际为明崇祯十年(1637)翁洪业刻本。卷首有张居正作于明万历五年(1577)的《武经直解序》以及翁鸿业[21]所作《重校武经直解序》:
考古兵法之作,起于轩辕,备于成周,下迨战国之时。文成曲逆二氏,删取要用,定为三十五家。任宏校理,又更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种。迄今兵家者流,著书固多,然未有若七书之备者。但其意深微,读者不无疑阙。予蒿目时艰,留心武备,及见市刊数种,皆失诸阙略且谬误多甚,亥豕相沿,弊习久矣。今春北上,过访史阁典笈吴于翁,渠出其武经直解藏本。予展视知为太岳公增订刘拱辰先生者。其中罔匪折衷诸家旧注,取长弃短,参合经史,断以己意。凡有阙文误字,咸补正而注释之。忧学者之难入也,易其言而示之,恐学者之无据也,以其事而实之。辩尉缭之非,明李靖之失,析张商英之虚,阐素书之真假,抑周史之传会,以昭文王太公之本心。人果能熟读详味,由直解而知七书之意,融会贯通而求知。夫用兵之术于以登坛号令,拊国家元功为旷世良将,讵弗伟哉!予校订方完,伏蒙简命学政,敢不钦遵明旨,俾膠庠肄习弗替。因劝于翁授诸梓不特东人之子,恃为嚆矢,庶天下折冲之士,咸获指南耶。丁丑春日钱塘翁鸿业书于丝纶馆。”[22]
翁鸿业刻本正文卷端题“太原刘寅辑著”“江宁张居正增订”“钱塘翁鸿业重校”。翁鸿业所刻底本来源于“史阁典笈”吴于翁所藏的《武经直解》本,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本子。
清光绪庚寅年(1890)抄本题“武经直解”,共十二册。卷首有刘寅的序,题“武经正解序”,卷首还有张居正的序,题“增订武经直解小引”。正文卷端题“太原刘寅辑著”“江宁张居正增订”“锦川霍炳订证”。卷末有“光绪庚戌春日抄”字样。
四、《孙子书校解引类》与《孙子直解》的关系
赵本学的《孙子书校解引类》在受到谭纶的推崇之后,先由庄应祯刊刻印行,谭纶北调任蓟辽总督之后,又再次进行刊刻,流传较广。张居正作为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不畏浮议,勇于任事,“苟利社稷,生死以之”[23],振衰起敝,政绩卓著。在其与边疆重镇的督抚、总兵的书牍中,其对“武事”十分关注,字里行间透露出张居正对以武经七书为代表的传统兵学智慧颇为熟悉,如慎战思想、“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的战争准备思想,其对“奇正关系”的论述等。从《武经直解序》的撰写时间来看,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担任首辅,正当“主少国疑”之时,政务十分繁忙。从张居正的《通鉴直解》和《书经直解》的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翰林院编修官分头编写,最后由张居正修改删定,进呈给皇帝的。那么,《武经直解》的情况如何?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张居正在《武经直解序》中说:“余自书鉴直解进呈之余,急出内阁所藏刘先生直解原本,详加订证,申明武学,俾世勋子姓、兔罝野人咸获指南。”可见,《武经直解》的增订在《通鉴直解》和《书经直解》进呈之后,编撰方式亦当相似,即讲官分头编写,最后由张居正修改删定。
翰林院编修官一般为科举出身的文人,对于军事、国防等“武事”了解较少,其增订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时,必然会参考当时具有影响力的注本。赵本学的《孙子书校解引类》经谭纶等人推崇和反复刊刻,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势必会引起编修官的注意,将其纳入参考范围。通过对比《孙子书校解引类》和《孙子直解》的内容,两书的相似之处甚多,相似程度颇高,以下试举几例为证。
如《孙子直解·作战第二》:
作,造也,庙堂既有成算,然后计程论费,起造战事也。夫师旅之费无穷,必不得已而后为之。自古好兵之国,往往民穷财尽,祸生肘腋,不可胜数,其始皆由不知用兵之害而无以告之者也。故孙子《始计》之后即为之会计其所费,开陈利害之端,惓惓以速胜为勉,久暴为戒,岂非所以为万世法耶?说者谓仁起士气,使之死战,但不得已深入死地,气衰力竭,作之可也,死战亦可也。安有出师之初而即为此计欤?殆非孙子本意明矣。[24]
《孙子书校解引类·作战第二》:
作,造也,庙堂既有成算,然后计程论费,起造战事也。夫师旅之费无穷,必不得已而后为之。自古好兵之国,往往民穷财尽,祸生肘腋,不可胜数,其始皆由不知用兵之害而无以告之者也。故孙子《始计》之后即为之会计其所费,开陈利害之端,惓惓以速胜为勉,久暴为戒,岂非所以为万世法耶?后之为君欤,为将者能为其所戒而深思之,则穷兵黩武如隋炀汉武者决不为矣。旧注谓作起士气使之死战。愚谓不得已深入死地,气衰力竭,作之可也,死战亦可也。安有出师之初而即为此计耶?殆非孙子之意。[25]
如《孙子直解·谋攻第三》:
若以兵攻人者,决胜负于锋刃矢石之上,纵能尽杀之,安能自保其无伤乎?以谋攻人者,老成持重,制胜万全,攻期于无战,战期于无杀,不战不杀而能自服人者,此《谋攻》所以次《作战》也。夫《作战》之篇,其辞忧,继之以《谋攻》,欲以持重为主也。《火攻》之篇其辞危,先之以《九地》,欲以死战为主也。孙子其示人先后贵贱之伦意有在矣。此篇始终以持重万全为戒略,无一言诡谲之术,圣贤用兵之道不过如此。君之用将,将之用兵,万全之理,舍孙子其孰能言之哉?[26]
《孙子书校解引类·谋攻第三》:
若以兵攻人者,决胜负于锋刃矢石之上,纵能尽杀之,安能自保其无伤乎?以谋攻人者,老成持重,制胜万全,攻期于无战,战期于无杀,不战不杀而能自服人者,此《谋攻》所以次《作战》也。夫《作战》之篇,其辞忧,继之以《谋攻》,欲以持重为主也。《火攻》之篇其辞危,先之以《九地》,欲以死战为主也。孙子其示人先后贵贱之伦意有在矣。[27]
诸如此类内容不胜枚举《孙子直解》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内容来源于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在当时确实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二是张居正对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中的思想和观点是高度认可的,因此并未做过多删改。因此,《孙子直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张居正的部分军事思想,但是这种反映要客观合理地看待,其作用不宜过分夸大,毕竟《孙子直解》的主要内容是来源于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其独具原创性的观点很少。
【注释】
[1]刘寅:《武经直解序》,《中国兵书集成》第10 卷《武经七书直解》,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21~22 页。
[2]《孙子书校解引类序》,万历七年梁梦龙刻本。
[3]张居正:《武经直解序》,日本宽文辛丑年(1661)嵩山堂刊本。
[4]张居正:《张居正集》卷四《江陵救时之相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9 页。
[5][ 清]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01 页。
[6]许保林:《中国兵书通览》,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154 页。
[7]古棣、戚文主编:《孙子兵法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 414 页
[8]于汝波主编:《孙子学文献提要》,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3 页。
[9]吴如嵩:《孙子兵法辞典》,白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 278 页。
[10]张撝之、沈起炜、刘德重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3 页。
[11]吴如嵩主编:《孙子兵学大辞典》,白山出版社2015年版,第474 页。
[12]泉州赵宋南外宗正司研究会编:《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411 页。
[13]宋太祖派中世次的名首立字依次为 :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赵本学的世系是:赵匡胤(宋太祖)——赵德昭(燕王)——赵惟忠——赵从蔼——赵世纲——赵令藕——赵子侁——赵伯详——赵师珙——赵希䧅——赵与音——赵孟隶——赵由馥——赵宜远——赵顺道——赵德养——赵惟祥——赵从玹——赵世郁。
[14]《赵注孙子》,上海武学书局民国十七年(1928)版。
[15]https://kotobank.jp/word/%E7%AA%AA%E7%94%B0%E6%B8%85%E9%9F%B3-1072119.
[16]庄应祯,字希周,号石坡,明福建惠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广东右布政使,著有《芝园摘稿》。
[17]俞大猷:《孙子十三篇注解后序》,《中国兵书集成》第12 卷《孙子书校解引类》,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483~486 页。
[18]王朝相:《孙子书校解引类·跋〈孙子书〉后》,万历七年梁梦龙刻本。
[19]梁梦龙:《孙子书校解引类·〈孙子书〉叙》,万历七年梁梦龙刻本。
[20]窪田清音(1791—1867),日本江户时代武术家、兵法家,代表著作有《剑法略记》。
[21]天启四年(1624)举乡试第一。次年进士及第,授礼部仪制司主事。崇祯十年(1637),出任山东督学、右参政。次年冬,清兵入关,进山东,直逼济南。鸿业奉命从沂水赴济南救援。当时济南城西门阻于水,南门道路狭窄,车马不能行,而东门平旷,无可据守。鸿业自告奋勇,请守东门。明军将士无心恋战,纷纷缴械投降,而鸿业率家丁和部分将士坚持作战,死守十昼夜。次年正月,清军攻破西门,火烧东门。鸿业在巷战中受伤,不愿被俘,自投烈火而死。乾隆四十年(1775),追谥节愍。
[22]张居正:《武经直解·重校武经直解序》,明崇祯十年(1637)翁洪业刻本。
[23]张居正:《张居正集》卷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29 页。
[24]张居正:《孙子直解·作战第二》卷一,清光绪庚寅年(1890)春抄本,第1 页。
[25]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作战第二》卷上,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梁见孟刻本,第30 页。
[26]张居正:《孙子直解·谋攻第三》卷一,清光绪庚寅年(1890)春抄本,第22~23 页。
[27]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谋攻第三》卷上,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梁见孟刻本,第4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