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四大举措破解公办园发展难题
2020-03-15宋锦辉
宋锦辉
“公弱私强”的学前教育格局,让双峰县老百姓处于“入园难”的困境之中。
双峰县委、县政府苦思破局突围之策。双峰县政府常务会先后多次专题研究新增公办园问题;县委副书记、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多次深入偏远乡镇调研,和村民倾心交谈,和村组干部认真探讨,终于打磨出财政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有效模式——“建、拓、盘、变”。
“建”。每个乡镇建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作示范。印塘乡斥资500多万元,在华常高速双峰西收费站附近的黄金码头,择址兴建了一所高标准的中心幼儿园。花门镇通过政府收购,将原民办的“正公祠幼儿园”改制为公办“花门镇中心幼儿园”。金开街道将原向社会租赁的檀山幼儿园收回,改建为公办中心园。为迎战城镇化入学潮,双峰县斥资3680万元,在县城中心城區大手笔扩建新园区——机关幼儿园新园,新增学位500余个。全县城乡公办园因此实现提质升级,增加学位1100多个。
“拓”。拓展现有公办园招生半径和园所功能,扩大办园规模。通过统筹域内情况,分类指导,力求打磨出一条发展新路子。双峰县机关幼儿园老园、荷叶中心园、井字中心园、梓门中心园、青树中心园、走马中心园等一批“公字号”园所实现了大幅拓展,增加学位近400个。
“盘”。为解决贫困偏远乡镇幼儿入园贵、入园难问题,实现城乡学前教育同步发展,双峰县采取“盘”活多年闲置的村小、教学点固定资产等方式,在偏远学校开办幼儿班和增设学前班。目前,全县16个乡镇(街道)共开办学前班39个;村小开设幼儿班46个,新增学位1402个。
“变”。变“私”为“公”。双峰县政府出台了《参股控股民办幼儿园工作指导意见》,充分利用民办园现有师资、校舍、场地等,由政府每年投入300多万元,对52所民办园进行参股、控股。民办园转换身份后,乡镇(街道)中心学校成为办学主体,任命法人,设定门槛、规模,明确权责,规范办学行为。政府参股、控股的民办幼儿园,其收费、管理等办学行为,和其它公办幼儿园一碗水端平。
近年来,该县财政共投入资金9470万元,以支持“建、拓、盘、变”四大举措,公办园共新增学位4050个,双峰县由此顺利实现公办幼儿园1万个学位的民生实事目标任务。
至今年9月初,全县134所幼儿园,公办园72所,占比53.7%;普惠园93所,占比69.4%。3~6岁幼儿34906人,在园幼儿29740人(其中,县内就读19730人,县外就读10010人)。学前教育3年毛入学率达85.2%,其中,县内公办幼儿园就读11718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9.3%;公办园和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