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匠心文化赋能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0-03-15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匠心工匠应用型

(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国务院颁布的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育部印发的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以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内容的高等教育改革走向新阶段。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匠心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 “精神基因”。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价值创造,尚巧求新、执着专注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和尽美至善、道技合一的精神境界,与新时代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度契合。深入挖掘匠心文化精神内核,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地方高校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创新需要,构建匠心文化与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融通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应当思考和解决的时代命题。以匠心文化赋能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发挥高校立德树人作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加快地方应用型高校改革创新,推动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匠心文化赋能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

从手工业时代的手工制造,到工业时代的机器制造、信息时代的信息处理,虽然工匠技艺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以工匠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匠心文化,具有永恒不变的特质。[1]中国匠心文化经历代传承和创新发展,形成了工匠创物、工匠手作、工匠制度和工匠精神 “四位一体”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实用指向与审美品格相互融合的哲学内涵。“工匠创物”是指工匠的生存方式,表现为器物和工具等物质性实体存在,是中华文明发展与繁荣的集中体现;“工匠手作”是匠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词源学意义上包括 “手工”(手的操作或劳作)和 “手艺”(手的技艺或技巧),一部工匠文化史也就是一部手工史;[2]“工匠制度”是匠心文化道德情感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如在我国古代有匠户制度和学徒制度;“工匠精神”是匠心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时代内蕴可概括为尚巧求新、执着专注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和尽美至善、道技合一的精神境界。在工匠精神的传承演变中,其内容逐渐从早期的工匠技艺传承,发展到今天的匠心文化传播。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中国匠心文化不仅是社会价值观在文化形态层面与时俱进的显现,更是持而不懈的自为存在,暗含着对品质、信誉的无限敬畏与信仰,[3]也是推动人类智慧创造的有力思想武器,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巨大精神驱动力。[4]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全球制造产业正朝着 “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中国制造向智能化时代迈进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工匠技艺和工匠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继续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把中国匠心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新时期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优秀品质的大国工匠,实现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完成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要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用,应在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上下功夫。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匠心文化,培育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大国工匠已成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紧迫任务。在此背景下,中国匠心文化赋能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大势所趋、时代必然。

1.中国匠心文化是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神动力

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内蕴忠诚和负责伦理精神的匠心文化被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方内化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外化为符合教育规律和实际需要的办学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匠心文化是高校改革创新、内涵式发展的精神动力。匠心文化的浸润,可以避免劳动实践陷入盲目被动,使其不再是劳动者的桎梏,而是一种精神追求。伴随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培养既具有比较扎实和深厚的学术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职业技能和实操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高校转型发展的使命所在。就应用型高校而言,人才培养质量代表着学校人才培养实践者道德品格的尊严与声誉,能反映高校的追求与信仰,体现高校的执着与坚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国匠心文化可以使高校办学实践超越功利和浮躁,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满怀敬畏、虔诚之心。

2.中国匠心文化是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

把匠心文化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和赋能之道,可以使人才培养实践的主客体在人才培养实践中融入精神、塑造灵魂,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从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来说,“精神的漂泊者或流浪儿”是缺失匠心文化精神支撑的可能走向之一。[5]离开匠心文化的支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很容易陷入浮躁、媚俗、功利的窠臼。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匠心文化凝结出积极的价值导向可以使高校把立德树人的办学实践视为自身生命存在的形式,在办学实践中被师生认同与理解,内化于心,为高校师生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使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确定感、价值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3.中国匠心文化是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

匠心文化反映出劳动者的劳动需要意识、劳动自觉意识和劳动自主创造能力,集中体现了劳动者的自为性、自觉性和能动性,[6]使劳动者扬弃劳动的自然属性。以匠心文化引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高校办学实践超越自然性存在。通过对劳动实践意义和生命存在真谛的追问,促使高校抛弃功利主义的办学理念。让学生从思想认识上、情感态度上和能力习惯上真正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培养劳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换言之,发扬中国匠心文化是新时代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应用型高校通过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在培养劳动技能的同时,全面体认中国匠心文化的深刻内涵,激发劳动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将新时代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精神追求,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实现人生价值的高度认同。

4.中国匠心文化是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赋能要旨

匠心文化是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新动能,其实践过程是身心合一、由内向外的自然延展。它既强调对卓越 “匠器”和 “匠技”的不懈追求,更注重对 “匠心”和 “匠道”的内在观照。“匠器”不仅是 “匠技”的产物,同时也蕴含了匠人的内心意志。“匠技”是 “匠心”和 “匠道”的外化,是追求 “匠器”之美的手段,是对 “匠心”的内在观照以及对 “匠道”自然体悟的结果。深入探讨匠心文化中 “匠技”“匠心”“匠道”的哲学意蕴,可以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开阔发展思路,对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学生高水准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标。没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职业发展的美好愿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应遵循匠心文化身心合一原则,激发学生观照心灵自由、精神追求的内审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态和职业兴趣,潜心制造有灵魂的劳动产品。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追求劳动之美和恪守实用之德,引导学生在劳动和实践中观照自然、观照内心、观照精神,以达到尽善尽美、道技合一的匠人境界。作为匠心文化的现代表达,追求劳动之美和恪守实用之德与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高度契合。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将匠心文化的人性关怀、审美情操以及德性修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劳动赋予人类的愉悦美感,让卓越匠心浸润学生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匠心文化赋能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重在理念、要在行动、贵在创新。新时代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亟需破解发展难题,通过深入挖掘匠心文化精神内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进程,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认清匠心文化赋能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7]中共中央、国务院在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匠心文化的价值意蕴因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调整,其新时代价值已经延伸至精神层面的育人全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身上的体现,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怎样才能够成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参与者、奋斗者,是匠心文化赋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时代要求。因此,以中国匠心文化赋能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科学理路,将匠心文化融入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正确看待新时代劳动者的身份和地位,赋予劳动教育以新的时代价值和意义,通过现代媒体使劳模工匠成为大学生点赞的人生榜样,等等,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命题。

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社会产业需求侧之间的矛盾,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任务和使命所在。地方本科高校既不同于学术研究型高校,又不同于高职技能型高校,应着力于培养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优良品质的高水平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但在办学实践中,部分高校存在功利和浮躁之心,仍旧执着于以提升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求全专业设置为目标,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于不顾,客观上背离了国家和社会对地方高校 “应用型”改革的期待。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立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构建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一线,将知识转化到生产实际中,专业素质好、动手能力强、适应程度高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要彻底改变一些应用型高校还没有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现状,健全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把匠心文化融入专业素养、课程体系、劳动教育、双创教育、师资培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为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后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类型的 “应用性”、人才供给的 “地方性”、建设主体的 “多元性”和人才培养的 “协同性”。

“工匠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更创造一个完善的自我,并以完善的自我继续回馈社会。”“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8]毫无疑问,时代呼唤匠心文化的回归,信息化和智能时代也为我们破除各种障碍带来重大机遇。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匠心文化回归不仅是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2.把握匠心文化赋能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9]传承中华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吸收外来。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匠心文化不仅凝结于能工巧匠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雕琢出的传世经典中,更融于他们的虔诚信仰里。赋予工匠精神更多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工匠精神的现代性转换,助推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匠心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题中之义。

一是高扬价值理性自觉,积极倡导 “态度有高低、职业无贵贱”的劳动价值观。“时代呼唤 ‘工匠精神’,根本上是在呼唤尊重劳动的伟大价值”。[10]从某种意义上,弘扬工匠精神是关乎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福祉的理性唤醒。

二是强化工匠的 “主体意识”,培育大国工匠风范。回顾历史,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主导技术创新,“中国造物”享誉世界。现代社会应强化工匠的 “主体意识”,培育出更多的 “实用”与 “审美”、“传承”与 “创新”、追求 “极致”与坚守 “本心”相结合的大国工匠。新时代大国工匠在创新驱动战略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三是加强工匠制度建设,铸就社会发展梦想。我们在呼唤工匠精神的同时,应用制度来养成工匠习惯。从德国、日本等先进制造国家的发展历程看,现代工匠精神的形成与 “二元化”技术工人制度、精益品控制度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呼唤工匠精神,更要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通过匠心文化治理体系建设,营造尊崇匠心的浓郁氛围。

3.抓好匠心文化赋能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中国匠心文化是 “职业精神的萃取,是优秀文化的凝练,是成就工匠的深层次的逻辑因由,是一种形而上引领又使人们追梦出彩的精神资源”[11],是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共识、新规范、新目标,也是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标准和衡量标尺。

其一,要把 “怀匠心”作为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卓越匠心是工匠精神的第一要素,是匠心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灵魂。从本质上讲,匠心就是创新之心。没有匠心,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工匠就会沦为庸匠。应该把培育学生怀持匠心,生成匠意、匠思、匠智,亦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首要任务。

其二,要把 “铸匠魂”作为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抓手。德是工匠之魂,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灵魂,也是匠心文化的统领与根本。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实施以立匠德、铸匠魂为主要内容的铸魂育人工程,引导学生向劳模学习,把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让学生眼中有标杆、心中有榜样、效学有依托,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

其三,要把 “守匠情”作为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匠情,即怀持和坚守工匠情怀,这种情怀内在地包含了人的价值取向和职业态度。作为中国匠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情怀包括家国情怀、热爱情怀、创新情怀、敬畏情怀、卓越情怀等。“守匠情”即怀持和坚守工匠情怀。通过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习大国工匠身上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 “崇高的家国情怀、职业的敬畏情怀、负责的担当情怀、精益的卓越情怀”[12]。

其四,要把 “践匠行”作为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以卓越匠心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是为了蹭热点、追时尚、贴标签,必须真抓实做。执着、精技、崇德、求新是匠行的真义、真谛、真髓。要注重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专注做事的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境界,培养学生遵道守德、无私敬业的品格,把学生锻造成 “就业有岗位、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中国匠心文化赋能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中国匠心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新时代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奠定文化底色。作为弘扬匠心文化的主阵地,应用型高校应该守正创新,立足地方历史文化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构建中国匠心文化与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融通机制,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厚植中国匠心文化,为培养富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人才履职担责,走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之路。

1.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匠心文化的内涵与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高度关联。以家国情怀、责任意识、担当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敬业精神既是匠心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中之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坚持培根铸魂,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以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为依托,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使匠心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把敬业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职业自觉,外化为学生的职业实践;着力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通过爱心支教等多种具有实操性的形式,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奉献精神,谱写爱国敬业的新时代篇章。

2.以双创教育培育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工匠精神是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追求卓越创新是匠心文化的核心之一,双创教育与匠心文化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新时代,高校双创教育应以创造性、创新性、开创性为内涵,以知识技能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主体。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应把匠心文化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把工匠精神养成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建立完善的校、政、行、企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协同机制,共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创新素养的新型劳动者。在产教融合基础之上,积极探索实施分层次培养的 “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模式,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与训练,构建 “课堂+网络+讲座+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以劳育美育提高学生劳动品质和审美素养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13]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依靠新时代劳动教育。劳动之美与实用之德的和谐统一是匠心文化的本质所在,也是职业劳动的本质所在。劳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娴熟的劳动技能,与匠心文化在人才培养上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应用型高校以落实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目标,注重发挥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依托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通过劳动实践周、勤工助学落实课外劳动实践时间,通过社团活动、顶岗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技能竞赛等内容,形成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自律和吃苦耐劳的品格、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就中国匠心文化的内核而言,一个伟大的工匠,除了具有高超的技艺,还应具有完善的人格和较高的审美素养。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还须重视和加强美育元素建设,建设匠心文化展馆景观、职业体验馆,开设美育通识课程,开展高雅文化进校园、非遗文化进课堂等,注重将美育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育相结合,贯彻到物质、文化、制度及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通过对学生实施以匠心文化为价值指引的劳动教育、美育教育,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备技术变革劳动能力,又具有审美情趣、完善人格的新时代大国工匠。

4.以训练体系培养学生精益求精

匠心文化不是乌托邦文化,必然要以生产实践为最终落脚点。以匠心文化引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将匠心文化教育贯穿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知行合一能力。精益求精是匠心文化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之一,一名出色的工匠必然秉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应用型高校应借助国家和省、市提供的资源平台,主动对接,打造应用型专业集群;引企入教,搭建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平台;协同育人,校企开展全过程深度合作。通过建立科学的人才训练培养体系,有针对性地开设科学训练课程,改革考试内容方式,增加实践考核比重,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细致、耐心的作风,不断提高创新素养、实践能力,进而培育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

总之,中国匠心文化作为精湛技艺、审美志趣、实践品格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闪现着工匠人性的光辉、文化的理想和审美的诉求。弘扬匠心文化是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培养具有匠心精神的大国工匠更是新时代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专注坚守、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中国匠心文化引领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赋能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助力大国工匠培育,为 “人人出彩”提供更多可能。

猜你喜欢

匠心工匠应用型
90后大工匠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工匠风采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工匠神形
三生 致敬匠心
致敬匠心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匠心,一种倔强的坚持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