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训诫转向引领:20世纪20年代清华学校之德育实验
——以德育指导部为中心

2020-03-15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清华师生德育

(吉林财经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是德育的主要渠道。20世纪初期,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体西用”“中西融合”等思潮导致德育观念与内涵不断地被重新解构与诠释。“五四”新文化时期,道德革命浪潮迅猛翻涌,新式教育思潮兴起,学校的德育工作出现变革。1923年,清华学校成立德育指导部,成为彼时学校德育工作的代表性事件。

学界关于民国时期的德育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并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民国时期清华学校的教育也有一定的考察。但是具体到清华的德育尤其是德育指导部,仍鲜有研究者涉足。本文主要利用当时的报刊杂志尤其是清华自身创办的刊物,对20世纪20年代清华学校以德育指导部为中心的德育做一个初步的考察,以就教于方家。

一、“进德修业”:清华学校德育指导部设立之缘起

自1911年创立伊始,清华学校就非常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清华学堂章程》中明确规定学校的教育方针,即 “进德修业,自强不息”。教育宗旨着重强调,是 “造成一完全人格之教育”[1]。清华学校的管理规章也以改造学生品行作为一个重要追求,“本校学律注意改良气质,造成端正品行”[2]。1914年11月,梁启超应邀到学校演讲,引 《周易》中文句以阐释何为 “君子”,对清华学子提出殷切期望。此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学校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 “君子”的理想型人格,清华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采取多种措施用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校方将德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与管理中,清华学校的中等科、高等科均设有 “修身”必修课程;同时,邀请社会名流来校进行道德伦理方面的演讲,以期收到春风化雨之效,“本校德育方面,甚为注重。每间一星期,必请中西名人来校演讲道德要旨,使学者修学之外,更当修德也”[3]。为了增进学生的积极性,清华学校特意设立了 “道德奖”,对智育、体育、德育 “三育兼优”以及 “行检最优者”予以奖励。学校设置 “教员指导”制度,将全校学生编为若干个团,指派教员为顾问;此后又将这种制度改为 “顾问制”,对学生道德品行、学业方面予以指导。尽管清华学校在德育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仍有学生提出意见,认为学校在德育方面的教育不尽人意。1923年的 《清华周刊》刊登了一篇学生的文章,文中写道:“但我们所最不满意的,还是德育,还是品格上的训练。”“多数人过的是平庸的生活,糊涂的生活,全无内心的修养,全无远大的志向。”[4]类似的声音,在 《清华周刊》还屡有出现,意见的矛头直指学校负责德育的机构——斋务处。

斋务处设立于1911年,是学校中具体负责学生管理的机构,“凡学生行检、秩序、奖惩、告假等一切,均归斋务处管理”[5]。其中,对学生道德品行方面的指导、训诫与劝勉也是斋务处的重要职能之一,“训育学生适合道德观念之一切举动行为”[6]。仅1922—1923年期间,斋务处共接见、劝导学生1007次,训诫333次,可见这一机构认真地履行了其在德育方面的职责。“五四运动”以前,斋务处对学生的德育采取严格的干涉主义,注重训诫的规范作用,使得学生对其工作不满,“斋务处纯系消极的,反面的,学生有过,则督责训诫之,无则任之,故其目的只在使学生循常轨,而不有任何越范之举动而已……”[7]。“五四运动”时期,学生们受各种新思潮鼓动,趋新求变。“新青年”们纷纷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各种自治运动风行一时,斋务处恰恰是带着旧时专制印记的管理机构,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更加引起学生的不满。“五四”风潮后,斋务处改变原有消极的训诫方式,加强德育指导工作,包括与学生谈心、在校园里设立格言栏、在 《清华周刊》中编纂 《碎锦》栏目等,旨在帮助学生 “进德修业”,但是斋务处的努力并未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可。“曹校长因校内舆论对德育管理上不满意,乃于斋务处外,另设一德育指导部。”[8]曹云祥在1923年秋季开学典礼中指出,该学年的六项计划之一是 “设立道德指导”,因为 “学校对于学生道德负重大之责任”,设立德育指导部 “乃求德智体三育并进之意”。

二、德育指导的理念

德育指导部成立之初,指导对象是中等科三、四年级与高等科一年级学生,首任负责人为余日宣。其办公地点位于清华第二院南二排西边第二间屋子,星期一至星期日均办公。办公室有里外两间屋子,外间为职员办公室,里间布置为会谈室。德育指导部成立之后,斋务处仍然存在,不过其职责缩减为负责学生出勤、请假等日常事务以及罚款、记过等惩罚性事项。斋务处德育工作受到学生指责与批判的原因是其并未发挥德育指导的积极作用,“只有消极方面之惩罚,而无积极上德育之修养及训练”[9]。有鉴于此,德育指导部的德育理念则以积极的辅助引领为核心,增强学生的品格训练,旨在培养道德高尚之人。“为辅助学校当局,造成良好的校风,用辅导指引的方法,培养发展个人之善恶判断力;本去恶务尽,努力明德的意义,养成道德高尚的人才。”[10]指导方法上,强调“取辅助,不取干涉;取规劝,不取惩罚”[11]。与斋务处刻板、严厉的面目相比,德育指导部侧重给学生一种温和、敦厚的感觉,与学生是 “处朋友的地位”,“温和地用种种方法劝导同学使同学觉得指导部和蔼可亲,喜欢听它的教训”[12]。

为保证积极辅助引领的德育指导理念顺利实施,德育指导部创设了一项颇具特色的 “指导员”制度,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接触与学习,给予学生更多的帮扶。指导员中有学生,也有教职员。“学生指导员”也称“长兄团”,由德育指导部选派高年级同学为新生做指导。他们 “有如长兄对之于幼弟”,第一学期的责任是使新生了解学校章程,第二学期“进而为友谊的联络”。“学生指导员”还与新生一同举行联欢会,共同讨论遇到的各种问题。德育指导部可向有需求指导的学生介绍 “教职员指导员”,解决其学业、道德、择业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设立 “教师级友”制度,即教职员以学生身份参与各级学生的活动,享级友之权利,尽级友之义务,达到联络师生感情的目的,“与学生共同作业,尽辅导诱掖的责任”[13]。

三、德育践行的活动

德育指导部成立之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主要包括德育演讲集会、学生个别谈话、师生谈话会、创立同方部与组织社会考察。

德育演讲集会是该部活动的主要内容。德育指导部认为,这一活动有助于学生 “领悟敦品励学之方法,加赠其修养德性之兴趣与毅力”[14]。演讲每半月举行一次,两年中共举行20次,为保证学生出勤,实行排座位与点名制度。演讲内容基本上与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相关,涉及心理健康、社会服务、择业就业等内容。

接谈活动是德育指导部的重要工作。通过与学生个人或团体谈话的方式,予以德育方面的规劝与指导。德育指导部建设的第一年中,“本部与学生的个人谈话甚多,且最有兴趣”[15]。第二年中,德育指导部接见学生谈话共205次。这些谈话并非例行程序或浅尝辄止,而是有相当的深度,每次谈话时间都在一小时以上。接谈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一则求与诸同学认识,一则作德育方面之感化”[16]。在彼此的倾心交谈中,以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方式进行德育指导。

德育指导部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的 “家庭式谈话会”。这种家庭式谈话会最初在1925年2月的寒假中试办,在 “彼此以朋友之情谊”的基础上,进行家庭式会谈,目的是 “谋师生彼此接近联络起见”,“讨论各项有益而为平素课堂内不得研究之问题”,[17]借以开阔学生视野,涵养学生道德情操。在举行谈话会之前,德育指导部发出布告征求学生们的意见,以此确定参与谈话会的教职员人选。谈话会的规模从五六人一组到二三十人一组不等,一般会事先拟订议题,有时也会临时增加议题,其内容涵盖个人财务、爱国问题、娱乐消遣等。家庭式谈话会的形式与内容受到学生的欢迎,因而举行次数达18次之多。

设置同方部作为师生联谊场所,是德育指导活动的重要特色。1925年3月30日,清华学校设立同方部作为师生联谊活动之用,内设谈话室、书报室、游艺室等。师生共聚一堂,“既可以收师生和洽之功,又可以使学生利用时间,不致荒废”[18]。书报室提供 《益世报》《现代评论》等当时较受青年们欢迎的报刊杂志,以及一些有助于青年修养的书籍。游艺室则设有围棋、七巧板与乒乓球等。同方部的装修、摆设有意呈现一种温馨、融洽的家庭式氛围,以使学生从礼堂、图书馆的严肃氛围中摆脱出来,转换环境,于交谈与游戏中身心愉快,加强交流。德育指导部的良苦用心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同方部很快成为最受学生喜爱的地方之一,甚至在后来德育指导部被撤销之后,它仍作为学生们游戏与交流的重要场所而被保留下来。

社会考察是德育指导部的实践活动方式之一。为了弥补学生们平日深居象牙塔、与真实社会多有隔膜的缺憾,德育指导部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到具有代表性的场所进行参观考察,以此 “稍补本校平日社会接触之不足,并可略知京都首善各种阶级生活之现况”[19]。1925年寒假组织考察活动5次,人数由几人至几十人不等,考察地点有模范监狱、孤儿院、天桥小店、游民习艺所等17处。

德育指导部的德育理念与活动受到校方与学生的认可。曹云祥校长在1924年时评价其“成绩尚有可观”,“今年理当积极进行”。学生对德育指导部的工作予以认可,认为 “应时势之需,而有德育指导部之设,冀职教员与学生共勉之,意以良矣……”[20]。1925年9月,清华设立大学部与研究院,学校行政机构大幅改革,存在两年的德育指导部在这次 “改革大潮”的变革中被裁撤。不过,如负责人全绍文所指出的,“德育指导部之机关,今虽取消,而其工作,则仍然存;盖一学校而不作德育事务,是重才智而轻道德也。吾校必不为此”[21]。此后,清华的德育工作由训育委员会领导,校长曹云祥亲自担任训育委员会主席,具体管理工作则由学监部、课外作业部承担。课外作业部的工作包含部分的德育指导工作,如接洽名人演讲等。1926年2月,课外作业部被撤销,具体工作归并学监部。学校设立教务长管理学校教务,其职责之一是 “施行学生训育”,训育也是各系学系主任的职责之一。

四、德育实施的成效

中国近代教育方针中强调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举,但在实施中的通病是,智育与体育 “大都能按期循序渐进”,“惟德育多未能与智体两育并驾齐驱”。[22]清华学校的德育指导部虽仅存在两年,却取得一定的实效成绩,如划破长空的彗星,在那个晦暗的时代中留下了一道炫目的痕迹。如果将其置于一个较长时段的历史背景来观察,其价值则愈发凸显。

首先,增进学生对德育的关注。德育指导部自成立起,其举措与活动受到清华学生的热切关注,《清华周刊》作为学生刊物多次刊载该部的新闻与活动。《清华周刊》的 《新闻》栏对德育指导部的演讲集会进行报道,并刊登演讲内容,对于学生关切的德育问题派出记者访问学校相关人员以求答疑解惑。《清华周刊》对于有关清华德育的文章进行大量刊载,1923年的第287期配合德育指导部的成立刊登两篇德育问题的文章,其中一篇为 《清华德育之回顾与今后之标准和实施》,对清华的德育工作提出建议。1924年4月 《清华周刊》第310期刊登的是 《斋务及德育问题专号》,对清华的德育历史、德育管理的意见以及 《清华周刊》记者对曹云祥校长、余日宣主任、斋务主任的访谈对话都进行了刊载。余日宣指出,《清华周刊》出德育问题专号,说明同学 “皆知德育指导之需要”,“皆知德育指导之价值,及其重要”。[23]1924年 《清华周刊》的 《十周年增刊》中,刊出 《清华各重大问题之历史及现在情形》,德育问题被列为其中之一。1925年4月 《清华周刊》第343期对清华的德育问题再次进行了集中讨论。

其次,扶助学生修养的提升。《清华周刊》对第一年的德育指导工作予以肯定,评价为“成绩卓著”,对同学德育上的修养 “颇能与以扶助”。[24]论者鑑秋撰文指出,德育指导部作为“顾问性质的机关”,学生有什么事情 “均可尽情吐露”,关于学生品行道德问题,立身处世及临时发生的各种问题 “均可讨论”,“斋务制可以不要,而德育指导部则可不去”,“关于德育方面的积极事宜,应由德育指导部办理”。[25]同方部的设立使学子共聚一堂,为学术上切磋、友谊上增进、游戏中互动提供了方便,“实于同学间之友谊,个人方面之学识阅历,均有裨益”[26]。《清华周刊》第336期、第337期为 《寒假生活》专号,刊载了学生参加德育指导部家庭式谈话华会与社会考察的文章。有的学生参加了六次家庭式谈话会,认为 “得益不少”。有的学生表示,通过考察活动受益匪浅,呼吁同学 “踊跃前往”,“以考察社会情形,得知人间苦楚,则于将来立身处世,增加力量不少”。[27]

再次,丰富训育管理经验。训育是 “五四”前后学校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许多学校设立专门的训育机构,中学教育中如东南大学附属中学、江苏一中、中华职业学校等,通过演讲、谈话、训话、茶话、生活指导等方式进行训育指导。道德教育作为训育的主要内容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关注,但是没有学校单独为德育工作设置独立机构并着重强调积极辅助引领作用的,清华德育指导部开展的工作为此时的训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余日宣曾指出,德育指导部的工作报告既是 “以为研究清华德育问题之资料”,同时也希望 “借此或可供全国教育界对于德育设备之参考”。[28]清华的德育指导工作被视为此时训育管理的一种创新方式受到教育界的关注。1924年 《教育与人生》刊登 《清华学校近况志略》一文,指出清华学校主管训育事务,原归斋务处,已转由德育指导部主管。德育指导部宗旨是 “积极引导学生,造成健全人格”,并对德育指导部指导新生、伦理演讲、私人谈话三项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29]学者杨贤江在《教育杂志》中指出,“个别接触”在训育实施中有重要作用,清华德育指导部利用寒假期间,为增进师生感情联络、讨论各种有益的问题而举办的家庭式师生谈话会,是 “个别接触”中比较好的方法;同时,对德育指导部成立同方部、实行教师级友制联络师生感情的做法给予厚望,“这种有系统的办法,若行之得宜,我相信收效必大”[30]。学者盛振声认为,学校的训育工作包括生活指导、公民指导、德育指导等方式,但应注重 “指导和感化”,训育不应该是消极方面的训诫与管理,而应该是积极的诱导。良好的训育 “总是从积极方面用积极的方法以发展其美善的德性,而使自然的自愿的趋善避恶”[31]。他将清华学校的德育指导部作为代表,列入 “中学训育实施举例”中。

德育指导部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缺点与不足。德育指导部着重强调德育指导的理念与方法,对德育的标准与内容却没有明确的界定指明。全绍文曾对德育的标准做过笼统的解释,指出时代变迁是导致道德标准变化的症结所在,建议个人道德标准 “不应永久囿于宗教之迷信,尤不应固守旧日之学说”,“须放大眼光,具一番判断力。时时体察社会之情形,本着个人良心上之指导去做”。[32]全绍文强调,道德标准应根据社会变化而吐故纳新的建议是合理进步的,但是在具体实施上也只提出 “本着个人良心上之指导去做”的准则。1924年10月,德育指导部发出调查表,征求学生关于人格修养的书目,并将征集的213种中文、36种英文书籍名称刊载于 《清华周刊》中,供全体师生研讨。在200余种的中文书目中,以 《孔子家语》为代表的古人古言有70余种,占据1/3的比例,其他的书籍有中外名人传记、德育修养、衣食住行、社会问题、国民修养、爱国等多个方面,涵盖古今中外、个人学习与生活各个方面。由此表明,学生对提高个人修养事项抱有极大的热忱,但是对于道德修养应该以何为标准,应着重于哪种具体内容并不是非常明确,古今中外的各种学说与言论都包罗其中。德育指导部的工作以 “健全人格”为宗旨,但是未提出明确的道德标准与内容,笼统地将多种理论与学说呈现,由学生自行选择,缺乏具体的分析与指引。这种缺点的成因之一是当时的中国社会与清华学校皆处于 “过渡时代”。1920年代的中国,道德观念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时代,旧道德既破,新道德未立。学校的德育根植于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而社会道德观念又处于嬗变时期,这使得学校的德育指导难免有无所适从之感。1923—1925年,适逢清华积极创办大学及研究院的过渡时代,教育制度、机构等方面的变动势在必行,这也使得德育工作受到一定影响。

五、德育经验的借鉴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新时代中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在健全德育机制、德育工作格局、德育专业化等方面成绩显著,但在增强德育实效、丰富德育手段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清华德育指导部的德育实践为我们当今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德育指导部宝贵的经验之一是民主式德育的实施。德育指导部改变斋务处居高临下的训诫式专制德育方式,突出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 “朋友”关系,在工作理念、指导方式、实践活动中坚持贯彻民主意识、秉承民主作风、营造民主氛围。

1.注重情感体验、强调引导与感化

在德育工作中,德育指导部与斋务处的不同点是,于德育理念与方法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 “爱”与 “感化”。全绍文明确指出,“德育之指导,在天然之感化”[33]。“斋务处好像夏天的太阳,能够使学生 ‘畏’,德育指导部好像冬天的太阳,能够使学生 ‘爱’。”斋务处的管理 “纯似警察厅”,注重于 “禁”;德育指导部如 “教堂之讲师”,注重 “感化”。[34]尤其强调师生感情沟通在德育引导中的重要作用,如果学生中有 “行为失检者”,与其谈话沟通,“尽力劝导,以期感化”。[35]设立同方部作为师生共同的游艺与聚谈之所,目的是使学生能于其中受益,师长 “尽几许辅导诱掖的责任”,通过潜移默化之功,使学生品行 “均可于无形中,收良好的利益”。[36]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德育之难,在于它是一种启发式、内省式的提升,非长期潜移默化难以为功,难以在短期内强加灌输而取得效果。情感是人们认知与行动的动力,情感的引导与感化是提升德育效果的有效方式。高校德育工作中,校方与教职员应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性,通过制度建设、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化学生,以期收到良好实效。

2.尊重主体意愿、以学生为中心

德育指导部的工作受到师生的认可,重要的原因是尊重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愿,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倾听并吸取学生的 “民意”,由此来增强德育指导的积极效果。余日宣在德育指导部开展工作之初,特别注重征求学生意见,多次进行调查。1923年9月发出调查表,征求对德育指导部的意见;11月又发调查表,征求对 “顾问制”的意见。1924年全绍文到任后,更是广泛征求学生意见,以此调整德育指导部的工作方式与内容。“关于本学年德育演讲员及演讲各题”,德育指导部 “应作何等指导及服务功夫”,以及 “购备育德修养之书籍”等事项,均 “用通函征求全校教职员学生意见”。[37]同方部的设立,更是吸取学生建议的成果。1924年 《清华周刊》刊发 《向德育指导部的一点建议》一文,学生建议开辟 “师生交际室”,其中设立有谈话室、游艺室等,使师生有“很自然的很接近的交际”,既可联络师生感情,又可使同学在行为上得到帮助。同方部的宗旨与活动设计皆有上述意见的合理采纳。有同学向同方部推荐订阅天津的 《益世报》,认为该报纸消息灵通,持论公正,同方部随即增订该报,方便学生阅览。清华学生对学校德育的探讨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德育教育应注重的方法,并据此提出建议与解决方式。学生陈铨指出,学校德育管理的问题是缺乏德育的生活与实践,必须 “造成德育生活”,道德要注重 “实行”。[38]《清华德育问题》一文提出,德育指导不应仅有 “知识的道德”,还要侧重培养 “寔行的道德之毅力”,德育取得成绩的关键,是 “必以情感感之,人格化之”。[39]针对学生极为关注的德育问题,德育指导部在实际工作中,通过长兄团、级友制、谈话会、同方部等方式与活动,推进德育指导的 “生活化”与 “人格化”,并取得显著成效。

尊重学生主体意愿、以学生为中心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原则与工作重心。德育的目的是将社会中倡导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素质,因此,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根据其意愿与需求适时制订、调整德育的相关形式与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学习理论,参与互动,主动完善道德修养的自我提升。德育指导部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学生建言献策、采纳学生合理建议等民主方式使得其工作受到学生的认可与肯定,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这是民主式德育探索的成功,为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结语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道德观念与教育的“过渡时代”与 “转轨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道德观念变革浪潮,以及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都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清华强调教育 “自必以发达德智体三育为先,而德育尤为最要”[40]。德育指导部的设立是清华德育工作的一项有益尝试,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开拓意义,“德育指导为清华创举,亦为我国各校之创举,……”[41]。它在当时的中等和高等教育中是第一个 (也是唯一一个)明确以道德教育指导为宗旨的机构。“清华是中国的一部分,清华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42]1923年清华德育指导部的设立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代表性事件,其德育理念与经验更是弥为珍贵的借鉴典范。

猜你喜欢

清华师生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孙清华作品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