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路径探析
2020-03-15付志超
付志超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路径探析
付志超
[作者:集美大学辅导员、助教]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和重要阵地,肩负着重要的时代和历史使命,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着眼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安全稳定,立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治理,通过提升安全意识必要性教育、强化高校治理能力以及对风险防控的把握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做好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路径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论述中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意识形态工作依托阵地建设,高校是前沿阵地,应牢牢把握其工作主动权,担当起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稳定的责任。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复杂挑战,因时而进地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社会思想和立德树人的作用,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居安思危,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
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是成为影响传播和世界舆论的激烈“战场”。在互联网意识形态领域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比传统意识形态也更具风险性。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处于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社会阶层分化,利益格局多元,思想观念碰撞,新老矛盾交织。国外不法势力通过互联网西化、分化我国的渗透从未停止过,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高校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高,喜欢从互联网接收和互动信息,善于表达和“输出”。这些都使得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更具挑战性、风险性。在这种形势下,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二)坚守网络意识形态的忧患意识
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看到“冰山一角”时,应充分预估藏于海平面之下的巨大“山体”。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关重大,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文化观。要有更高的政治站位,从国家总体安全战略出发,坚持底线思维,切实担当起守护有责的重任和使命。要注重预防,未雨绸缪,紧紧抓住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前沿问题,加强研究研判,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大数据建设等,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发展的规律及特点,紧绷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提升忧患意识。
二、谋篇布局,强化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能力
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治理能力,重点在于网络空间治理,其核心是多元参与、多方使劲。要善于谋篇布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多元阵地,发挥多因素作用,注重工作创新与规则完善,形成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合力,实现有效治理。
(一)构建和完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矩阵
结合“三全育人”和网络思政教育,统筹高校官方媒体,发挥网络课堂作用,构建清朗网络空间,逐步形成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矩阵。
1.统筹高校官媒,发挥好正面引领
高校校报、校刊、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为载体的官媒是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主要阵地,是校园网络“发声”主旋律的重要窗口,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抓手。应理清和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明晰职责定位,协调统一,适应媒体传播方式的发展与变化,切实发挥出传播主渠道的作用。
2.挖掘高校网络课堂阵地作用
网络课堂是教育方式改革的一部分。2019年开始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从另一侧面推动了高校授课方式的变革,带来更多的隐形功能和效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也是新的发展机遇。要因势而新地抓好网络课堂的诸多优势,利用学生网络使用习惯,激发教师思政课程的创新活动,促进思政教育更好融入网络课堂。不断拓展网络课堂新的方式,也将产生更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利于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思想引领,坚实网络课堂阵地。
3.构筑高校清朗互动的网络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对高校来说,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有重要保障和助推作用。校园传统官媒存在网络交流互动单向性的“先天性”短板。营造清朗活动的网络空间,要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方式,努力搭建规则意识清晰、多元参与,有效沟通的网络平台,实现引领与互动。同时也要应用好“抖音”“b站”等网络媒体的新平台,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延伸到师生常往的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文化产品的制作和输出,打造精品的网络文化产品,以青春向上的校园文化润化校园网络空间,推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巩固创新。
(二)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机制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应顺势而谋,加强党的领导,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可防可控、安全稳定。
1.加强党的领导,注重分析研判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变化和更新迅速,因此要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强化政治责任,把握工作主动权,发扬斗争精神,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强的统筹指挥保障。面对舆情危机,要加强指导,分类细化,正确区分和应对不同情况;高校相关部门应定期分析和反馈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学校的科学研判与决策提供基础支撑。
2.增强创新意识,把握工作实效
要打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各个环节,强化创新意识,在平台建设、校园文化营造、网络空间治理等各方面因时而进。要充分考虑工作对象,特别是要准确把握好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等,切实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亲和力和创新性,贴近大学生的接受度,取得工作的实效性。
3.重视队伍培育,提升网络能力
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特别是辅导员为主的学生思政工作队伍。要主动适应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等载体的作用,提升网络思政能力,强化网络沟通应对技巧,打造网络个人“品牌”。要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特点,精准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提升正面宣传的水平。
(三)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规章体系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依托于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首先要明确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各部门单位的管理责任,并纳入考核和问责机制,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各个阵地建设的规范、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其次,要培育高校师生网络言行的规范意识,加强网络法治教育,面对错误言论和行为,能够敢于亮剑,为发声有“依”,斗争有“据”提供法理支撑,提高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违法违规成本,净化网络空间。再有,要提升法治思维,完备各项法治规章,逐步形成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治理的规章体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为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提供了法治依据。
三、主动出击,打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战
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危机是高校治理中的重要部分,应主动出击,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打好风险防控战。
(一)努力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构建安全防线,重要的一环是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的顺畅有效。首先,要确保师生可以反馈问题和意见平台运行有效。校内平台是听取意见解决舆情问题的最直接有效也是成本最低的途径,要充分发挥内部平台作用,为舆情的发现提供主动接收方式。其次,在阵地矩阵建设的基础上要建立起“舆情员”信息反馈机制,特别是建立学生“宿舍-班级-学院-学校”的信息收集反馈体系,主动融入学生网络空间,发现问题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到及时干预解决。最后,加强师生网评员队伍的建设,引导网络舆论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网络空间信息、新媒体手段都有着超强传播力的特点,网络空间混杂着不实、虚假、构陷的信息及谣言,有时甚至能够“以假乱真”,发挥网评员队伍作用可以“润物无声”的纠正错误信息和导向,引导舆论走向正面。
(二)正确应对网络意识形态舆情事件
当前,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大,传播和影响力增大,要学会掌握正确的应对方式方法。首先,要做好校园网络意识形态舆情事件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舆情事件,能迅速分析研判,协调多方力量合力,采取正确有针对性的措施正确应对。其次,要提升舆论回应的方法和能力。把握网络传播的特点,要避免“只做不说”“先做后说”的误区,做到边做边说,保证信息公开真实透明,随时合理地回应质疑。最后,处理舆情谨慎、细致、有温度,但要有力度和硬度,面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公序良俗、国家利益等的“谣言”或“虚构”舆情,要果断拿起法治武器,坚决捍卫和守护网络意识形态底线,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
新形势下网络意识形态面临诸多挑战,高校要不断探索和适应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变化,因势而新地建立和不断完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体系,为构建清朗向上的校园网络空间,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积极作用。
[1]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郭东方,邹绍清,李军.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实践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9(03):85-92.
(责任编辑:杨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