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资源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
——以深度教育理论为指导
2020-03-15
(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广西 南宁 530022)
一、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无处不在,为我们创造出了全新的“互联网+”生活方式,也为教育提供了新资源、新理念和新模式。2007年,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高校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现代化应取得重要进展,教育信息化应成为重要手段,应尽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信息化、大众化、全球化的全新教育理念催生了慕课。慕课(MOOC)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慕课突破了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海量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是大学的私有物品。这样的教育形式受到广泛欢迎。自2012年美国相继建立Udacity、Coursera、edX等慕课平台以来,截至2019年底,包括Coursera、edX、Udacity、FutureLearn、Swayam 在内的全球五大慕课学习平台共为超过900所高校的1.1亿学习者提供13500门课程学习资源[1]。
二、慕课热的冷思考
慕课作为免费的网络课程资源,具有开放性、即时性和个性化三大优势。慕课平台的内容可以实时更新,往往紧跟时代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单一教育群体所制定的教学大纲,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课程,制作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即便是作为公共必修课的大学英语,不同的大学也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和优势。一时间,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受到精品大学英语慕课资源的强烈冲击。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慕课的局限性也逐渐显露。
(一)学习形式单一
慕课的学习形式为单一的视频呈现,学习者与讲授者隔着屏幕,缺少真实的情境刺激和真诚的情感交流,没有及时问答互动,学习者容易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效果。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当中,这一现象更为明显。而在真实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互动,完成听说训练、即时答疑解惑并传递语言背后的情感与体验。
(二)缺少监督
慕课资源虽好,但对于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来说并不能有效完成慕课学习。以大学网络军事理论课为例,由于缺少监督,许多学生甚至因没有在课程截止之前完成视频观看而被判不合格。
(三)缺少及时评价与反馈
这其实是由单一的教学形式所决定的。因为缺少及时评价和反馈,学生不能及时反思,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四)存在文化安全问题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慕课作为国际上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新形式,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新载体。它挑战着主流政治文化的主导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国民教育体系的独立性[2],存在文化安全问题。基于此,我们一方面着力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与平台,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慕课,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选择品质卓越、价值观正确的网络慕课资源。
综上,慕课给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高质量网络课程资源,对课堂教育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益处,但它的局限性使其并不能完全取代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慕课资源,打造“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的新型教学模式,让慕课资源平台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力法宝,逐步成为教育者们普遍达成的共识。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曹文泽提出要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3]。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党委副书记高德毅和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任宗爱东提出要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4]。“课程思政”这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成为高校各学科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二)大学英语中的课程思政探索
在知网中“主题”一栏搜索含“大学英语”并含“课程思政”的文章,能搜到超过300条结果,从时间分布上看,集中出现在2018年以后。其中2018年30篇,2019年127篇,截至2020年9月今年已经发表了180篇,这类文章的数量呈加速度上升趋势。从被引量上看,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是2018年安秀梅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这篇文章解释了“课程思政”内涵,并认为大学英语同其他所有大学课程一样都应承担传授知识技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但大学英语因为教学内容上忽视中国文化,教学目的过于功利以及文化交流的单向性等问题,其思政功能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因此,文章指出英语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5]。李平等人[6]在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可行性后,认为大学英语课程要实现其课程思政功能需要对教学内容、方式进行创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更新完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运用新媒体技术丰富信息的呈现形式,适度采用翻转课堂手段,丰富教学方法,以期实现课程协同、“三全育人”的目标。此外许多学者也纷纷从提高大学英语教师思想政治意识和文化素养、完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努力方向[7-9]。
(三)将“慕课”运用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
在以上300多篇文章中,提到“慕课”或者“互联网”等关键词的有18篇。夏炜认为慕课的形式可以帮助实现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0]。对于课程设置而言,慕课系统强大的大学英语教育分级指导,可实现基础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多元课程结构。对教师的授课内容而言,慕课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王卉探讨了基于泛在学习环境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探究,认为泛在的学习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多元化知识,教师需要在泛在学习中扮演一个帮助者、筛选者、引导人的角色,注重教师个人网络平台的思政教育作用,重视思政与学习内容的自然融合,有意识提升自身思政修养[11]。甄桂春也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方式[12]。
总的来说,网络资源平台能够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丰富资源,很好地拓展和完善教材中的思政内容,教师应为学生挑选有用的网络资料,改变教学手段,提升自身素养,以实现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功能。但目前将慕课资源运用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比较少,且大多为文献综述,缺少实证研究。少数文章提出的建议因缺少理论支撑而流于表面,对实际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有待评估。
四、深度教育法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一)何为深度教育
深度教育(Deep Approach)是指深度反思性的语言教学,强调听说前的读和写,促进基于项目的团队合作或同伴合作,把学生视为基于其内在动机的课程建设者[13]。深度教育理论是相对于浅层教学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理论,在21世纪逐渐被学界所关注。美国麦迪逊斯康星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涂尚(Tochon)在他的著作《世界语言与文化深度学习指南》中深入分析了深度教育对于语言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实施方案。深度教育主张学科间、跨学科间以及超学科间知识的大融合[14],认为语言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将学习者看成是不同语言、文化间的社会实践家。
深度教育有五个突出的特征:第一,学习者是课程的建构者。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原则的发展。由海沃德率先提出,后经杜威、皮亚杰大为推崇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强调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把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归属,但并没有直接提出赋予学生课程建构的权力。Krashe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i+1”[15]和维果茨基(Vygosky)的最近发展区(ZPD)[16]的观点被教育者们广泛推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学英语课堂常常人数在50人以上,教师几乎不可能掌握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征提供适当的教学材料。深度教育法大胆指出让学生做课程的建构者,让学生自己探索最近发展区,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第二,学生建设课程的基础是教师提供条理清晰且与学生相适应的文学和多媒体资源,教师则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并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正如前文描述,丰富的慕课资源为学生建设课程创造了条件。第三,知识不是一个可以被机械传授的物品,它是深刻的、主观的、主体间的,与身份认同过程密不可分。深度教育反对对知识的物化。第四,语言深度学习的重点是深度加工,所取得的成果不是标准化的结果,它具有多样性、灵活性,也受非母语人士的语言表达习惯和独特的视角所影响。第五,它的目标是树立跨学科的价值观,以建立一个更理智、包容的世界,从而让语言学习成为解决世界冲突和矛盾的手段[17]。
由此可见,深度教育法强调的是一种更为开放的课程设计,它注重学习者的主观动机,强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对语言本身和功能的认识也更为深刻。
(二)深度教育法指导下的语言教学
在深度教育法的指导下,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为学生的自主和自我决定提供鼓励;第二,使用在线模块资源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语言基础构建课程;第三,强调学习过程而不是预先设定的结果;第四,鼓励个性化和小组项目学习;第五,重视文字学习,将语法看作是关于语言的故事,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第六,评价方式采用形成式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第七,注重价值创造,尊重其他语言和文化[18]。
以广西艺术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为例,为提高学生英语资料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要求在一学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周期内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主题。结合学校艺术专业特点,设置以下主题供师生选择:中国传统道德礼仪文化、中国节日文化、中国传统音乐舞蹈艺术(传统音乐、古典音乐、民间舞蹈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国戏曲文化、中国绘画、中国茶文化、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价值观、中国陶瓷、中国传统服饰等。
受深度教育法鼓励学生成为课程的建设者的启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学习内容可以交由学生进行架构。学生可以从以上主题中任意选择一个主题,利用网上丰富慕课资源,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开始自学。例如,建设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支持的“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英语畅谈中国》网络慕课就是很好的课程思政慕课资源。该课程被列入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名单,目前被收录在了“学习强国”APP中。其包涵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汉字、传统节日、传统食物、中式婚礼、旗袍、剪纸、传统建筑、戏曲、中医、绘画、功夫等十余个主题,用英文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教师可将该资源作为网络课程素材推荐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其中选择适宜的主题制定学习计划,以线上的自主学习为主,线上平台与线下课堂答疑为辅。一个阶段学习结束后学生需在课堂上通过PPT、演讲、表演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心得,同时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最终学习评价根据学生每个阶段的汇报展示,线上和线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组成。
教师挑选内涵丰富、方向正确的慕课资源,在深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师生共同构建大学英语课程,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以语言为载体,将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功能充分发挥,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起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结 语
互联网时代,慕课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理性地看到存在其背后的文化危机,在此背景下,开发、挖掘具有思政意义的慕课资源、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尤为重要。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大学公共必修课,要积极承担起其课程思政的责任。在深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师积极利用优质慕课资源,鼓励和引导学生创建并学习个性化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实现大学英语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