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云端”思政课教学实效的路径探析
2020-03-15陈房深
陈房深 ,焦 艳 ,2
(1.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可见,对思政教师来说,要使育人工作变得鲜活,就必须在新技术上有“几把刷子”。尤其是“战疫”期间,思政教师要认清教学新形势,继续扛起育人大任,同时也要做好在线授课这门技术活。面对线上教学新阵地,思政教师应发扬敢啃“硬骨头”的精神,要全面了解线上授课新特点,积极攻克技术应用难关,并把鲜活思政素材与技术完美融合,以教学实效为重,在“云端”开辟一片育人新天地。
一、高校“云端”思政课教学的特点
防疫时期,思政课教师要提高对特殊时期的认识,跳出传统授课的习惯圈,尽快适应“云端”思政教学的特点。教师要认识到,对思政课来说,与传统授课特点不同的是,线上教学灵活性更高、开放性更好、交互性更强。因此,掌握线上讲课的突出特点,才能更好地提升“云端”育人效果。
(一)灵活性高
众所周知,疫情期间,大多数学校都灵活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大学的思政教学自然也不例外。这说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既符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也有利于在特殊时期确保思政育人的实效。一般地说,在高校中,相对于比较固定的思政教学模式,“云端”的课堂打破了工具和方式的固定选择,灵活性显得更高。首先,教学工具选择灵活。平时,教师进行思政教学的工具比较固定、单一,除了黑板粉笔这些传统工具,就只有一个电子屏幕。而在“云端”课堂中,教学工具的选择是灵活多样的。一是教师直播上课时,可以选择多种直播工具,如钉钉、雨课堂、学习通等教学软件。工具的灵活选择,有助于保障教学实效。二是灵活选择交流的工具。教师在线教学时,学生难免会有各种疑问,需要授课者及时答疑,此时,可以灵活选择交流的方式。如授课实时交流,或者组织学生通过微信和QQ等即时讨论,在细节处体现灵活。其次,教学方式灵活。开展线上教学时,教师可以灵活使用各种方式,提升授课实效,如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根据线上课时以及学生的合理要求灵活处理。另外,课上的实时互动,可以灵活穿插于直播全程,提升教与学的互动效果。实际上,教学工具和方式的灵活性,也表明了高校“云端”的育人方式是灵活的,而且是符合“三全育人”的创新维度的,因为思政课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培育时代新人。
(二)开放性好
在“停课不停教”的时期,为保证思政育人的效果,高校通过“云端”教学新模式,大大增强了思政课的开放性,这与相对封闭的传统教室,在教学上有着各种明显的区别。一是教与学主体的开放。与平日的固定课堂不同的是,在“云端”课堂上,既有教的主体区别,也有学的主体差异。这里的教的主体当然是指教师,区别就在于,传统课堂的思政教师,往往固定在封闭的教学空间里,并不对外开放,更不能随意更换。而“云端”的思政课教师,既可以是本校的教师,也可以是全国名师。同理,线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这些学生,既可以是同一班级的,也可以是全国的大学生。这说明,线上的教与学主体之间,还是比较开放的。二是教学资源的开放。一般来说,传统大学课堂的思政教学资源,其共享是有限制的,也就是说,仅仅是在很小范围内共享。但是,线上的教学资源开放性高,可以实现全国师生共享。如在2020年3月,教育部与人民网通过“云端”直播,给全国大学生呈上了“战疫”思政“大餐”,学生在学习强国、人民视频等各类客户端,共同见证了这场思政课盛宴,心灵受到了洗礼。这也充分说明,“办好网上思政课,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2]。三是教学时空的开放。这里的时空是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统一说法。在传统课堂,教学时空处在相对封闭的物理课室,不够开放;在“云端”时代,思政教学打破了空间的固定以及时间的限制。教师在相对开放的线上环境中,可以面对更多的学生受众,传播更多的正能量,育人效果更加持久。而学生则可以聆听名师大家的课,汲取更多高质量的资源,开拓更广的视野。
(三)交互性强
高校思政教学的交互性,不仅是提升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衡量育人效果的重要指标。相比于高校课堂来说,“云端”思政教学的交互性,无论在师生或生生的交互,还是教学内容上的交互,都略胜一筹。实际上,“云端”教学的交互性是多样化的,不同的交互方式,可以得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但都是围绕思政育人的主题进行。其一是师生交互。线上互动效果如何,主要还是看师生的交互情况。所以教师在直播时,应该利用“云端”授课的便利性,敢于结合传统,创新师生交互的手段。如在实时交互中,教师可以设置限时答题,引起学生高度集中思考;在回答问题时,运用好线上弹幕,可以使师生的交互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思想,守护思想阵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3]其二是生生交互。在线课堂中,除了师生之间的常规互动,还有学生之间的专属交互,教师应该重视起来,善于利用学生之间的弹幕交流,才能更加充分融入学生,并走在学生的前面,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在线状态,因地制宜地引领学生。一方面,要认同学生的正能量弹幕,并及时给予回应鼓励;另一方面,也要仔细分析学生提出的疑惑,尝试接纳学生的一切疑惑,结合现实环境、理论知识,正面回应学生的问题,强化在线授课的亲和力。其三是内容交互。与线下讲课不同的是,“云端”教学的内容,可以快速糅合防疫热点,并交叉进行,交互性更强。
二、高校“云端”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众所周知,疫情期间,高校纷纷把教学转移到“云端”上,思政课也不例外。但是,在“云端”这个新的教学阵地上,思政教学也迎来了多方挑战,如线上环境不稳定、课程设计困难增加、技术运用能力不足等。这些新的挑战,无疑是妨碍提升线上教学效果的“拦路虎”,应该正视。
(一)网络教学环境不够稳定
教学环境稳定与否,对于提高教学实效至关重要,尤其在特殊时期,高校面临着诸多的教学挑战,传统思政教学暂时无法落实,所以需要换新的教学环境,线上教学无疑是最佳选择。但是,由于技术缺陷和外界干扰等原因,“云端”的教学环境显得不够稳定。首先是网络故障多。根据现实情况,网络故障是影响线上教学的主要因素。因为在网络进行授课的思政教师,并不能控制网络速度或施教平台,所以在线教学时,经常会出现掉线的现象,甚至教师也不知道网络中断了。同时,由于平台选择不当,也会受到各种故障影响,如画面质量异常等问题,这些都会导致教学中断,网络育人实效自然会降低。其次是数据保存难。在传统授课中,教学数据可以保存在黑板上,由于教与学存在一定时间差,学生可以保存笔记。但是,“云端”教学中,因为是直播授课,数据都是实时的,教师把思政内容讲完了,学生可能会被感化到,但是来不及做笔记,教学视频也保存不了。此外,对于思政课来说,注重学生的一切回应,既可以检验教的效果,也可以深入掌握学生的状况。线上实时的弹幕交流,其实就是学生自发的感受,但可惜的是,一些平台并没有保存弹幕的功能。再次是外界干扰大。线上教学时,除了受到网络本身环境的影响,教师还面临着外界的各种干扰。因为授课的环境并不是教室,而多数是在家中,所以可能会受到来自家人或者其他外部因素的扰乱,这也是网络教学的不可抗因素。总的来说,高校“云端”教学的环境是相对不稳定的,进而会影响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二)线上教学设计难度增加
在防疫时期,为最大限度不影响思政育人,高校相继落实“不停教”原则。但是,由于突然转移教学舞台,加上缺乏“云端”教学经验,教师的线上教学设计难度增加。要知道,线上的教学设计,不仅仅只有内容设计,同时也应包括组织管理以及引导学生的设计,如果设计不好,难免会降低教学实效。一是线上内容方面。毫无疑问,内容设计依然是线上教学的核心,但是,与传统设计不同的是,“云端”教学内容有其自身特点。一方面,内容的时效性难把握。如果案例太过老旧,学生会觉得过时;如果一味播放新闻,又容易忽略实质内容,达不到理论育人的效果。另一方面是趣味性难体现。在线教学过程中,如果是纯理论授课,学生必然会感到很无趣。可以说,“学生在家能否全程专注于授课内容,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挑战”[4]。二是组织管理方面。事实上,线上的教学组织管理,也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思政教师面对的是“云端”的学生,课堂组织管理由现实转向虚拟,与实体班级相比难度更大了。因为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课堂组织能力受到削弱。有的学生边上课边娱乐,也有学生关闭头像听课,甚至还有打完卡就退出等现象。教师经常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管理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容易陷入“自导自演”的情景,这样也难以达到全程育人的实效。三是引导学生方面。毫无疑问,能否有效地正确引导学生以德为先,是检验线上思政育人效果的“试金石”。与现实面对面的引导不同,线上的引导难度更大。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引导,同时也包括学生的弹幕交流的引导。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的线上讨论,将会错过深入了解学生的机会,引导学生时也会显得有心无力。
(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在网络强国建设趋势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愈加广泛深入,几乎遍布生活工作的每个角落。在高校,利用媒体教学,就是典型的技术与教学相融合。然而,在防疫时期,传统的高校媒体教学,暂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思政教师必须另寻新的教学工具,也就是通过“云端”讲课。但是,与传统的“按键式”媒体相比,线上讲课的技术要求更高,“不少教师被多样化的平台选择、繁多的技术培训和复杂的运用技巧所困扰”[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得相对不足。一方面,面临授课场所的突然转变,教师可能会对环境感到陌生。而面对直播上课的新形式,多数老师更是“本领恐慌”,毕竟不像传统教室的媒体操作那样简单。线上教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学平台的选择。多数教师在这方面都是新手,由于对各类直播软件了解不够,就很容易出现平台选择的困难症。如果选择的授课工具不当,后面的施教过程就可能出现问题,以致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即使有了合适的教学软件,另一个问题又随之而来,那就是平台操作不熟练。一些教师对于线上教学,没有提高重视程度,认为平台技术仅仅是辅助,导致直播讲课时操作常常失误,许多有利于教学的功能也不会使用。可以说,技术不到家,内容再好也表现不到位。尤其是思政教学,如果不善于应用新技术,导致教学的表现力不足,育人的内容就会不够鲜活,进而会降低大学生的内化效果。
三、高校“云端”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提升路径
防疫是一场战斗,纵使教学受到诸多技术性挑战,但思政育人刻不容缓。“云端”教学面临的新挑战,需要高校和教师共同面对,以育人内容为重,果断采取积极手段,通过技术供应、科学设计教学等路径,最大化地增强思政课的战斗力,进而提升“云端”教学实效。
(一)提供网络技术保障,稳定线上教学环境
众所周知,育人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但在“云端”授课中,教师会面临各种突发的技术难题,扰乱教学的稳定环境,这就容易使教师分散讲课精力,这样的课堂效果自然不会尽如人意。所以,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高校应该充当线上教学的强大护盾,在优质平台供应、化解技术故障以及教师的技术训练等方面,作出有力部署,全面保障“云端”思政教学稳定进行,持续优化育人环境。首先,提供优质在线平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应联合腾讯、阿里巴巴等公司,合作建立在线平台,并对腾讯课堂、钉钉等直播软件进行网络技术测试,合理扩容,确定教学路线,为教师提供优质的在线平台,这是确保“云端”思政课流畅运行的技术前提。其次,协调解决技术故障。教师在线授课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实时技术故障,如课堂卡顿、突然掉线以及其他功能无法正常使用等。这些故障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扰乱课堂环境,进而使教学进度停滞。因此,高校在平台的选择时,也应想办法配套技术人员,协调处理“云端”技术问题,切实做好线上教学的后勤工作,使教师能够安心育人。最后,组织教学技术培训。平台教学是有较高的技术要求的,许多教师平时极少线上授课,对网络教学不甚了解,有必要组织线上技术培训。因此,高校可以选派技术人员,通过在线指导或者观看视频等形式,组织好在线教学技术训练,让教师尽快掌握“云端”教学技能,增强线上育人的稳定性。同时也要认识到,“无论是高校思政课专用教学平台,还是辅助教学平台,建设不是目的,发挥应有作用才是归宿”[6]。
(二)善用“战疫”鲜活素材,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在线教学中,可以把新的技术融合到“云端”思政课中。但是,“任何时候都要记住,融合只是手段,内容才是根本”[7]。可以说,网络技术只是一种新的形式,或者说是一种新的教学工具,不会也不可能充当教学内容,否则就会喧宾夺主,颠倒了教学与技术应用的主次关系。而且,从唯物辩证法来看,内容是决定形式的,也就是说,“云端”教学更应该注重的是内容,即如何运用鲜活的素材,而不是把重心放在技术上。在线上思政课中,只有善于应用“战疫”的鲜活素材,恰当使用直播手段,并通过科学的过程,才可能把育人内容融入课堂,内化于学生的心里。一方面,教师线上讲课内容仍然依靠课件,在设计课件时,要抓住疫情防控的育人元素。一是突出党在疫情防控中的领导力,以及人民生命第一的理念。二是弘扬医护工作者的英雄事迹,如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以及其他医护工作者,一心为国不顾个人生命危险,毅然与重灾区的人民奋战在一起,让学生通过鲜活素材,领悟爱国的真谛。三是收集“90后”和“00后”的抗疫表现,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疫情故事,以青年的榜样教育青年,更容易触动大学生的心灵,并激发其爱国情怀,教学的实效就不言而喻了。另一方面,“云端”教学过程并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精心设计。要知道,线上思政课不仅仅是直播,更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科学设计过程,这就是说,既要注重内容直播过程,也要把学生引导好;既要以传导“战疫”精神为重,也要关注学生的弹幕状态,才能真正兼顾好教育和引导。
(三)强化媒体技术运用,提升综合教学能力
防疫期间,各高校开启了在线教学模式,作为育人的思政课,同样也要转移到“云端”上进行。然而,对多数思政教师来说,在线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思政教师适应新的教学趋势,掌握媒体技术,加深对线上教学的认识,把技术化作对线上教学强有力的“手”,结合鲜活的思政元素,提升“云端”育人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也就是说,在“云端”授课时,思政教师依然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应当强化线上技术的运用,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在线综合教学能力。作为思政教师,要敢于啃硬骨头,冲破线上讲课的技术壁垒。其一,应积极学习各项新技术,如了解和掌握钉钉课堂、雨课堂等APP,并熟悉其教学操作技能,确保思政内容真正融入“云端”课堂,并鲜活呈现在学生面前。其二,应运用多样化的互动工具,如直播讨论区、微信等在线工具,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实时留言、微信语音等手段反馈信息,强化线上讲课互动效应。其三,应利用“云端”技术,创造性地管理课堂。线上授课的管理比在教室授课的管理困难得多,因此,教师要学会运用新技术,如实时语音点名、开启头像共享等,维持思政虚拟课堂的稳定,保证“云端”育人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