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理论下游戏运用对学前语言教学的作用
2020-03-15张丽芳
张丽芳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系,福建 龙岩 364021)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1]18-19。不仅如此,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 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0 世纪积极青少年发展观的兴起,对于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均产生深远影响。该理论强调关注个体的优势及发展潜能,从更加全面、平衡的角度看待儿童及青少年的发展,重视个体与情景之间的互动,促进儿童及青少年充分、成功的发展[2]5-13。将游戏运用到学前语言教学过程中,正是积极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体现和延伸。游戏本质上是指一类由参与者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3]14-16。但是,传统观念中对于教学与游戏的关系存在认知误区,教学与游戏往往被认为是相对立的,游戏被排除在正统教学之外,只是作为娱乐性的辅助手段,没有真正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起来。因而需要在正确理解游戏与教学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游戏对于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性,分析游戏运用在学前语言教学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促进游戏与语言教学融合进行策略探讨。
一、游戏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重要性
游戏对于孩子们的价值到底有多大?陈鹤琴先生曾经说:“儿童,尤其是学前期的幼儿正是处于游戏的时代,游戏是幼儿的第二生命,对小孩子来说玩比吃还重要。[4]54-55”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则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5]15。可以说,这是教育者们将“尊重儿童”这一理念落实到实处的一项重大举措。当代积极发展理论则认为,人没有问题并不是最佳的健康状态,最优的发展状态应该是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基于发展潜能方能实现人的健康发展。总结归纳以上观点:在以游戏为生命的童年时期,尊重儿童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尊重、满足儿童游戏的需要。
(一) 游戏能够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通过游戏,孩子们之间或者孩子们和家长或老师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在轻松愉悦并且富有趣味的游戏环境中,孩子们更加有意愿和勇气来表达自己情感和想法,即想说,敢说,喜欢说。游戏所创造的语言学习环境更加符合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其对孩子们语言技能的提升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奇妙的效果是刻板的课堂教学所无法达到和比拟的。
(二) 游戏能够帮助促进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通过设置的各种游戏环节将孩子们带入游戏情境中,为了能够与其他游戏参与者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完成各项任务,孩子们必须将听觉、视觉、肢体动作以及感受、愿望等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或者根据其他参与者语言表达的内容做出回应。由于在游戏中,小朋友与他人的需要随时随地地进行互动交流,这就在无形中刺激他们对语言运用和理解的欲望,使孩子们表达语言和对语言的响应更加有积极性,有利于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在潜移默化中的形成和提高。
(三) 游戏能够丰富和扩充幼儿掌握的语言内容
不同的游戏有着不同的情景设置,这些游戏情景与基本上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相关,从而玩游戏能够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并且帮助他们掌握丰富的日常生活语料库。比如,购物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们熟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它们的用途,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商品采购流程以及对于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通过体验不同种类的游戏,孩子们会逐渐积累和掌握各种生活知识和常识,从而为良好的语言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的魅力在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简单模仿。游戏能够为孩子们提供特定的情景,向参与者设置“关卡”、抛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自主思考,自行解决问题。由于游戏多是群体活动,需要大家团结合作,因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孩子们需要通过语言上的交流与互动,达成一致,共同解决问题,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孩子们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游戏结束后的交流能够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游戏结束后,组织者可以引导孩子们对于游戏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分享,询问他们的心情和感受,并在他们语言表达出现问题时给予适时的帮助。游戏结束后的交流环节非常重要,不能忽略或者跳过。因为该环节不仅可以帮助组织者了解孩子们在游戏孩子们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并发现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分享和交流,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锻炼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畅度和总结概括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游戏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孩童期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听、说和用肢体动作反馈语言的积极性,可以说游戏对于好动、爱玩的孩子们来说,是他们促进自身语言发展的最佳方式。因而,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这一点,根据孩子们的特点有目的性地为他们创造学习语言的游戏情境,通过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语言的快乐。只有激发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才能更加自主高效地学习和运用技能语言技能,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学前语言教学中游戏运用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前语言教学中游戏运用的现状
1.教学形式缺乏丰富性。在学前语言教学中,看图说话、插画故事、儿歌学唱是最为常见的几种教学形式,游戏往往作为语言教学中独立的教学环节或方式在课表中标注。教师之所以倾向于讲故事、唱儿歌等教学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可以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得教学过程能够按照老师的预先设计顺利开展,从而能够轻松达成教学目标。而游戏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存在不确定性,出现许多意外状况,并且游戏秩序难以维持,往往使得游戏局面变得难以掌控,从而达不到教师最初设计的理想效果。
2.游戏形式与作用受到限制。目前,学前语言教学的游戏主要存在两种形式。其一是作为学前语言教学的一个环节,对主体语言教学活动起到辅助作用,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学前语言教学中游戏最主要的存在方式。在这种形式中,游戏在教学中处于辅助教学地位,并且总体上游戏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其二是以游戏活动为教学主题,整个教学贯穿在游戏过程中,游戏成为语言教学的载体。这种形式将游戏与教学融为一体,更好地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遗憾的是,在大多数幼儿教师的观念中,游戏只是增加教学趣味性的工具,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游戏不会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价值与意义都会受到限制,导致在许多语言教学课程中,游戏往往与教学存在较为明显的界限,游戏的运用比较生硬,甚至存在失去游戏本真品质的危险。不仅如此,孩子们在游戏中更多的时候是作为接受者被动地参与到游戏中,游戏主体的身份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学前语言教学中游戏运用存在的问题
1. 游戏获取、设计与运用环节不合理。首先是游戏资源有限。学前语言教学的资源比较有限且相对固定,主要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获取。教师更多地关注如何获取到游戏资源,较为依赖现成的游戏资源,而缺乏自主设计和开发游戏的意识,这使得很多游戏的运用与课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其次是游戏时间得不到保障。通常在几十分钟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游戏所占用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在教学中依然是处于辅助和刺眼的地位。再次,教师在游戏开展过程中过多强调秩序与纪律。法国幼儿教育家凯果玛曾经说过:“如果要我在纪律与没有秩序和喧闹之间做出选择的话,我宁愿选择没有秩序和喧闹,因为喧闹和没有秩序至少表明:儿童是真正地活着!”如果在游戏中过多地强调秩序与纪律,孩子们很难真正地融入游戏中,而游戏也将其失去本身的乐趣。最后,语言教学中游戏的程式化倾向严重。教师准备的课堂教案多是标准而又程式化的,具体到每一个步骤的安排,并且对于孩子们的预期回答和反应也进行了提前预设,使得课堂教学能够在有条不紊中开展。不仅如此,教师对于游戏的设计和运用也是也是严格把控的,这使得游戏的作用被扭曲,抹杀了孩子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综上所述,由于游戏时间的相对不足以及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游戏过于程式化,使得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缺乏应有的游戏体验。
2. 游戏设计目标存在两种极端。在当下的学前语言教学实践中,游戏的运用存在两个极端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教师在游戏设计时的关注点完全落在实现语言教学的目标上,从而使得游戏的趣味性和丰富性降低;第二种情况是,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只关注游戏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而忽视了语言教学的目标,从而使得游戏与教学相分离。之所以会产生这两种相反的极端情况,主要由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游戏的选择与设计过分强调目标导向。教师在选择游戏和设计游戏的过程中,只关注诸如“语言教学目标能否得以实现”“游戏是否对于实现整体活动目标有帮助”等方面,而忽视了游戏自身所具备的作用和所追求的目标。“游戏设计目标化导向”这一问题的普遍存在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幼儿教师已经适应或者习惯于幼儿园课程中以严肃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这导致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游戏的过程中很难抛弃掉“通过玩游戏希望孩子们从中学到什么”这样的刻板观点。由于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充满着目的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的考虑,并将最终的活动目标和结果作为游戏运用适当与否的衡量标准,这导致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和独立性被破坏,甚至使得游戏过于复杂或者枯燥,失去了游戏本身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因此,游戏选择与设计过分强调目标定位也是教师不愿使用游戏的重要因素之一[6]23。二是游戏内容脱离语言教学的实际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固然重要,但是一定要避免流于形式的做法。很多幼儿教师在运用游戏进行学前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真正领会到游戏的真谛,添加游戏环节只是为了活跃气氛,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方便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由于设计的游戏内容完全脱离语言教学活动,使得两者无法一体化成为整体,这无疑与游戏运用在学前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初衷相背离。更为严重的情况是,有时教师一味地利用游戏来填充教学,消磨教学时间,随意开展耗时且没有语言教学作用的游戏,导致游戏内容完全脱离语言教学实际。
三、促进游戏与学前语言教学的策略探讨
(一)转变教学观念,将游戏恰当融入语言教学活动中
游戏与教学并不是相对立的,相反,游戏能够对于教学活动起到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孩子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吸收、学习和获取知识,并且能够自主地开展一系列的创造性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语言学习效果。因而幼儿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刻板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恰当融入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这样的语言教学方式不仅更加符合孩子们的天性特点,而且对于孩子们语言的学习与发展具有更加积极的影响效果。
(二)善于观察思考,多渠道开发游戏内容资源
幼儿教师不能将游戏设计灵感的来源局限于网络或者书籍等有限资源,而是应当将对于游戏资源的搜索扩大到日常生活经历中,让真实的生活体验成为语言课程内容的不竭之源。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得语言课程更加真实和生动,并且更易被孩子们所喜爱和接受,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吸收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其语言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总之在游戏内容的开发和选择上,幼儿教师要善于创新和改良,保持孩子们参与游戏的兴趣和热情,避免他们出现倦怠心理,从而失去游戏本该拥有的魅力。
(三)创新设计游戏,革新程式化的游戏形式
游戏本身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游戏的设计也应当如此。传统的游戏设计往往倾向于程式化和标准化,失去了游戏本身所具备的趣味性和创新性,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降低,也难以激发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幼儿教师在游戏设计时,不仅要参考和借鉴已有的游戏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和语言教学目标创新设计游戏,让游戏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这要求幼儿教师善于观察和思考,关注孩子们兴趣点和喜好,多渠道开发语言教学的游戏资源。
(四)尊重和理解幼儿,合理指导和实施游戏活动
事实上,一切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以幼儿为标尺,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应该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7]26。语言的运用需要特定的情景,而游戏活动恰好为孩子们提出了使用语言的需求,并且更加符合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在指导学前语言教学的游戏活动时,教师要遵循三个原则,即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游戏化原则。孩子们是游戏开展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引导作用。教师应该给予孩子们自由表达和行动的权利,给孩子们预留适度的发挥空间,保持游戏在自然状态下的本真,引导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和探索,自主完成知识和经验的学习和吸收。
(五)共同创设富有游戏精神的幼儿园文化氛围
游戏文化的创建不仅需要幼儿教师们的努力,还需要幼儿园负责人的理解和支持。一般来说,园长的办园理念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作为园长,首先接受和吸纳“以游戏促教学”的积极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地促进游戏精神在幼儿园的形成和推广。此外,还应改革幼儿园的教学评价制度,不对幼儿教师产生过多的压力和束缚,让幼儿教师对于课程设计更加愿意大胆创新,对于教学能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索并更多地关注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情感需要。
结 语
当下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着诸多观念问题:应试导向,分数至上,急功近利,攀比之风,赢在起跑线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扭曲了孩子们本该充满童真与童趣的学前生活,最直接的不良结果便是“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学前教育中游戏环节的缺失。基于积极发展理论的观点,将关注个体与情景互动的发展理念应用到学前语言教学领域中,指出游戏运用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促进游戏与学前语言教学的几点策略,以期对幼儿园的实际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