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0-03-15李漫姬
李漫姬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社会上引发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潮,焕发了全民创新创业意识的觉醒,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活力。在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既是积极响应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是融合创新创业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适应新时代经济新常态,扩大就业渠道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1]
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变化发展的趋势,也是高校在改革创新的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创新创业课程已成为高校中的公共必修课,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并非易事,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
(一)需求大但师资力量弱
教师是实施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引导者,理论知识的传授、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加上近年来,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火热举行,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计划书的撰写,都需要指导老师的指点。然而,在大力推进“双创”教育之前,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数量不多,所以,在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初期,大多是让辅导员或一些行政人员代课,教师的专业性不强,自身的创新创业理论不够系统,也缺乏相应的创业实践和经历。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内容多而广,对任课教师掌握的知识也有很多要求,师资的数量、力量、能量都较为薄弱,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推进。
(二)机会多但参与实践少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达到良好的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保证学生的实践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学习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动手动脑,提升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近几年,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创新创业比赛在热火朝天地开展,如“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聚集和整合了大量的创新创业资源,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创新创业的平台和锻炼机会。但这种鼓励在地方高校效果不显著,参与的学生人数并不多,申报的创新创业项目数量也不达标,原因何在?一是师资的力量引导不够,大学生缺乏相关申报经验,影响了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平时的实践少,缺乏创新思维,不敢去尝试,形成越不敢尝试实践就越少、实践越少就越不敢尝试的不良循环。三是校园里创新创业实践的氛围不够浓烈,尽管学校从各个方面去宣传鼓励学生要开拓创新,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效果不佳,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及创新创业实践的动力。
(三)涉及广但课程内容散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广,与其他学科有很多的相关性,如管理学、金融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课程讲授的内容没有硬性规定,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每个任课教师选择的内容不同,关注点不同,学生们接收到的知识就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渠道,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教什么,怎么教,就要充分考虑如何选择课程内容这个根本问题了。从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所需的相关法律知识、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创业项目及创业资金的筹措等,涉及的内容较多,要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教育,为学生选择真正合适与实用的内容。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瓶颈
地方高校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龙头和骨干,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年—2020 年)》的要求,地方高校要加快转型发展,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在此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深化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仍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课程目标模糊、教学方法单一、实践平台少等问题,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功能的发挥。[2]122-125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滞后
李克强总理曾答记者问,“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其实就是一个改革。对于高校来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也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为党和国家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悟透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理念,而不是单一片面地认为只是为了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而去做的选择之一。很多教师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创新创业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双创”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概念体系用来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仍有大部分的老师将创新创业教育看成是为了培养企业型人才去进行讲课教学,过于追求创新创业外在所得到的物质条件,没有把创新理念的成分加入在里面进行开展,忽视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对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有了偏差。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不仅仅是教育学生如何创立一个公司或者企业,而是教育学生如何提高技能、知识素养等综合素质,教育他们应如何应用专业知识所学的内容与创新创业结合在一起进行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培养上大部分高校把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的附属课程来开展教学,例如管理学、企业管理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大多以选修课的方式给学生们开展教学,忽略了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们没有重视这些课程,因此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等赛事中学生不懂如何着手去开展,导致报名比赛的人数过少。在指导教师上,部分高校没有专业的老师去指导学生开展赛事,使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过于注重比赛中所得的名次以及奖励,忽略了创新创业比赛的内涵与意义,与创新创业的实际理念脱轨。大部分的学生家长也不支持孩子在校期间搞创新创业,认为做这个只是浪费大学期间学习的时间,没有意识到大学期间实践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多方面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存在认知偏差、滞后,未能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活跃性。
(二)课程教学方式的陈旧单一
创新创业教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但大部分的地方高校在教学中都是以照搬教材上的理论内容来进行,理论知识过多、课程互动较少,使学生在课堂上感觉枯燥无味,学习氛围不够浓厚。这种“老师讲、学生听” 的单一授课教学方式也没有使创新创业课程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里面就强调了“教学”的重点含义,认为“教与学要以做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来开展。许多地方高校注重老师要如何教,却没有考虑到学生应如何去学、有没有学会。而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就是在倡导学校应结合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及社会实践的需求,把社会当作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去学习,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改变理论教学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们去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不能更好地运用技能去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导致学生们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没有清晰的思路进行实践操作,也没能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去检验原理。
(三)课程教学体系的目标模糊
众多地方高校在给刚入学的大学生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中所开设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比较稀少,一方面是高校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课程未能开设成功,另一方面是地方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明确,没有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对于大学生未来创业以及就业的重要性和必需性,[3]10-12不知道哪些课程适合哪个专业的学生人才目标培养,未能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去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因此在选择教学教材方面过于广泛。大部分地方高校所使用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教材都过于陈旧,未能随着时代所发展的速度去更新换代,去适应现如今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一些学校更是缺乏对创新创业教学方面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认为只要开设有相关课程就足矣,不去注重是否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没有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去开设全新的教学体系。
另外,由于经费、场地的限制,高校在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上未能建设足够的实验基地、创新创业训练基地等实践平台供学生学习;也因为人员缺乏、时间精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学校在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组织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中,缺乏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实际当中,理论与实际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停留在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中。
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提升课程管理理念
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管理上存在理性与功利两种观点,理性管理是对于高深知识的探寻,而功利管理理念则认为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创新创业管理课程的构建上既要重视学生对高深知识的获取与研究,又要结合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最主要的是要运用知识来创新个人能力,课程管理理念是一个多元整合的取向,地方高校需对这些多元化的理念进行科学整合,构建学习与实践共同体,实现科研、教学以及学习三者统一的整合,在提升学生教育素养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将理性与功利两种相整合的课程理念来进行提升管理。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改革,首先要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给学生上课应采用开放式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化知识传授;应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行,使理论化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强学生自主创作自主创新的意识,鼓励学生们发散思维,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不可将同一套教学方式方法统一对各个专业的学生去进行教学;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往,让学生能深入到企业或社会上去进行创新和实践。其次要加强完善教学模式,各高校也应加强对于第二课堂的投入使用,利用创新学分激励、带动学生学习,支持学生创立创新创业协会、实训基地等实践场所,在课程教学考核上不应局限于教材上死记硬背的理论化知识,应从学生是否能运用教材上的知识分析、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4]95-99
(三)完善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每个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的实施意见,去贯彻落实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作用,结合不同的专业背景,设置不同的符合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依托专业教育的发展,带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改革;在选择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材上,需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追踪现如今社会发展中对于人才所需的情况,及时科学地调整更新创新创业课程的体系,选择适合现在社会的课程来进行教学,同时应推进课程学分制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分制管理课程,在课程教学设置上可以脱离旧的教育方式,将实践与课程相结合一起开设课程及开设线上线下的课程,例如网课或视频公开课等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既要跟随国家相关政策做出相应调整,也要结合每个地方高校的实际,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联结,从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完善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持续发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5]23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