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共青团“三全五导”实践育人体系的建构

2020-03-15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共青团育人教育

孟 勋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1)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实践育人成效,勉励广大青年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奋勇搏击。2017 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将实践育人列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育人作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已然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更是高校共青团聚焦思想政治教育主责主业和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信息爆炸时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思想形态的形成正处于一个关键敏感阶段,根据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形势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新特点,实践育人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要求[1]10-13。科学把握实践育人的内涵与价值意蕴,通过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育人体系,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对全面提升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十分重大。

一、实践育人的科学内涵

追溯我国传统的知行观,众多学者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大多认为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唯一中介,随着时代变迁与实践发展,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实现了良性互动。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530,也包含着对认识与实践关系的探讨,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升华,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实践育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起来的,相对于理论教学提出的另一种人才培养途径。有学者认为,教育本质就是实践,这是实践育人的逻辑起点。有些学者持“中介论”观点,提出实践育人是一种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引导青年学生在各类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支持“理念观”的学者则认为,实践育人是新时代下包含着兼具综合性、导向性、创新性和应用性教育过程的教育理念。吴刚、高留才认为实践育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他们分别从实践育人的时代要求、逻辑起点、提出依据、本真诉求、重要使命和必要条件六个方面进行了多维度解读。回归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实践育人既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它以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深度融合作为出发点,激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荣辱观,最终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当理论和实践形成统一,才能把理论知识和外界信息真正融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样,当达到“理论传授”和“实践育人”的价值统一,使大学生通过实践结果反复验证、把握正确的思想理论,才能真正发挥实践育人的整体性优势。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经历了重要奠基阶段、全面深化阶段、新时代质量提升阶段,从聚焦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到强调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再到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了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以及勤工助学等各种类型实践活动的进步[3]106-111,实现了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实践育人的价值意蕴

实践育人在高校共青团人才培养环节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现实教育价值日益突显,能够有效帮助受教育个体将思想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实现教育对象成长成才、完成社会化角色转换、最终达成教育根本目标的价值意蕴[4]138-141。

(一)实践育人是夯实三全育人的工作基础

面对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挑战,单纯的理论型说教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盲区、断点,教育教学环节、人才培养资源等方面协同性不够,未能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主动适应新形势、新特点,力求实现育人资源整合和育人效果提升最大化,实践育人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通过组织实践育人平台,围绕培养高尚情操、树立家国情怀的目标,整合校内外实践基地资源,开展多维度学生党建、志愿服务、艺术文化、科技创新、调研走访等活动,有助于筑牢一体化育人的思想基础,形成强大育人共识和完整育人环节,有效打破育人壁垒、清除育人盲区、打通育人断点。

(二)实践育人是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渠道

早期高校育人环节较少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创新思维的启迪,更多强调知识传授的完备性,从而形成了“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的育人体系特点[5]74-75。随着时代发展,实践育人逐渐成为高校共青团开展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手段,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刻板式教学方法,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更在发展过程中摸索总结出了如“青马工程”“挑战杯”“创青春”“三下乡”等一系列实践育人工作品牌项目,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众多学者也认为实践育人可以提高青年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助力青年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三)实践育人是实现教育价值的必然途径

青年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国家要求和社会期待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等教育领军人才能够担负起更加重要的使命,而这离不开实践育人工作。实践育人有助于引领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铸牢屹立于世之魂;服务青年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历练才智,促进实现自我价值并发挥更大社会价值;助力青年大学生成为具有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专业能力突出、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并具有示范和引领效应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实现教育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最终价值诉求。

三、高校共青团“三全五导”实践育人体系的建构

国内越来越多学者聚焦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面对国际形势的快速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青年学生的群体特征,构建新型的实践育人体系是高校共青团做好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

(一)全员全程全方位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战略要求,这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工作需要,更是提升实践育人工作质量和实效的发展方向。“三全育人”,即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学术界普遍对三全育人的具体内涵保持一致观点,认为三者分别聚焦于人、时间和空间,强调人人都是育人主体,要在育人过程中保持持续性、阶段性和全面性,以此实现育人对象的全面发展[6]27-31。基于高校共青团和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视角,就是要在大思政格局下,创新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体系的工作理念和实践模式,实现实践育人体系全链条。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全员实践育人模式

1.学校必然是全员实践育人的中坚力量,这股力量不仅包括学校的专业教师,还包括有党政部门、服务岗位上的教职工等构成实践育人共同体,同心同向同行发力,通过不同的岗位职能发挥育人作用。2.以父母为中心的家庭是实现全员育人的必然环节,父母从孩子呱呱坠地之际就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深远影响,父母需要与学校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和在校综合表现,保持育人过程一致。3.社会主体也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产生重大影响,虽然身处校园象牙塔内,但社会上的网络讯息、行为表现等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同影响,需要与学校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传播正能量、树立好榜样。4.学生本人是决定实践育人实效的关键,只有学生思想认识与教育方向、目标达成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使实践育人达到更好预期效果。

(三)构建从新生教育到社会实践教育长效发展的全程实践育人模式

学生从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需要关注教育方式方法的衔接性,形成长时效、可持续、连贯性的育人全链条。在选择实践育人方式载体时,同样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学生所处不同阶段进行适当的选择。例如,在新生教育阶段,考虑到学生对于刚刚步入的大学生活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学校应该选择与学生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学发展文脉等历史,组织学生挖掘历史故事、选树时代典型,通过话剧、情景剧等艺术实践形式传承传扬校史文化,深化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在社会实践阶段,学校可以结合专业知识教育,系统推进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化建设,通过理论宣讲、支教服务、企业实习等活动促进实践主体的全面发展,从而逐渐形成价值塑造、知识构建到企业实践的全过程育人模式。

(四)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全方位实践育人模式

根据协同理论,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方式载体,全方位实现育人工作的协同联动,以此发挥实践育人工作的整体优势[7]86-88。1.学校应该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将实践育人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整体规划,具体细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育人环节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培养方式、组织实施、责任主体和目标要求等,打破以往多部门各自为战的局面,通过整体性的规划、统筹和推进,建立起多元联动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2.打破时间、空间、资源限制,加强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支撑,探索实施课程共建,将实践内容与课程作业、期末考核等环节相整合。在队伍建设、平台保障、设施设备、经费支持等方面完善现有社会实践基地和平台,结合校企联动探索建立实习计划、培训计划、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多种实践育人方式,推动形成多方面全方位的工作链条。

四、构建五大导向实践育人体系

结合新时代新特点,新青年展现出了多样化的成长需求,这对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体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学校共青团按照精准定位、精心设计、精细实施的要求,分层分类引导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思政引领”为主导的教育型实践、以专业知识为主导的课程化实践、以社会认知为主导的社会化实践、以创新创业为主导的项目化实践和以志愿服务为主导的服务型实践,使大学生能够在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中、在探索社会认知社会的实践锻炼中学有所成、行有所为,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落到实处。

(一)推动形成“思政引领”为主导的教育型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地处的广东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阵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有着中国近现代史的“活教材”、改革开放前沿的“活样板”、现代工业化的“大标本”和发展不平衡的“大写实”。学校充分利用这些独特优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设计“岭南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行动,通过《在这里感悟爱国》《在这里领悟创新》《在这里追求富强》《在这里勇于担当》读本,推动青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化思想认识。学校还充分用好全国各地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资源,组织“青马工程”学员重走长征路、重走改革开放奋进之路等,引导青年深入了解并传承好以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为代表的红色精神,走好新时代新青年的新长征路。

(二)推动形成以专业知识为主导的课程化实践

高校共青团承载着第二课堂设计开发与推动落实的重要使命。学校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配合开发思政课堂社会实践环节,梳理思政课堂教学试验点,为第一课堂提供丰富的实践环节选择。在设计、新闻传播、艺术、马克思主义等学院遴选若干门涉及思想政治及社会文化研究的课程,联合专业教师,围绕红色基因和百年办学文脉,生产了一系列思想文化和艺术实践产品,包括《红色甲工血色浪漫》《星星之火》等原创话剧,以及《真理的甘甜》《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西部放歌》《我宣誓》等“不忘初心、青春誓言”系列微视频,并以此类艺术实践活动和艺术鉴赏活动推动学校美育工作的开展。

(三)推动形成以社会认知为主导的社会化实践

经过多年积累发展,共青团在社会实践方面已经形成了暑期“三下乡”等深入人心的品牌实践活动。学校除了每年做好暑期“三下乡”、寒假社会实践等规定动作,还紧密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针对大学生现实诉求,深入开展“一带一路”调研、大学生寒暑假专题调研等活动,在现实比较中增进理性认同。学校积极组建学生团队深入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引导青年学生将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形成调研报告,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构建常态体系,推动项目运作,组建企业生产劳动实习和见习调研团队、组建扶贫济困调研团队等,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认准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信念和志向。

(四)推动形成以创新创业为主导的项目化实践

学校积极策划开展富有时代特色的社会实践精品项目,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国家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相结合、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引导青年学生在了解国情、感知社情、体察民情的过程中“受教育、增才干、做贡献”。学校发挥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品牌赛事作为培训项目,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内涵的挖掘和传导示范,切实发挥创新创业竞赛的育人作用。学校加强与校友企业、社会高新技术企业的联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科研实践平台和资源发挥常态化育人作用,着重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上下功夫,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学业学习和综合发展上创先争优。

(五)推动形成以志愿服务为主导的服务型实践

学校坚持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和大学生志愿西部服务计划等项目;积极组织博士研究生服务队、研究生支教调研团等,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城镇发展、农村建设、农民提升等提供理论支撑和技能培训。学校积极打造各类志愿服务品牌活动,深化实施关爱农民工子女、阳光助残等重点项目,连续32 年开展“清明义工”、连续11 年组织“春运志愿者”等公益志愿活动,充分发挥服务型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引领,厚植对党、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

结 语

实践育人是高校共青团聚焦思想政治教育主责主业和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作为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渠道和实现教育价值的必然途径,实践育人能够有效帮助受教育个体将思想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实现教育对象成长成才、完成社会化角色转换、最终达成教育根本目标的价值意蕴。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和五大导向实践育人体系,试图实现实践育人的精准定位、精心设计和精细实施,这有待在未来研究和实践中加以检验和细化。

猜你喜欢

共青团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