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艺术课堂美育与德育融合研究
——以“广告摄影”为例

2020-03-15陈茂流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艺术课程

陈茂流

(湖州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立德树人的深度诠释。这对理解和把握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和难点,积极寻求应对之策,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重大意义。在艺术教育中,美育、德育的传授需要同步进行,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型人才。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从国家的大政方针可以看出,教育需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单纯的显性教育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需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同步进行,相互支撑。显性教育是专业技能培养,隐性教育是从德育价值取向进行教育。这与我国自古以来育人的教学理念相符。正如韩愈所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兼具教导人生理想、价值、与人为善和社会使命感,体现素养育人。以往的教学在培养学生上只局限于知识结构、能力提升,没有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真正内涵,重美育轻德育现象普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3]而发展与否的重要指标是人才培养是否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学生对国情、党情、社情的理解和把握,离不开对大学生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思政引领下的艺术课堂素养建设

在以往的艺术专业授课中,“重美育,轻德育”现象较为突出,不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课堂融入思政概念是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拓宽思政教育渠道,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是“构建育人体系的全新思路”。艺术专业课程教学应充分发挥美育与德育的合力作用,构建艺术课堂思政体系,挖掘专业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作用和浸润作用,全方位地构建“艺术课堂大思政”新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艺术课堂与实践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新形式,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实践育人效果。

在高校学科门类中,艺术类课程相较其他课程,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功能上有其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艺术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别侧重于“美育”和“德育”两方面。前者为感性层面,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基石,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人的精神情感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艺术的滋养中获得人格及道德层面的升华;后者以理性层面提升人的良知,通过规范人的社会行为,促进人类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本质上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在激发学生认识、理解和创造美的同时,凭借艺术特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兼具培养和塑造学生正确的政治意识、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独特教化功能。

健全的教育不仅包括知识学习,还包括具有价值观意义的家国情怀教育。艺术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应在个体思想层面提炼和归纳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应以个体思政教育为抓手,以个性为中心,从艺术生眼中、心中理解的思政入手,围绕生活、学习、情感等具体事例,在实践中引导艺术生树立正确的思政理念[4]。构建“大思政”育人课程体系是当前艺术课堂改革的重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艺术实践已成为实践育人的“新时尚”。

三、艺术课堂中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创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为引导,是当前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本来应该回归的本质。在新形势下,高校艺术课堂教育应该尽快树立新的理念、新的体系,找准新的方向,做到学以致用,以思政理论武装自己,采用多元化、多方式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从技能型向综合型转变,以零距离的方式接轨社会,在技能具备的同时强化学习的最终目的,力求进行以思政为导向的新教学[5]。图1为课程思政下的艺术课堂创新探索。

(一)树立“理论专业知识+专业艺术素养+实践操作能力”新理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艺术课堂教育需要从国家价值观的基础上梳理出适合的教学理念。理论性专业知识是艺术专业素养形成的基础,培养正确的艺术理念需要相关的艺术理论知识支撑,如果对艺术理论与理念教育不够重视,培养的学生很可能成为程序化的、机械性的人。艺术课堂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独立自主人格与和谐社会道德责任感的艺术主体。在各种新文化出现的今天,一个合格的艺术人才要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分析整理能力,而这种能力要靠扎实丰富的理论储备为前提,如果离开专业理论和思想理论教育,只片面地追求技能的提高,则会给学生的人生发展带来隐患。当下社会发展变化极快,学生在大学中不可能学完日后需要的各种技能,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正确的发展方向是高校教育的目的,其中不断整合和提高知识结构最重要[6]。专业艺术素养对设计类学生来说,需要从技能、艺术修养、思想修养三个方面进行。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潜性的各种艺术修养和文明和谐的内在修养也至关重要,在创意设计中各种素养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创作中沟通与交流必不可少,提高个人的知识储备量,才能有和谐的处事能力,才能更好地走入艺术语境。教学中培养学生跨界学习的意识,可以完善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善于通过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传统文化,汲取设计营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的提高是一种软性技能,是一般操作类技能不可替代的,具有长期性和无痕性。

艺术课堂中的实践能力不仅取决于主观性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还受到客观性知识的约束和限制。实践是对专业知识的检验,也是创造财富的过程,在授课中需要让学生明白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创造物质价值具有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课程授课不应仅仅停留在为实践而实践的教学层面上,而应从思想理论和专业技能上加以强化,这样学生会提高得更快,学习目的性也会更强。因此,在“广告摄影”课程中的实践学习上,应结合课程性质,注重思政思维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安排上应以项目为依托,动态地选聘校外导师,以保证学生能够有具体的项目,并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深度参与,通过校外导师把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带入课堂,在提高校外导师指导频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与思政教育效果。在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中应该发挥校外导师在实践方面的优势,适当安排校外导师开展校内实践类专业课授课,以校外导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弥补纯理论教学的不足。图2为思政引领下的教育新理念。

(二)探索“技能+竞赛+项目”新方向

“广告摄影”课程作为平面设计专业的选修课,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实践技能、学科竞赛、实际项目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导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准则也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爱国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敬业教育使学生明白技能培养的前提需要有敬业、爱业为支撑,诚信教育可以使学生明白立身处世的道理,友善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去帮助别人。这些价值观、人生观的导入能进一步弥补学生思想信念的缺失。

技能的提高是“广告摄影”课程中重要的环节。在课程中解决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同时,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学生能用严谨敬业的态度来对待。古代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工匠对技艺的执着追求。《诗经·卫风·淇奥》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7]朱熹道:“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8]这些古人对实践教学所体现的专业精神符合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理念。精益求精的技术美学标准是创作者全程把控和追求品质的过程。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9]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对匠心观念的培养非常必要。匠心的核心内涵是继承、发展、创新,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要求。但这恰恰是目前艺术设计学生最为缺少的精神,学科竞赛注重作品原创性,诚信教育突出“知”与“行”的统一,受教育者不仅要把诚信教育内容与目标——“知”内化为“信”,更重要的是外显为具体的“行”[10]。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技能与美育的基础上,以诚信原则培养学生的原创性意识,并通过相关学科竞赛来检验技能,把思政意识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在思想层面上,要引导学生提炼与辨别所学知识,明确学习的目标,牢固树立诚信意识。竞赛活动往往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就需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现与人为善的友善情怀,在调研、创意、创作等方面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团队精神,以友善、和谐的整体意识观念去寻找最佳的合作及创作方法,增强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学习的意识,体现思政与专业的交叉和融合。

接轨实践项目,拓展艺术设计教学,使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模拟的课题中,还要让课堂教学更接地气,使学生的操作和思考更全面系统,并快速与市场融合。项目制教学机制的导入可以使封闭的教学转换为以实际项目为基础的参与式实践[11]。实际项目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创作流程和企业需求,也给学生一个发挥自我能力的平台,培养他们对实际问题的把控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项目制教学是师生共同开展创作的过程,在教学中能形成强大的精神合力,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提升艺术课堂的生命力,搭建起学校与社会互动的桥梁。通过项目的导入,学校可以快速地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学校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带来数据支撑;改变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教师接受一线企业的考验,从而转变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并从原来单一的课堂主宰者变成“教”与“学”者;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感受实际项目与虚拟项目的差异,为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图3为“技能、竞赛、项目”新方向。

(三)构建“网络赏析+创新拍摄+综合评价”新体系

以往的教学缺少思政思维导入,存在很多随意性;教师的赏析教学途径过于单一;实践拍摄缺乏拓展性思维;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流于形式,不够全面。而导入思政中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理念对“广告摄影”课程新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案例赏析是“广告摄影”课程获取最前沿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发挥网络优势,建立具有前沿性、代表性的优秀案例库公众号,以多看、多思、多做的方式对优秀作品进行解构,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习提供平台,促使学生在自我学习上得到有益补充,使学生更大范围地得到教学资源的共享。“广告摄影”作为平面设计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学习品鉴、分析优秀作品对学生的技能提高和专业发展意义非凡。但需要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的监管。互联网具有开放、自由等特点,面临的诱惑和困惑较多,对待网络舆情或社会热点要学会“以正视听”和“准确辨别”。教师在授课时要向学生强调在坚持守法的基础上,既要坚持传统内容也要结合现代形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好大学生教育与引导工作。互联网的到来改变了教育教学现状,为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案例,让教育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需要将互联网的使用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12]。

“广告摄影”的拍摄需要以开放、自由的思维为基础,以网络案例为借鉴,在品鉴和分析优秀作品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实践渠道的课题进行借鉴性地应用,在设计上要大力提倡自由创新与技能的融合[13]。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在树立开放自由的创新理念基础上,不违法抄袭作品,要根据时代和市场需要进行变化,围绕创意和城市发展,融合技能与科技,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广告摄影”课程建设中,评价体制的建立是为对学生有个全面客观的评价。因此教师要始终坚持公平、公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内的评价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并采用多渠道、多人制的方式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最终考核,打破以往只注重结果评价的模式。强调过程评价的重要性,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聘请专家、学者、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在课程推进环节进行指导和考察[14]。评价范围除注重视觉作品的创意、艺术表现外,还应注重考查学生平时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创作行为规范、作品实施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并实时评价学生在项目实施和学科竞赛中的讨论、答辩、调研、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构建“广告摄影”课程微信订阅号,进行课堂教学之外的数字化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评价的互动性、开放性和系统化、规范化、多元化、自动化,通过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最终构建公平、公正的评价新体系。图4为“网络赏析、创新拍摄、综合评价”新体系。

四、“广告摄影”课程建设路径

“广告摄影”课程建设以新理念、新方向、新体系的教学理念为核心,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美育和德育的同步提升,发挥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思政等综合素质的示范作用,在创新、体验、评价等方面结合思政思想指导,以艺术修养为基础,在实践上强化专业技能,在思政上体现德育情怀。“广告摄影”课程要围绕艺术性、商业性、美观性,将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的实际项目和学科竞赛融入课堂教学,以增补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教学思路[15]。具体措施见图5。

(一)课堂教学理论和概念的讲授

将“广告摄影”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其他设计类教材结合,挑选与“广告摄影”联系紧密的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前沿性和市场导向性的经典案例、优秀摄影作品等教材,通过原理讲授、案例讲解和作品鉴赏来分析规律,传授技法,加强专业知识和基础训练。课堂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性修养,是艺术设计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替代。只有了解过去才能创造未来,才能做到理念与创新并存,才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二)教师资源项目引入和学生参与项目过程

通过教师的资源,将一些社会项目导入课堂教学,训练学生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包括市场调研、具体设计、预算和审核、制作PPT,以及向甲方陈述、汇报、展示设计成果,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真实的项目过程中,让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的洽谈和制作,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从洽谈、创意、拍摄到后期合成的整个过程,增强学生对项目的理解。

(三)以团队方式分组实施

将班级分成若干团队,根据学生各自的优势,委以不同任务,结合调研结果确立方案,创制草图和样稿,明确方向。为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该课程,布置造型、版面设计等练习要围绕真实的项目进行,各小组在完成指定的任务后,要对各阶段进行点评、分析,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同类型案例分析

在各组的实施过程中,穿插经典案例分析,启发和鼓励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构思摄影创意;根据不同类型的摄影作品,从不同的创意角度、颜色搭配、视觉表达,以及整体版面的安排与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对比。只有深入地对成功的作品进行分析与点评,才能更好地掌握“广告摄影”中涉及的各种要素,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

(五)深入细化和分析市场

结合项目课题情况制作相关量表,总结和分析特点,计算成本和收效,进行产品拍摄定位,明确拍摄和制作的方向。通过调研分析目前市场的需求,了解和把握创意、表现方向,为有针对性地创作与表现提供依据。

(六)分组讨论,互相批评与建议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拍摄风格定位的分析与讨论。讨论要以调研为基础,定位要以分析为焦点,以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原则,对“美”“丑”“思路”“可行性”深入解析,从而启发学生在“市场和艺术为本”的命题中思考、接受主体的需求和创作主体的行为准则。

(七)构建网络平台,推动成果转化和平台资源开发

“广告摄影”微信订阅号、钉钉、各大网络教学平台等为资源共享、课程教授、成果评价、交流学习提供了网络交流平台,同时也为更好地宣传和展示作品,让更多的企事业了解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评价渠道。在实践环节引入项目制,不仅能与政府、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联系,而且能拓宽项目来源,提升项目等级,还能为课程作品直接转化为设计成果带来经济效益。搭建各种网络平台,及时更新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师生优秀作品和相关活动信息,并要求每届选课学生加入,也欢迎其他专业学生参与交流,以营造更浓厚的学习氛围。

(八)作品的汇报与课堂展示

每组的作品成果需制作精美的PPT,辅以作品小样进行陈述和总结,并回答教师、其他同学、摄影师和企业相关人员的提问。回答问题应作为重要的考核之一。

(九)客观评价作品

寻求多元化、多渠道的评价体系,借助各种平台资源和手段,对学生的最终作品进行综合、长效的评估。对完成后的作品进行教师、学生、小组之间的互评,有利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也有利于达到课堂交互效果,增强课堂的学习和研究气氛。

五、结 语

课程思政理念作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既是各专业课程所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每位高校教师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构建具有艺术课堂特点的协同、有效、有力的思政教育大格局。艺术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各艺术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相适应,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中深挖思政元素,充分提炼、梳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并加以具体落实和融合,充分发挥艺术理论教育的德育与美育功能,逐渐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和艺德育人的充分结合。目前的高校课程思政还在不断地探索中,很多思路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不断地查找问题,探寻原因,找寻规律,统一行动,逐步探索出适合艺术课堂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的新模式,这样才能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达到“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才能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艺术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纸的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