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教育教学体系重构的基点与策略

2020-03-14张奇志幸岱微尹缀缀

关键词:学习者人工智能技能

张奇志,幸岱微,尹缀缀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507)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席卷而来,人类既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冲击并不断地发生着改变。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就业,对其产生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重大。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研究人工智能对高职教育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笔者梳理了人工智能时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就业岗位的影响,总结了人工智能时代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特征,提出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重构方向与策略,以期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人工智能影响并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目的在于对个体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发展个体身心,促使个体社会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快速应用,教育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深刻影响并将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一)人工智能推动人类生产方式变革进而影响教育

人工智能时代,企业的生产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在产品研发方面,人工智能和3D 打印技术结合,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开发变成了可能,产品研发时间将会被大大缩短;在生产方面,工厂不再需要操作机器的工人,转而需要智能机器的管理者,他们需要安装、调试、保养、维修智能机器,他们需要对生产状况进行规划、决策、监督、评估;在售后服务方面,通过大数据平台可以精确掌握售后产品的物流情况,可以随时为用户提供产品各方面的技术信息、技术服务以解决用户的各种问题。人工智能时代,产业的边界很可能会被打破,人们的工作范围也将不断延伸和拓展,一个人很可能既是产品的设计者,也同时是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

未来,职业岗位极有可能只有两类,一类是程序性劳动,这种劳动对从业者的理论知识素养要求不高;另一类是创造性劳动,劳动者必须具备丰富和精深的专业知识、高超的人机协同技能才有可能较好地完成工作,且人的一生极有可能会主动或被动地在多个工作中切换。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人们受教育的时间和水平都有大幅的提高,这让劳动者从事脑力和技术付出为主的岗位变得更有可能,管理岗位、高端服务业及薪酬待遇更高的技术岗位更受劳动者的青睐,而农业、传统制造业岗位将被广大择业者所轻视。

上述的种种变革对个体的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教育特别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深刻影响,教育不得不为适应这种种变革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二)人工智能使泛在学习、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同的意识倾向。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为学习者提供最合适的教育,以帮助其充分、自由的生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明确指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在工业时代,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为满足大生产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巨大需求,人们不能不采取批量化、标准化的形式来开展教育。显然,这种教育形式是以牺牲学生个性、不区分学生特点为代价的,它明显偏离了教育根本的价值追求,一直饱受教育学家的批判。而个性化教育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促进个体生命充分而自由地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一直被教育界所推崇。但由于教学资源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这种教育一直无法很好地开展。

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带来了资源的多样化、数据的规模化和计算的智能化,积蓄了破解个性化学习难题的起步动能。[2]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可以把原本依附于个体的知识提取出来,集中存储、管理,网络平台集聚了海量的学习资源;通过高速的智能终端设备,学习者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需要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的支撑下,立体的、现实感极强的学习资源也让学习者更易理解并掌握抽象的科学技术知识;在危险性较强的工作领域,具有较强临场感和强交互性的学习环境被设计和开发出来;借助智能设备能够显著加速传统学习过程,或者能够直接替换部分学习环节;学习场景更加灵活,学习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极易实现。未来,学习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泛在学习成为常态,在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的支持下,个性化教育将因此而实现。

因技术技能习得的实践性和技术知识的默会性,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需要在真实的工作任务中长期训练才能更好地掌握技术技能,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泛在学习为这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因而,高职学校需要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人工智能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特征

在以人工智能和5G 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影响下,产业结构将发生快速变革,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为适应这种变革,笔者以为,技术技能人才不但应掌握高级技能,能够轻松完成其职业领域内从简单到复杂、从常规到非常规的所有任务;还应掌握较为宽厚的现代科技知识,能解决和胜任较为复杂的前沿性的技术实践难题,同时,他们还应具备以下三种能力:

(一)高超的人机协同能力

自人类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开始,人与物的协同就已产生。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与物(机器)协同去解决问题已经成为物质生产、科学研究乃至日常生活的新常态。人工智能时代,需要解决的问题将更加复杂,需要将人的智能(创造性)加上机器的智能(计算、推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因而,理解机器的学习原理和规则,掌握人机交互的方式,能够熟练运用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思维和技术去解决问题是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技艺超群”的人机协同能力应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标配”。

(二)突出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的能力。[3]它对人类发展进步所起的作用不用赘述。人工智能时代,创造能力对人类来讲更加重要。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先生在香港大学第199 届学位颁授典礼上有这样一段演讲:“未来三十年世界会发生巨变......未来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竞争,是学习的竞争,是独立思考的竞争......未来已来,我们即将迎来人工智能时代,唯一不会被机器取代的只有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人工智能时代将是有创造能力的人的时代。同时我们对创造能力也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它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人人皆有,一个中等程度的人就具有能够胜任某一领域创造性工作的能力。技术技能人才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突出的创造能力是技术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三)超强的学习能力

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ler)曾经说过:“21 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不会阅读或写作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学过就忘和重复学习的人”[4];《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也曾说:“今天的孩子在中学或者大学学到的大多数东西,等到四五十岁的时候可能会变得无足轻重,如果还想继续保住工作,就得不断改造自己,而且频率越来越快才行”。可以说,未来世界唯一的确定性就是“不断变化”。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变化速度、社会的发展速度将会超过大多数人的适应速度,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将层出不穷,仅凭在学校阶段学到的知识、技术很难持续满足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工作需要;人工智能与产业结合将创造出更多的新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对从业者的技术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掌握新的技能将更加有利于就业。如何在持续变化的世界里找到求生空间,不断适应外部环境,需要人们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

三、重构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策略

历史地看,人工智能技术已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其最终影响还难以预知。技术技能人才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工作,他们不得不面对并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快速变革,这迫切需要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笔者以为,要适应这场变革,高职教育应对其教学体系进行重构。

(一)以培养学生“人工智能时代技能”为目标重构学生能力框架

人工智能对产业形态的重构和对就业市场的重塑,迫使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不得不重新审视学生的培养目标、重新界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早在上个世纪90 年代,人们就开始关注21 世纪人们应该具备怎样的技能。2002 年,美国成立了“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以强化“21 世纪技能”研究。2007 年,该组织发布了《21 世纪技能框架》(更新版本)。该框架提出21 世纪人们必须具备三大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与科技素养);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性、主动性与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的能力以及领导力和责任能力)。2016 年,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组成的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认为中国学生应该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核心素养。2018 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认为包括计算机素养、信息通信技术素养、信息和媒体素养在内的数字化素养是未来人类必备的基本素养,并构建数字化能力国际框架。此数字化能力框架包括硬件与软件基础、信息与数据、沟通与协作、创建数字化内容、安全、问题解决、相关的职业技能等7个能力领域。

综上,批判性思维、数字化素养、责任担当和人机协同能力、创造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将是人工智能时代人们不可或缺的素质和能力,因而,高职学校在高度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须将以上的素质和能力纳入到学生能力结构之中,并尽快完善对应的教学内容,以期学生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

(二)以满足泛在学习的需要重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要素。未来学校间的竞争将是优质学习资源的竞争,谁能为学习者提供优质学习资源,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人工智能时代,由于泛在学习成为可能,学习者将不会再有(也没有必要)较长时间集中到某个学校的教室里集中听教师讲课,而是在智能终端点击网络上的学习资源。此种背景下,谁提供的学习资源更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如,把复杂的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加工得更加浅显易懂、更加图文并茂、更加风趣幽默,学习者就将会更多地使用他的学习资源,那这个“学校”(在没有确定新名字前姑且还称呼它为学校)才有可能更好地得以生存。因而,当前高职学校最紧迫的任务是做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战略规划,认真分析学校的发展机遇、竞争者的优劣势,以确定自己需要进入的专业领域。在定好的专业领域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与行业企业沟通协作(没有企业的参与,其构建的学习资源将很难满足一线的需要),校企共同构建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它既是当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基础,也是适应未来教育形态变革的必要之举。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建设智慧校园和数字化学习中心,为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能被广大学习者使用奠定基础。

(三)以适应碎片化学习需要重构教学评价与管理体制

教育学家早已深刻认识到学习者才是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对学习结果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学习者需要及时有效地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认知程度,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当前教育的现状是,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回答提问和完成课业(含考试、实操)的情况来判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显然,这种评价方式次数少频率低(高职学校里18 学时仅有1 次课业、1 个学期1 次考试的情况不在少数),教师和学生都无法及时有效地掌握学习情况,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人工智能时代,泛在学习使得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时间、次数都将大大减少,个性化学习将使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判定难度大大增加,碎片化学习的学习成果如何认定都是摆在教育机构面前的难题。笔者以为,为适应即将到来的泛在的、个性化的、碎片化的学习方式,高职学校应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思想,以及时向学习者反馈学习成果为目标,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智慧化的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学习资源推送智能化、学生学习成果测量自动化,并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习成果认定机制,以适应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的需要。

(四)以“学习资源生产者”的身份重构教师能力素养

传统观点认为,学生的知识源之于教师。教师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来培养和塑造学生,教师展现给我们的印象是:黑夜里秉烛伏案撰写教案,白天课堂滔滔不绝传经送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着绝对主导的地位,教师是知识的讲解者(学生只能听,极少时间可以问)、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者。事实上教育学家早已证明学生的知识系统、能力结构都是自己主动建构的,而不是教师传授的,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得不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来批量化培养学生。前已述及,人工智能已为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不久的未来,学校形态的教育将极有可能被打破,学校只是一个提供学习资源的机构,教师则是这个机构中学习资源的生产者。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与产业将深度融合,产业的边界将被打破,人们的工作范围也将不断延伸和拓展,一个人很可能既是产品的设计者,也同时是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这对学习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习资源的生产者,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富专业的理论知识、科学技术,还应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例如具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能力,还应知晓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及前景。因而,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素养是高职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结语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教育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并不得不去适应这种变革,教育特别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尽快做出反应。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将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笔者虽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教育教学体系重构的方向和策略,但还很不全面,例如,学校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去优化数字化的教育资源、如何建立起智能教学系统、学校组织架构是否需要调整如何调整等等问题都亟待研究,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去做深入研究和阐述,以引导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要。

猜你喜欢

学习者人工智能技能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