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与RDA中“多部分资源”相关内容的比较研究*
2020-03-14马兰
马 兰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1](下文简称《规则》)出版于2005年,其遵循ISBD,亦参照AACR2的做法,具有中国文献编目特色,为我国图书馆文献编目工作的重要参考工具。《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DescriptionandAccess,RDA)[2]作为AACR2的升级版于2005年被提出,2010年6月正式出版,2014年RDA中译本出版发行,这十年间其以工具套件(RDA Toolkit)的形式不断修订更新。2017年国际图联(IFLA)发布图书馆参考模型(LRM),将FR家族的三个概念模型(FRBR、FRAD、FRSAD)进行统一。为贯彻LRM的新理念,RDA以FR家族的概念模型为基础,由RDA指导委员会(RDA Steering Committee,RSC)发起3R(RDA Toolkit Restructure and Redesign)项目对RDA展开基于LRM的修订,2019年10月RDA工具套件(RDA Toolkit)网站发布“3R项目完成声明”[3],测试版RDA(Beta RDA Toolkit)预计于2020年底正式上线。
相较原RDA(RDA Toolkit),3R项目使得新RDA(Beta RDA Toolkit)在结构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多改变:引入LRM中的“实体”概念,以12个实体(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单件、行为者、个人、集体行为者、团体、家族、名称、地点、时间跨度)[4]为基础建立结构框架,以实体(Entity,类)的相应元素(Element,属性)表达各种信息;每个实体具有相同的组块结构,并采用结构化描述、非结构化描述、标识符、国际资源标识(IRI) “四重路径”对实体进行记录;取消了附录,其相关内容大部分被重新组织[5]。不断完善中的RDA正在对世界各国的编目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在融合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表达方式并以纸本、数字新兴媒体、网络等多种载体为依托的“多部分资源”日益普遍的情况下,本文拟从“多部分资源”的视角,对《规则》与RDA中译本及其测试版工具套件(Beta RDA Toolkit)的“多部分资源”相关内容展开概念和规则的比较,以期为我国的中文编目工作和《规则》修订提供参考。
1 概念辨析
根据出版资源的类型划分,《规则》提供了普通图书、连续性资源、电子资源等13种文献的著录规则,其关于多载体多部分的定义主要集中在第一章“总则”和附录5“主要名词术语”中,如多载体[1](423)、多载体配套文献[1](25)、附件[1](424)、多部分资源[1](423)、多部分组成文献[1](26)、普通图书[1](427)等。《规则》中有关多载体多部分的定义存在以下问题:(1)《规则》中“多载体”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载体组成,各种载体之间不分主次的文献,而《规则》1.10部分提出多载体配套文献的著录应分为各种载体有主次和无主次两种情况,与“多载体”定义不一致;(2)《规则》定义“多部分资源”为物理上各自独立,不记录在同一载体上,并已知其构思或作为一种实体已出版的专题电子资源,ISBD[6](265)认为“多部分资源”是由作为一个单位构想、创造、实现或编排的一些独立部分组成的资源,《规则》的“专题电子资源”缩小了ISBD“多部分资源”定义的范围;(3)《规则》定义“多部分组成文献”为一种在物理形态上分为几个部分的文献,强调“同质”化物理载体,“多部分资源”强调各部分的“独立性”,二者定义存在交叉;(4)《规则》中“普通图书”的“专著本”指单本著作,RDA中译本“多部分专著”中的“专著”泛指“有限发行的资源”,前者“专著”定义范围过窄,后者“专著”的翻译也需探讨,应避免歧义。
RDA中译本[2](17)按资源发行方式,将资源划分为独立发行资源、多部分专著、连续出版物和集成性资源。其中,“多部分专著”是指以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同时或陆续)发行、已经出齐或计划以有限的部分出齐的资源,其“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对应“独立发行资源”的“单部分”,其“有限”相对于连续出版物和集成性资源的“非有限”出版。此定义从出版频次(单次和多次,有限和非有限)和出版单元(单载体和多载体)两方面对资源进行分类。
新RDA有关“多部分资源”的定义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从发行单元数量的角度定义了两种发行方式[7]:多单元(Multipart Monograph,多部分物理单元或多部分无形逻辑单元),如多部分专著;单单元(Single Unit,单个物理单元或单个无形逻辑单元),如单卷书、在线文件等。(2)新增“历时作品”[8]概念,按照“资源内容是否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5]将资源类型划分为“静态作品”(Static Works)和“历时作品”(Diachronic Works)两大类。静态作品一次出齐,资源内容稳定,是历时作品的一种特殊形式;历时作品非一次性出版,通过累积(连续作品)或替代(集成作品)的方式不断变化资源内容。历时作品的分类仅以出版频次来划分,没有规定发行的载体数量。新RDA的“扩展计划”元素[9]对历时作品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集成确定计划(会议网站)、集成不确定计划(维基)、静态计划、连续确定计划(小说、词典、参考书等的系列化版本)、连续不确定计划(期刊、报纸、年度报告、网页存档)。多部分专著按扩展计划元素可分为两种,如一次性出版,即为静态计划;如确定连续出版,即为连续确定计划。(3)新RDA还从载体表现(Manifestation)角度给出了“合集”[10]的概念,其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出版单元,也可以是代表一个或多个作品的多个内容表达,包括汇编合集、扩充合集、平行合集三种类型。汇编合集(Collection Aggregate)体现的是两个或多个独立作品的内容表达,如单个作者的短篇小说汇编、不同表演者演唱的民歌专辑、特定时期或地域的诗歌选集、多期期刊和一期期刊的多篇文章等。扩充合集(Augmentation Aggregate)体现的是两个或多个作品的两个或多个内容表达,其中一个作品由一个或多个其他作品补充,包括导言、前言、索引、附有使用说明的小册子、赠品CD等。平行合集(Parallel Aggregate)体现的是单个作品的两个或多个内容表达,通常使用不同的语言或文字,如双语版的政府文件、多语种产品手册、多语种网站等。从定义上来看,“多部分专著”从属于“合集”。合集揭示了单个或多个载体表现所包含的多个内容表达,改变了物理载体和出版形式的简单划分。我们熟悉的绘本、词曲创作者不同的音乐作品/作品集,都可以以合集的方式加以记录。
由以上分析可知,《规则》对多载体、多载体配套文献、附件、多部分资源、多部分组成文献、专著等的定义存在与其他著录规则相矛盾、定义范围过窄、相关定义划分范围存在交叉等问题。新RDA从发行的角度保留了RDA中译本“多部分专著”的分类,新增“历时作品”和“合集”概念对其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和更明晰的释义,并且RDA中译本和新RDA对“多部分专著”各部分的载体(媒介)类型是否“同质化”和各部分之间是否存在主次关系都无限制,涵盖了《规则》的多载体配套文献、附件和多部分组成文献等多种类型,具有更好的包容性,可供《规则》修订工作加以借鉴。
2 关系描述
《规则》未对关系予以特别说明,但其编目实践中却揭示了多种关系,如资源与一个或多个责任者之间的责任关系、丛编项体现的整体/部分关系、载体形态项的附件体现的附属关系等。编目数据通过题名(丛编题名、统一题名等)、责任说明、出版发行项、附注项、连接字段等对各种关系予以记录,并通过名称标目、题名标目的规范形式,实现相关资源的汇聚。
RDA中译本共十个部分,第五部分到第十部分均用来阐述各类关系,可见其对“关系”的重视。其解析了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单件之间的关系,资源与相关个人、家族和团体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家族和团体间的关系,并在附录部分给出了关于三大类关系的说明语。对“多部分资源”来说,其多个相关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单件之间存在衍生、描述、整体/部分、伴随、等同等多种关系。“多部分资源”中还存在一个或多个与作品相关的创造者、与内容相关的贡献者、与载体表现相关的生产出版发行者、与单件有关的拥有者等。
2018年RSC年会[11]确定新RDA将用“关系元素”代替RDA的关系说明语,附录I(关系说明语:资源与资源相关的个人、家庭和团体之间的关系)、附录J(关系说明语:作者、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和单件之间的关系)、附录K(关系说明语:个人、家庭和团体之间的关系)、附录L(关系说明语:概念、物体、事件和地点之间的关系)不再单独列出。2019年2月新RDA更新文件[12]对行为者(Agent)关系元素本身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拆分。目前,新RDA的“关系矩阵”[13](Relationship Matrix)设置在主页面Resources的下拉菜单中,大致展示了12个实体两两之间存在的多种关系。另外,新RDA每个实体的“元素”(Elements)都包括“属性”和“关系”两个下拉菜单,在“关系”下拉菜单同样显示了实体与相关实体之间的多种关系。每一个关系元素关联两个RDA实体,关系元素互逆,如container of (work)和contained in(work)。“关系矩阵”的元素列表还不够完善,RSC的2020—2022行动计划[14]显示要在2020年重点建设关系矩阵和可视化浏览器(Visual Browser),以实现RDA实体和元素关系层次结构的图形界面显示。
从新RDA的一些变化可见,描述“多部分资源”时应记录两个或多个物理或逻辑单元所包含的多个实体,并通过“关系元素”描述和揭示不同实体间的关系。《规则》则缺乏对“多部分资源”间关系的系统性描述和揭示,未来修订中应强化关系意识,借鉴新RDA对关系元素的表述,并注重对实体间存在的多层次多种类的关系进行揭示,为书目数据的开放关联奠定坚实的基础。
3 著录方式的选择
《规则》中的1.10、1.11和第15章,针对多载体配套文献、多部分组成文献、丛编与多卷书、无总题名文献、汇编文献提供了综合著录和分析著录两种著录方法。
RDA中译本1.5部分指出“多部分专著”可将资源按整体和部分作为描述对象,分别采取综合、分析、分级三种著录方式,并对“多部分资源”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与各部分相关的细节的著录做了详细规定。
Description在早期被译为“著录”,RDA则将其译为“描述”。新RDA认为[15],资源描述(Resource Description)是信息资源通过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单件四个资源实体表达出来,对信息资源的最好描述是对这四个实体的创建和对其关系的揭示。新RDA设计了三种描述:描述资源整体的连贯描述(Coherent Description),描述资源某一方面的低限度描述(Minimal Description),满足编目机构或本地应用的有效描述(Effective Description)。从其表述来看,连贯描述大致对应综合著录(Comprehensive Cescription),低限度描述对应分析著录(Analytical Description)。在三类描述中,新RDA都规定了四个实体的四重路径记录法,并设置了称谓元素和关系元素的最低和最高数量[16]。
“多部分资源”著录方式的选择受资源出版、采购、馆藏规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无论采用何种著录方式,实体的创建和关系的揭示都是资源描述(著录)的根本。
4 信息源的选取
《规则》认为著录信息源[1](6)就是文献本身,信息不足时可参考其他信息源。并定义了两种常用信息源:主要信息源[1](433)和规定信息源[1](424)。主要信息源通常为题名页或文献中相当于题名页的部分,规定信息源对各个特定类型文献的每一著录项目都规定了一个或多个信息来源。除此之外,《规则》没有对“多部分资源”的信息源选取原则予以特别说明。
RDA中译本放弃了主要信息源和规定信息源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首选信息源(Preferred Source)[2](33)和其他信息源[2](36)。首选信息源来自于资源本身的一部分[2](33),附件、不作为资源的一部分而发行的容器(如拥有者制作的盒子)、出版的其他资源描述资料等为其他信息源[2](36)。RDA中译本2.1和2.2部分对多部分资源的信息源选取原则和选取顺序做出了规定。
新RDA的“信息源”包含在Guidance(指引)菜单下的“数据来源”[17](Data Provenance)中,“数据来源”用来揭示元数据的附注(Note)、发布和记录元数据的行为人(Agent)、元数据的内容标准和转录标准、元数据的来源、元数据的有效范围、元数据的发布时段和有效时段、描述用语言和文字等信息。其中,“元数据的来源”即是原RDA(RDA Toolkit)的信息源,包括来自资源本身载体表现的信息源(类似原RDA的首选信息源)和来自非资源本身载体表现的信息源(类似原RDA的其他信息源)两类。新RDA(Beta RDA Toolkit)中不再有“首选信息源”和“其他信息源”的说法,但按信息源来自资源本身载体表现和信息源来自非资源本身载体表现两种情况,对12种“条件”(Condition)资源(如静态资源、动态图像资源、早期印刷资源等类型资源,多语种、多日期等存在多个信息源的资源,信息源取自非资源本身载体表现的资源等)规定了不同的信息源选取原则和选取顺序,与RDA中译本2.2部分基本一致。
《规则》中主要信息源和规定信息源的选取针对多种文献类型和著录项目有严格的规定,其信息源限定范围较窄,在规定范围之外的一些有效信息只能作为附注被记录。RDA中译本和新RDA(Beta RDA Toolkit)的信息源均来自载体表现层,包括资源本身的信息源和来自资源以外的信息源,涵盖了几乎所有可能的信息源,选择范围明显比《规则》大。
5 一般文献类型标识(GMD)到内容类型和媒介类型
《规则》中的“一般文献类型标识”来源于ISBD的“一般资料标识”,是概括表示文献所属类型的术语。《规则》确定了普通图书、古籍、电子资源等13种不同的文献类型,并规定在编制包括多种类型或多种载体文献的目录时,应依据GB 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将一般文献类型标识出来[1](9)。
文献内容和载体的多样化呈现及文献类型标识的线性分割已不足以准确描述多样化的文献类型,RDA使用资源内容和媒介类型来取代一般文献类型标识,还将媒介类型进一步细化,并定义了一种用于描述载体表现的核心元素即载体类型。载体类型是媒介类型的细化,二者具有一致性[18]。内容类型属于RDA第2部分“作品和内容表达”的属性范围,媒介类型和载体类型同属RDA第1部分“载体表现和单件”的属性范围。
新RDA对媒介类型的规定没有变化,但对载体类型和内容类型进行了扩充和细化,按存储媒介格式、安置方式、中介工具细分出56种载体类型选项[19],按内容特征、感受模式、图像维度、图像是否动态、是否交互等细分出23种内容类型选项[20]。同时,提供了更多的文字说明,还允许使用不限于内容类型、媒介类型、载体类型三种类型取值的自定义类型[21]。
RDA中资源的内容类型、媒介类型和载体类型可重复记录,比《规则》的揭示更加立体全面;“多部分资源”可记录各个部分的内容/媒介/载体类型,也可著录主要部分的内容/媒介/载体类型,这比《规则》的规定更宽松。另外,GB/T 3469-2013《信息资源的内容形式和媒体类型标识》已替代GB 3469-83对资源的内容形式和媒体类型进行了标识,未来《规则》应依据GB/T 3469-2013增加对“多部分资源”内容和媒介类型的揭示,并根据中文资源的揭示对术语进行一定的扩充。
6 载体形态描述
《规则》1.10.1按“有一种载体是主要的”和“各种载体无主次之分”两种情况,制定了多载体文献的载体形态(包括数量、载体类型、尺寸、容器、载体形态附注等)的著录细则。
RDA中译本3.1.4部分明确了有多种载体类型的资源的载体类型、数量和其他特征的描述方法,将基于资源本身的呈现或其任何附件和容器作为载体描述的记录依据。RDA的多载体描述可记录全部载体形态,也可记录主要载体形态,常与附注配合使用。
新RDA[22]给出了多个物理或逻辑表现资源的载体表现描述办法,对数量、尺寸、颜色、生产方式(Production Method)等形态特征,插图、颜色、声音等内容特征,采取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描述加以记录。
《规则》对多载体文献分主次进行载体形态记录,而RDA既可全部记录也可仅记录主要载体类型,由此可见RDA的规则更加宽松。新RDA给出了更多的载体形态细节选项,有利于“多部分资源”的全面描述。
7 作品检索点
《规则》采用题名标目和名称标目(包括个人/团体/会议名称)的规范形式,将载体表现题名(题名和/或统一题名)作为基本款目,个人和团体名称都作为基本款目的附加检索点,实现书目的检索和汇集功能。
RDA采用作品规范检索点[2](247),其结构形式为“创作者规范检索点+作品首选题名”或“仅首选题名”两种。“作品首选题名”是被选作作品规范检索点的题名或题名形式。当作品有多个创作者时,可采用“主要创作者(或首位创作者)”作为著者首选检索点。RDA的6.27.2部分给出了代表作品多个组成部分的一个或多个作品规范检索点的构建规则。
新RDA认为,作品规范检索点需采用结构化描述,将“作品首选题名”作为基本的作品规范检索点,将与作品相关的分类、日期、地点、行为人的规范检索点作为附加检索点[23]。作品规范检索点的附加元素包括:与作品创作者相关的附加元素(单一作品、合集作品,多重身份创作者的作品,作者来源不确定或未知的作品),与作品的一部分或多部分相关的附加元素,附加元素可选择使用。在最新的JSC-RDA映射MARC21范例中[24],作品检索点依旧是“创作者+首选题名”的形式。
从题名标目和名称标目到作品规范检索点的变化是对主要款目的一种扬弃[25],“创作者/首选题名”具有更好的汇集和识别作品的功能,也是对作品和创作者关系的一种表达。新RDA为编目人员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作品规范检索点描述选择,对“多部分资源”中可能存在的多个作者/多个作品给出了更为全面有效的揭示[26],可供《规则》修订工作借鉴。
8 小结与展望
3R项目为不断生长的RDA带来了新的活力,在西文编目工作广泛接纳和采用RDA规则的情况下,中文编目规则的下一轮修订也会以RDA为参考,对两种规则予以对比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通过上文有关“多部分资源”七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RDA的描述规则能更好地揭示“多部分资源”,更有利于数据关联的实现,值得中文编目工作借鉴。预计2020年底,Beta RDA Toolkit将替换现有的Access RDA Tookit,我们将会持续关注正式版RDA有关“多部分资源”的描述规则。不同平台的书目数据通过新编目规则的细致描述和有效关联,将会为读者提供基于作品、内容、载体、单件多个层面的知识地图,进而更好地满足用户发现、识别、选择、获取、探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