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2020-03-14杨海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3期
关键词:川崎计数黏膜

杨海娟

川崎病是全身性血管炎的一种疾病,其可累及心血管系统,甚至引起心血管严重病变和死亡。川崎病多发生在5 岁内患儿,多伴有高热、眼结膜充血等症状,不及时治疗还可导致冠状动脉损伤,引起心血管病变甚至猝死。目前川崎病治疗中,静脉免疫球蛋白被广泛应用,但静脉免疫球蛋白不同剂量可影响治疗的效果[1,2]。本研究选取本院2018 年4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100 例川崎病患者,分析了不同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4 月~2019 年5 月100 例川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单次大剂量组,每组50 例。其中,对照组男31 例,女19 例;年龄1~5 岁,平均年龄(3.25±1.21)岁;病程2~7 d,平均病程(4.68±0.90)d。单次大剂量组男32 例,女18 例;年龄1~5 岁,平均年龄(3.35±1.62)岁;病程2~7 d,平均病程(4.62±0.88)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多次低剂量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华兰生物工程重庆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74002)治疗,每次给予0.4 g/(kg·d),连续治疗5 d。单次大剂量组采取单次大剂量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治疗,给予1 g/(kg·d)单次静脉滴注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沉、白细胞计数、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退热时间、淋巴肿大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失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手足肿胀、淋巴结肿大以及发热等症状体征消失。有效:手足肿胀、淋巴结肿大以及发热等症状体征改善>50%。无效:不满足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次大剂量组显效38 例,有效12 例,无效0 例;对照组显效20 例,有效19 例,无效11 例。单次大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100.0%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沉、白细胞计数、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沉、白细胞计数、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单次大剂量组血沉(55.56±3.21)mm/h、白细胞计数(8.19±1.50)×109/L、C 反应蛋白(18.56±1.21)mg/L、纤维蛋白原(3.19±0.21)g/L 均低于对照组的(58.46±8.55)mm/h、(13.19±1.66)×109/L、(28.78±1.66)mg/L、(4.45±0.25)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退热、淋巴肿大消退、手足肿胀消失、黏膜充血消退时间比较 单次大剂量组退热、淋巴肿大消退、手足肿胀消失、黏膜充血消退时间分别为(2.12±1.41)、(2.12±0.23)、(3.12±1.41)、(3.12±0.21)d,均短于对照组的(3.21±1.21)、(3.52±0.24)、(5.12±1.21)、(6.14±0.25)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沉、白细胞计数、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沉、白细胞计数、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表3 两组退热、淋巴肿大消退、手足肿胀消失、黏膜充血消退时间比较(,d)

表3 两组退热、淋巴肿大消退、手足肿胀消失、黏膜充血消退时间比较(,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1 例(2.0%),单次大剂量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1 例(2.0%)。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川崎病于1967 年在日本由川崎扶助首次报道,其过去被称为皮肤和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这是一种自限性的急性发烧和皮疹疾病。发病的主要年龄为5 岁以内。部分未治疗儿童会发展为冠状动脉病变,主要是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最终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冠状动脉CT 冠脉成像(CTA)可以在早期检测出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疾病。对于急性川崎病患儿,其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该疾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冠状动脉瘤患儿应每间隔6~12 个月密切随访。川崎病是一种免疫系统过度激活的疾病,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如今,川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但由于该病在疾病的早期缺乏特异性,因此发病后7 d 通常漏诊率和误诊率较高。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血管炎综合征,严重损害冠状动脉并严重威胁儿童的安全。研究表明,其与血栓形成和高凝性密切相关。发作后,患者具有细胞介导的炎症免疫反应,导致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内皮损伤,免疫功能降低以及需要改善血液动力学和免疫学药物。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退热、消炎和血小板凝集作用,并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作用。γ 球蛋白主要由免疫球蛋白分子组成,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抗体。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以增加体内各种抗体的含量,改善免疫功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并减少血管损伤。大剂量短期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患儿可以耐受[4]。目前,静脉免疫球蛋白在川崎病治疗中被广泛应用,静脉免疫球蛋白是免疫活性分子的一类,其具有抗体活性,可激活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减轻血管内皮损伤,促使免疫损伤程度降低,且可中和毒素和细菌。大剂量单次静脉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可减轻患儿痛苦,且一次冲击治疗可更好改善患者病情[5-7]。

本研究结果显示,单次大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单次大剂量组血沉、白细胞计数、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大剂量组退热、淋巴肿大消退、手足肿胀消失、黏膜充血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可见,单次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可更好控制机体炎症,促进患者血液学指标的改善,这是因为冲击剂量的应用下,可快速达到改善患者病情的作用,且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因用药时间短,患者的耐受性良好。研究显示,免疫球蛋白对于川崎病的治疗作用主要取决于其剂量,在单次大剂量使用的情况下,可更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而多次使用的情况下更容易导致血小板聚集和增加血液的粘度,增加血栓的风险。单次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相对于多次低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而言,在起效方面更快,这主要是因为单次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可一次达到靶剂量从而更好对临床症状进行控制,缩短了治疗的时间,且均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风险。其中,川崎病多见于婴幼儿,多数情况下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而丙种球蛋白静注可降低冠脉损害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目前临床上使用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获得了肯定的疗效,证实了其对于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控制作用[8-10]。

综上所述,单次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效果良好,可缩短疗程和改善实验室指标。

猜你喜欢

川崎计数黏膜
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疗效观察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古人计数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在识别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古代的计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