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治疗效果

2020-03-14曹佳悦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3期
关键词:萎缩性螺杆菌幽门

曹佳悦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比较严重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导致患者发病的原因也比较错综复杂。临床研究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种病症与患者的饮食习惯等存在着较大的联系性,除此以外,这种病症的发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自身体质不佳和免疫因素较差等因素也存在关联。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存在上腹隐痛和腹胀,同时合并严重的食欲不振,所以在临床上表现十分不佳,总体上对生活质量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提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视,所以本文也分析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出现的危险因素,分析一下治疗的情况,现将主要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2 月~2019 年7 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50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观察组)和50 例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的男女比为27∶23,年龄48~88 岁,平均年龄(63.45±8.20)岁。对照组的男女比为26∶24,年龄44~90 岁,平均年龄(63.56±10.2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所有患者根据2006 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所制定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的相关标准进行确诊[3];②慢性萎缩性胃炎内径检验可看到存在有黏膜白向为主的表现,患者的胃皱襞变平甚至存在消失,患者存在部分黏膜血管显漏,而且可存在黏膜结节状的颗粒样相关表现;③对萎缩性胃炎进行诊断,通过病理活检能够发现固有腺体存在萎缩[4];④所有患者临床均存在有上腹饱胀感、泛酸、嗳气、胃脘痛、食欲减退等相关表现,个别患者无特殊症状。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本文患者均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同时经过胃镜和相关病理学组织检验得到确诊;②本文所有调查对象年龄均满18 周岁;③所有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排除标准 ①存在心血管病症和精神类病症患者;②消化道严重溃疡和确诊为胃癌的患者;③存在药物过敏史的患者;④对本文所使用药物过敏或者不耐受的患者[3];⑤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⑥既往存在消化道手术的患者;⑦存在有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其他病症合并症患者[4];⑧因各种因素无法完成治疗而中途退出研究组的患者。

1.4 方法

1.4.1 研究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调查患者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胆汁倒流、胃癌家族遗传史、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不良(主要包括患者的饮食口味、饮食性质、饮食偏好等)等。

1.4.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三联疗法(艾索美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叶酸+替普瑞酮进行治疗。三联疗法:艾索美拉唑0.02 g/次,口服,2 次/d;克拉霉素0.5 g/次,口服,2 次/d;阿莫西林0.1 g/次,口服,2 次/d。替普瑞酮150 mg/d给药,分3 次给药,50 mg/次。叶酸10 mg/次,3 次/d。患者均进行为期3 个月的持续治疗。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胆汁倒流、胃癌家族遗传史、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不良[5]。对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痊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显示患者胃黏膜和正常的胃黏膜相比没有差异;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患者经过胃镜检查,胃黏膜显示表现为红色,而且固有腺体萎缩状况消除;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经过胃镜检查显示消除血管纹萎缩情况,并且完全消除腺体萎缩;无效:患者治疗后没有达到上述标准,甚至患者病情存在有加重的情况[6]。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观察组的男女比为27∶23,对照组的男女比为26∶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在吸烟史患者28 例,对照组中存在吸烟史患者27 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在饮酒史患者36 例,对照组存在饮酒史患者38 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胆汁倒流、胃癌家族遗传史、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不良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n,n(%)]

2.2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痊愈32 例,显效10 例,有效7 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为98.00%。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病症,病症多发生在亚洲等相关的地区,这种病症的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为中国和日本[7]。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症会随病情进展而导致患者病症发展,最终导致病情演变成为胃癌,这种病症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患者的身体不健康,并使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4]。临床在干预过程中需强化对这种病症的预防工作,避免慢性萎缩性胃炎演变成为胃癌,预防工作的关键是对患者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掌握[8]。

本文主要调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从4 个角度进行综合性的分析。①患者的年龄,当患者年龄增大就容易导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病变,使得患者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增加了各种病症恶化的几率,使得很多患者病症容易进一步的发展。再加上很多患者病程相对较长,对于慢性病症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所以患者容易出现恶变的可能性。②胆汁倒流[9]。如果患者的幽门括约肌存在放松,那么胃内存在的胃溶液就会出现倒流,倒流的溶液主要来自于十二指肠或者肝胆内,这些溶液就会涌入到胃内对患者的胃黏膜等产生刺激,造成患者出现一定的损伤表现,这种情况也是使患者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种状况。③胃癌家族史,这是较为严重的一个影响因素,临床上大部分胃病患者与家族存在胃癌遗传史具有密切的直接性关联或间接性关联。临床有研究认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群体中,具有胃癌家族病史患者的发病几率明显高于无胃癌家族病史的患者。④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严重的致病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会使得患者胃内的防御因子与攻击因子之间的有机平衡被打破,因为长时间的感染会不断对患者的胃黏膜产生刺激,进而导致出现胃黏膜萎缩的表现,使得患者发生胃炎[10],最终也会导致患者出现病变。所以应该针对这几项因素对患者进行重视,如果患者合并有相关因素,要强化对患者的随访调查,有效防止萎缩性胃炎的发生,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患者癌变的可能。

对于这种病症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为患者进行抗菌治疗。为积极的促进这种病症的治疗,临床患者多采用强效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容易导致患者体内的耐药性较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三联疗法很难发挥有效的治疗目的和作用。近年来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广泛应用叶酸,叶酸这种药物可以促进患者消化道上皮增殖的刺激性作用,在用药过程中能够合成甲基化蛋白和DNA,用药参与了患者上皮修复的过程,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维持控制患者的细胞基因表达,对预防病症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危险因素相对较多,临床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治疗,控制患者病情的进展,以便促进患者的综合恢复。

猜你喜欢

萎缩性螺杆菌幽门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187例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体会
血清胃蛋白酶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
幽门凿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中的应用
加味异功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