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2020-03-14梁倩朴翔宇赵洁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3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脑梗死

梁倩 朴翔宇 赵洁

脑梗死作为临床多发脑血管疾病之一,致残率和致死率高,严重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对于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大部分认为与血栓形成有关,而脑栓塞或腔隙性脑梗死等均可导致脑梗死[1]。脑梗死患者治疗方式多种多样,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手术及药物治疗方法引入脑梗死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药物治疗作为现阶段临床上治疗脑梗死的其中一种有效途径,探究科学、有效的用药方式对改善脑梗死用药疗效有一定的意义。有报道称氯吡格雷是治疗脑梗死的有效药物,该药物与依达拉奉联合用于脑梗死患者可提高疗效[2]。本次研究开展分组用药研究,对照组单纯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评价其应用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92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相关临床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其临床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6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20 例;年龄41~82 岁,平均年龄(65.6±8.3)岁。联合组男26 例,女20 例;年龄41~82 岁,平均年龄(66.2±8.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单一药物治疗,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410],1 次/d,75 mg/次,连续口服2 周。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056)30 mg,将其与100 ml 生理盐水混合静脉滴注,2 次/d,持续用药2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临床疗效 痊愈:连续用药2 周后,患者头痛、眩晕、头晕等主观症状及相关脑神经症状和躯体症状均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90%;显效:连续用药2 周后,患者头痛、眩晕、头晕等主观症状及相关脑神经症状和躯体症状得到大幅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45%~90%;有效:连续用药2 周后,患者头痛、眩晕、头晕等主观症状及相关脑神经症状和躯体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44%;无效:连续用药2 周后,患者头痛、眩晕、头晕等主观症状及相关脑神经症状和躯体症状仍没有发生任何改善,甚至部分患者出现症状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3]。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采用NIHSS 评分判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值0~45 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对比两组Barthel 指数评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3.4 血液流变学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

1.3.5 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高于对照组的8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联合组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分别为(10.4±6.8)、(40.4±6.3)分,与对照组的(11.9±6.4)、(40.6±5.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分别为(7.2±3.2)、(66.9±6.6)分,均优于对照组的(8.9±4.4)、(60.5±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联合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分别为(6.6±1.9)、(3.5±1.7)、(11.4±3.2)mPa·s,与对照组的(6.4±1.6)、(3.4±2.0)、(11.6±3.4)mPa·s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分别为(3.9±0.8)、(1.6±0.8)、(7.8±2.7)mPa·s,均低于对照组的(5.5±1.2)、(2.7±0.8)、(9.9±2.7)mP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患者均顺利完成相关治疗。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有报道称[4],中老年人是脑梗死的高发人群,患者病情通常较严重,如不能及时给予科学治疗很可能会造成患者死亡,危害性极大。脑梗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一种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极易导致患者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综合分析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较为常见的有脑血栓、脑栓塞及腔隙性脑梗死等,脑梗死在所有类型脑卒中的比例高达60%。脑梗死作为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类型,极易诱发神经细胞缺血及缺损,通过单一药物治疗往往很难获得理想疗效,临床治疗中可尝试通过不同药物联合治疗,以促进患者临床疗效的改善。针对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必须全方位考虑各种因素,自由基的形成是造成脑梗死患者脑组织功能障碍的常见因素,若患者出现瀑布式连锁反应,则其氨基酸细胞毒性作用往往会加倍,同时患者神经细胞内部的钙出现超载,极易造成患者脑组织缺血进一步加剧,诱发严重的神经损伤,从该角度上看,清除自由基有利于控制患者病情。

氯吡格雷一直是临床上治疗脑梗死常用的一种药物,该药物属于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范畴,研究表明该药物在选择性上较突出,并兼具突出的不可逆性,能够在脑梗死治疗中显示一定的应用优势[5]。因氯吡格雷的药物特性,其可实现与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体的结合,同时能够防止二磷酸腺苷受体导致机体血小板发生活性化扩增,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也正是因为这一药物机制,能够促进血栓问题的减少。从这个角度上看,氯吡格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脑梗死病情,但是脑梗死在发病机制上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如果单纯使用一种药物给予治疗往往难以获得理想的疗效,因此临床上可尝试通过联合用药的方式对患者展开治疗。依达拉奉实际上属于自由基清除剂的一种,能够维持梗死区域血流量,防止血量减少,同时,该药物也被纳入神经保护剂的范畴,兼具抗氧化的功效,能够避免患者脑细胞发生严重的过氧化损害[6]。研究认为[7],依达拉奉能够清除自由基,在抑制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减少中发挥良好的作用,而氯吡格雷能够对二磷酸腺苷(ADP)及血小板受体结合进行选择性抑制,促进患者血液粘度的下降,有效改善患者微循环。针对脑梗死患者开展药物治疗时,选用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可降低其血液粘稠度,并有效改善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全血还原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

本研究中,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5.7%,高于对照组的8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李秋玲等[8]研究中,经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可见,氯吡格雷和依达拉奉同时应用于脑梗死患者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可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疗效,且不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