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医学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0-03-14张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3期
关键词:核医学放射性甲状腺癌

张静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恶肿瘤之一,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吞咽困难、肿块、声音嘶哑等[1]。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甲状腺癌在恶性肿瘤中约占据1%~2%,发病率较高。而女性的甲状腺癌患病率远高于男性,发病率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上升。随着病情的恶化发展,中晚期阶段淋巴结可转移至脑(集中于中枢神经)、骨及肺等部位,致死风险率增加[2]。因而,早期给予及时、精确诊断对改善症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为探析核医学在甲状腺癌中的诊断价值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回顾性分析40 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诊断资料,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40 例经病理诊断为甲状腺结节患者,据穿刺病理活检诊断,疾病分型为:7 例甲状腺癌,12 例甲状腺腺瘤,4 例甲状腺囊肿,11 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 例亚急性甲状腺炎,4 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1.2 方法 患者实施99Tcm-MIBI 诊断,无需作技术性预处理,采取99Tcm-MIBI 检测患者的甲状腺显像。首先静脉注射99TcmO4-280 MBq,静止15 min,采用γ 照相机探查患者甲状腺前位、右前位、左前斜位的局部静态显像,其次检测患者肿瘤阳性现象。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患者行核医学99Tcm-MIBI 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的结果。图像分析:观察患者甲状腺结节部位的放射性分布状况,放射稀疏区主要观察凉结节,放射缺损区主要观察冷结节;99Tcm-MIBI 早期甲状腺显像,阳性预测分为完全或局部放射性填充,阴性预测即为少量填充或完全未填充;边缘模糊:正常组织及早期聚集区的边界界定相对模糊,反之即表明边缘清晰;放射性浓聚区清除缓慢:延迟99Tcm-MIBI 显像浓聚区清除速度明显亚于正常组织,反之即表明清除速度为正常或清除速度较快。

2 结果

99Tcm-MIBI显像诊断阳性17例(42.5%)、阴 性23 例(57.5%);99Tcm-MIBI 显像诊断甲状腺癌符合率为71.43%(5/7);放射性浓聚区清除速度缓慢、边界模糊时,甲状腺癌行99Tcm-MIBI 显像诊断的阳性预测率为55.56%(5/9)。见表1。

表1 99Tcm-MIBI 显像诊断结果(n)

3 讨论

甲状腺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经临床大量研究证实,女性患病率远高于男性。由于病理类型各有差异,尤其是其生物学特征、临床症状表现、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均各有典型特征。甲状腺癌病理主要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未分化癌及髓样癌4 类。乳头状癌与滤泡状癌患者的早期症状表现不明显且不典型,甚至部分患者无外化表现;乳头状癌患者可根据颈部淋巴结肿大测定而进行诊断,且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甲状腺肿块持续性扩大,质地不断硬化,吞咽动作时肿块的可移动性较差,发展至后期颈部甚至轻微转动即可产生剧烈性疼痛。

临床治疗甲状腺癌的主要方式包括手术、内分泌调节、放射性核素等。多开展手术治疗,而因其于机体内所处位置较深,解剖结构复杂,腺体周围器官组织的神经极为丰富,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可并发呼吸困难、喉上及喉返神经损伤等症状,因而术前予以精确的病症诊断十分重要。但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症状不明显,而大部分患者并不具典型性表现,导致临床诊断甲状腺癌的难度较大。目前临床诊断标准中其临床症状主要为:①甲状腺肿物:肿物的大小差异较大,小至几毫米,应用CT 和B 超常规检查难以检测,最大可>20 cm,可清晰观察颈部变化;②气管移位:囿于压迫气管的影响,患者气管可产生位移现象,继而连带并发呼吸困难与吞咽障碍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引发咳嗽、咯血等症状。同时甲状腺癌还可进一步压迫与入侵患者喉咙,发生声音嘶哑症状;③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与位移是甲状腺癌的典型特征之一,临床数统计数据表明,约60%~80%的甲状腺癌患者伴发淋巴结肿大和位移症状;④远处转移的继发症:若淋巴结进一步转移至患者腹部,即可引发气促、咳血症状,而淋巴结若转移到患者骨内,可产生疼病理性骨折及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临床诊断甲状腺癌,其最大困境在于鉴别区分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4]。常规超声检查尽管可根据甲状腺结节的边界、血流状况等一级指标进行评估诊断,但小部分良性结节,例如炎症结节、腺瘤等也具有类甲状腺癌的边界模糊、血流量上升等典型体现,因而诊断数据的精确性相对存疑;CT 的显著优势在于明晰甲状腺结节的大小、位置等,但若仅仅根据边界的清晰度与完整性判断结节的良恶性有其局限性,很多甲状腺良性结节边界的清晰度本就较低,因此单纯CT 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存在较大局限性。

核医学是基于医学,集核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生化、物理、化学等现代技术综合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主要通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与核辐射进行定性和定位分析、诊断[5,6]。核医学又称之为原子医学,通过应用亲肿瘤、静态显像核素显像技术,以及与磁共振成像(MRI)、CT 及超声等技术取之长补之短,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率,近年经临床大量应用,已成为现阶段临床医学影像学诊断的一线辅助手段。

核医学诊断中主要使用99Tcm-MIBI、131I、201T1 等放射性显像剂,其中临床常用到99Tcm-MIBI 与131I[7]。可实现精确检测甲状腺的有机化能力与摄取效果,继而可更精准明确甲状腺的病灶位置及病情程度。其原因在于,通常甲状腺癌诊断完毕之后,除了部分病灶直径<1 cm 且不具其他高危因素之外,大都主张先行实施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术,清除原发肿瘤,以明晰其病理性质,而后再通过131I 治疗消除残留的甲状腺组织与可能遗留的微小型肿瘤病灶,可有助于提升随访与肿瘤复发情况监测的便捷性。131I 平面显像及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PECT)显像可实现特异性显示摄碘组织,而由于其射线能量较高,导致成像质量及其空间分辨率较低。131I 的SPECT 显像定位病灶的精确性较高,可更为清晰的鉴别遗留甲状腺组织、生理性摄取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灶或其他远处转移灶等。因此,131I 的SPECT 显像为甲状腺癌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起到实质性的参考作用,包括术前明确手术范围、后期随访中是否再度开展131I 治疗、外照射治疗及是否需要采用18F-FDG 显像等。

根据甲状腺摄取效果的高低,主要将结节分为冷结节、温结节及热结节,以此为标准鉴别区分甲状腺肿瘤的良恶性。其中热结节并不多见,对甲状腺的摄取功能性较强;温结节主要表明甲状腺的摄取功能与其周围组织具有一定相似性。若病灶较深,冷结节则很难检测发现,即表明甲状腺摄取能力相对弱于周围正常组织,主要为放射性分散与受损。同时,其还可通过应用或根据结节细胞膜的电位势、细胞代谢水平、细胞坏死程度,评估甲状腺结节的血运状况、边界清晰度,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特异度与灵敏度[8]。但核显存在的较大缺陷在于,引入放射性活度及仪器分辨率的局限性,相较于CT 与MRI 来说,影像清晰度相对不高,对细微结构的清晰显示与分析产生一定影响。近年来,随着图像融合技术的不断完善,现已实现将CT、MRI 解剖结构影像与核医学SPECT、正电子发射成像(PET)获取的功能代谢影像交织应用,更有利于病变的精确定位分析及进一步提高诊断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行99Tcm-MIBI 显像诊断:99Tcm-MIBI显像诊断阳性17 例(42.5%)、阴性23 例(57.5%);99Tcm-MIBI显像诊断甲状腺癌符合率为71.43%(5/7);放射性浓聚区清除速度缓慢、边界模糊时,甲状腺癌行99Tcm-MIBI 显像诊断的阳性预测率为55.56%(5/9)。相比较,阳性诊断预测率相对较低,分析其原因可能包括:推断主要与甲状腺结节中99Tcm-MIBI 的浓度、结节内细胞代谢水平、血运状况、线粒体含量等具有正相关的直接连带性。甲状腺结节中,少量非甲状腺癌肿瘤也具有较高的细胞代谢水平及丰富甚至超出正常水平的血流,而少量炎性结节中也包含较为丰富的线粒体,进而导致提高行99Tcm-MIBI 显像检查甲状腺结节的假阳性率。

分子核医学技术应用在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中,均充分利用了肿瘤自身的细胞特性,如碘摄取、糖代谢、肿瘤细胞等表面表现生长抑素受体等,可探测肿瘤原发病灶及转移灶,更合理评估预后,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同时使用放射性分子靶向药物,可开展特异性治疗。随着SPECT/CT、PET/CT 等得到大量的临床应用,可促进临床上研究发现更多以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反应分子、蛋白以及细胞水平变化为靶点的分子成像条件及拓展核心技术,为甲状腺癌患者的诊断、分期、制定治疗方案、早期疗效预测与管理以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具实质性的参考依据,而同时与之紧密连带的放射性核素治疗也面临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核医学诊断在甲状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实质性的参考依据,促进患者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的提升,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核医学放射性甲状腺癌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甲状腺癌“低位领”式与“L”型切口淋巴结清扫术的比较
《实用骨关节核医学》书评
中医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研究进展
“互联网+CBL”模式在核医学规培中的创新应用效果研究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的研究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核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改革与实践
护理干预在降低甲状腺癌患者焦虑中的应用研究
A Meta-Analysis of Treating Radiation Proctitis by Retention Enema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