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脑微创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2020-03-14吴连合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3期
关键词:开颅血肿微创

吴连合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由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病变,病变坏死及损伤的脑血管破裂形成脑内血肿,血肿的占位效应使得病情进展迅速且起病急,对患者生存质量有较大影响[1]。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出血患者数量众多,其中最常见的脑出血类型即为高血压性脑出血,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临床外科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常采用传统手术进行治疗,如小骨瓣、小骨窗开颅术。本文主要讨论了颅脑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及吉林省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4月8日~2014年12月5日收治的14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 例。观察组患者女29 例,男41 例;年龄47~74 岁,平均年龄(59.57±8.02)岁。对照组患者女31 例,男39 例;年龄47~72 岁,平均年龄(59.24±8.2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医患双方亦已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②患者术前存在昏迷、嗜睡、躁动、呕吐、恶心及头痛等症状及体征,结合头颅CT 检查及高血压病史判定其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病症。

1.2.2 排除标准 ①中途因故退出者;②器质性精神障碍或有严重抑郁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术前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神经营养药物、止血剂及脱水降颅压等保守药物治疗,在保证水电解质平衡的前提下予以全身麻醉进行相应开颅手术。

1.3.2 观察组 采用颅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具体方法:首先医护人员应依据患者病情进行头部CT 的脑内血肿定位,采用合适体位进行局部麻醉,以CT 脑内血肿为标定目标,对穿刺针长度、穿刺方向及穿刺平面作相应判断,后应使用穿刺针依次钻穿患者颅骨及硬脑膜,完成时需换入塑料针芯(钝圆头)再缓慢推送至患者血肿外层,拔出针芯后应于其侧孔位置入引流管吸除患者血肿外层液态部分[2],然后二次换用塑料针芯(钝圆头)于血肿中心处抽取血肿并冲洗血肿部位,最后对切口进行缝合和包扎。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临床疗效、手术指标。采用NIHSS 评分作为参考依据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其中临床体征、病症基本无变化视为无效;NIHSS 评分降幅18%~45%视为有效;NIHSS 评分降幅45%~90%视为显效;NIHSS 评分降幅≥90%视为痊愈[3]。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意识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为(25.97±2.85)分,对照组为(26.03±2.77)分;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为(10.28±1.14)分,对照组为(16.76±2.08)分;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意识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6.97±3.76)min、(23.19±1.83)ml、(5.86±1.21)h、(11.52±1.53)d,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意识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8.83±6.91)min、(49.51±4.77)ml、(9.73±2.84)h、(19.67±3.44)d;观察组手术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表2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多发于秋冬季节的临床常见疾病,近几年该病呈现突发性、复杂化及年轻化趋势明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4]。该病发生后,患者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引起脑小动脉痉挛,使已经出现病变的脑动脉瘤发生出血。如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未及时进行有效治疗,患者可出现脑循环阻塞,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脑积水,严重影响脑功能,且预后极差。所以,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需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临床在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中主要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目的是快速清除颅内血肿,使脑组织机械压迫解除,缓解颅内压。临床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应用术式包含微创血肿清除、传统开颅血肿及微创小骨窗、小骨瓣等血肿清除术式,其中开颅手术虽然可最大程度清除患者颅内血肿,但由于开颅过程中出血量大,术中脑组织的牵拉、分离暴露等副损伤及术后感染等问题,目前应用该术式的治疗已逐渐减少。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在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中,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应用逐渐增多,并且临床中也广泛推广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该病进行治疗,创口小且局部麻醉就可操作,手术过程出血少,脑组织副损伤小,不会对全身造成较大的影响,感染风险低,操作简便,可采用局部麻醉方式,对心肺功能不佳者同样适用,过程明确,应用穿刺针导血方法可直接导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颅内血肿,且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改善其颅内压状况,恢复其受压神经[5];此外,手术对颅内血肿能够彻底清除,使手术引起的水肿及炎性反应有效缓解,并避免因抽吸或引流引起的再出血发生,临床效果较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为(25.97±2.85)分,对照组为(26.03±2.77)分;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为(10.28±1.14)分,对照组为(16.76±2.08)分;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颅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对患者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观察组总有效率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亦能证明颅脑微创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较传统开颅术式疗效更佳。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意识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颅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尽早恢复。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结束后医护人员应予以患者相应有效的抗生素及降压药物辅助治疗,预防患者的切口感染,对患者颅内压情况密切注意,以及常规专科药物治疗,可使该术式的效果最大化。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采用颅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问题:①在手术时机选择方面,以发病后6~12 h内进行手术治疗为宜。有研究显示[6],发病后6 h 内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与6~12 h 治疗的患者在再出血发生率方面对比,6~12 h 内手术治疗的患者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原因在于超早期患者出血尚未稳定,手术过早可增加再出血的可能;但如果手术过迟,可产生颅内高压危象产生,增加脑细胞坏死的可能[7]。②在进行手术穿刺时要求必须准确定位,保证穿刺针达到血肿中心位置,首次抽吸时抽吸量控制在30%~50%,避免抽吸过于盲目,对重要功能区或血管造成损伤。同时在抽吸速度控制方面不宜过快,速度控制在2~3 ml/min,避免负压过大[8]。③理论上颅脑血肿清除术无绝对禁忌证,该术式实施的前提是尚未出现致命性脑损害,且患者神经功能有恢复的可能,如果对患者进行引流冲洗后无任何脑危象解除的迹象,则需及时进行开颅手术治疗,避免患者生命受到威胁,提高患者救治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颅脑微创血肿清除术,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缩短患者的病程,有助于减少该病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猜你喜欢

开颅血肿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分析
无痛微创拔牙技术在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