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疫”中塑造和检验军民协同企业的逆行者基因
2020-03-14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
詹 伟
中国质量协会学术委员会
栾大龙
从第二个隔离期开始,人们对“封城”和“复工”的争论就愈加激烈:面对疫情快速传播的恐惧,大部分人赞同封城,认为战“疫”是目前关乎全国全民族安危的首要大事;而与此同时,疫情防控工作离不开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因此社会上呼吁全面复工的声音也逐日高涨。倡导“封城”和“复工”,无非是对“生存”和“生活”的讨论,但孰对孰错,辩证地讲,都只是“身在此山中”罢了,任何只站在自己的视角和立场进行评论的,都是“盲人摸象”。面对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和复杂现实问题,面对国家治理这样一个复杂的考题,要谋全局且强有力地执行下去,又岂止是“纸上谈兵”那样简单、扁平?从2019 年 12 月31 日官方宣布疫情,到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再到2020 年2 月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再到2020 年2 月1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的“15个体系,9 种机制,4 项制度”,都可以看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阶段性工作重心和全局的思考。随着疫情拐点的到来,战“疫”和保经济发展这两场“战争”,一个都不能松懈,两个都要胜利。因此,大家大可不必再去耗费精力讨论“孰重孰轻”,而应该脚踏实地地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指示,各行各业、各级领导把各自领域的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
无论是建国初期,还是改革开放阶段,亦或迈入新时代,历史和实践无数次证明,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哪里有险阻,哪里就有军民协同、众志成城的身影。在这次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战“疫”中,军民协同作战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和勇气,也为决胜提供了有力保障:解放军空军派遣多架运–20、伊尔–76、运–9 运输机从多地运送医疗队员和医疗物资驰援武汉;2020 年2 月13 日,首批解放军医疗支援力量抵达武汉,由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武警部队等多个医疗单位的1400 名人员抽组而成,后续再分批增派2600 名医护人员支持武汉。在这次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战“疫”中,一大批军工和军民协同创新企业提前复工、挺身而出,贡献科技成果和产品,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维持生产经营持续不间断,满足市场需求,尽全力保证产业链安全稳定,全面保障战“疫”和稳定经济。在这次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战“疫”中,既体现了军民协同精神的精髓,也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徘徊观望者的信心,明确了军民协同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说,这次疫情是一次让我们措手不及的突发事件,疫情的蔓延恶化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好充足的迎战准备,但在国内外局势错综复杂的当下,谁又敢说,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不会再发生?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中国的汶川地震,非洲的猪瘟病毒,以及全球经济危机和国际局部战争频发,再加上霸权主义国家的滋事挑衅,面对这些人类共同的天灾人祸,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呢?大胆假设,如果此刻我们面临的不单单是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而是人类疫情和动物疫情叠加爆发怎么办?如果疫情和自然灾害同时发生怎么办?如果疫情和经济危机同时发生怎么办?如果疫情和战争同时发生怎么办?以上的假设如有一个情况发生,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要时刻警醒,要有红线和底线思维,要未雨绸缪。
面对时代的呼唤,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一、加强构建国家治理体系
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和努力,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得到了不断加强和完善。但这次疫情依然暴露一些问题,首当其冲是国家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在应对疫情中暴露出的管理问题、技术应对问题、社会舆情引导和监管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背景下的新型公共安全危机管控问题的研究。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为重点,结合军地双方职责和优势,设立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应对公共安全危机及突发事件领导机构,建立常态化的军地研究和工作协调机制,深入研究各类公共安全危机的突发诱因、作用机理、危害程度、统筹应对机制、属地各级职责、各项工作流程等,丰富发展新时代人民战争理论;并把理论应用在应对突发事件实践和国家安全领域防范中,在党中央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下,探索军民共建应急机制,解决从顶层构架到管理标准体系,从“战时”军地资源共享、资源调控到应急响应和保障体系等各个环节存在的薄弱点。做到军地部署明确、分工清晰、协调有序、应对有力,培育众志成城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协调社会经济发展
2019 年是很多行业的“寒冬”,而这次疫情的到来,无疑更是雪上加霜,面对国际贸易的困境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现状,制造、旅游、地产、餐饮、建筑、交通、教育等多个行业都面临效益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保守估计,就算四五月份疫情结束,这些行业出现复盘反弹,也是需要一个缓冲周期的,况且很多餐饮、服务类中小企业本身就存在规模小、应对风险能力差的问题,那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向亟需调整。面对这些问题,建议我国针对疫情防控暴露出的问题、短板,发挥军民协同产业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快速“补短板、强弱项”,利用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转化助力疫情防控的同时,催生出新的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军民协同式发展不仅要引导国家经济社会资源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建设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军工技术商业化是大势所趋,更是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
高新技术不仅能满足需求,更能创造需求。例如,对于大数据技术,在确保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应探索军民共建共享大数据建设,主要措施和方法包括以下4 个方面。一是建立军民协同基础数据库,确保数据拿得到、用得好,可以平战结合、综合运用;二是建立国家应急大数据平台和基于数据的危机预警模型;三是完善基于数据的分析决策机制;四是强化应急状态下的数据动员能力。随着创新体制的深刻变化、经济转型的持续推进,以及5G 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换代,未来在军民协同领域以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新的业态。再例如,探索如何利用智能物联网来进行疫情预防、治疗和管控,让技术造福人类等。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瞄准国家富国强军需求,以及国家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需求,在系统层、整机层和基础元器件层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信息战发展需求和“互联网+”社会需求中,结合云计算、大数据、无人系统、物联网、商业航天等技术领域,研发一批在军队作战和保障民生方面具有“实战”能力的关键性产品;在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等前沿领域,以及智能硬件、机器人、增材制造等重点领域研发代表产业制高点的创新前沿产品;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动力电池、航空发动机等重点领域,以及在突破国内产业短板并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核心产品方面加强创新力度。同时,合理利用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优势。国有资本的优势在于资本雄厚、整合能力强,在技术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的领域是主要参与者;而社会资本的优势则在于机制灵活、效率高、成本低,在技术更新快的领域将起到关键作用。军民协同创新可以打破产业的壁垒限制,实现军工单位和民营企业的融合互补。
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面对经济形势下行和疫情期间复工不足的情况,各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还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但同时,也是企业寻找新方向的机遇期,企业应该客观研判实际,不能简单依靠政府财政补贴、金融支持、投资拉动的粗放扶持维持运转,更多应该聚焦政府在加紧防控灾难的同时一定会“扩大内需”,以保持经济增长。而面对扩大的需求,从长远看,决定企业价值的还是赛道、行业格局、竞争优势和管理能力等因素,对优秀的企业来讲,每次短期“砸坑”都是很好的长期“买点”。
因此,提升军民协同创新领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结合疫情发展和应对,军民协同创新领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重点体现在科技创新力、应急保障力、市场抗挫力、发展复原力上。
——科技创新力,重点体现在考虑军民两个需求、两个市场,不断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引领技术发展,促成新的业态和经济增长点。
——应急保障力,重点体现在面对国家平战时期的重大突发需求,可以克服一般企业的科研管理限制,能够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价值导向,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应对危机。
——市场抗挫力,重点强调企业在面对应急状态下,能够确保具有一定的现金流,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强化管理重构,例如,在此次疫情下,企业应该根据行业特点和用户的需求,用互联网模式重构企业供应链、企业营销渠道和服务保障等。
(版画作品:《使命》 作者:刘松柏 王洪生)
——发展复原力,重点强调企业在不可抗拒社会灾害或自然灾害发生后,能够快速反应、调整适应,并形成应对困难的反弹能力。具体体现在认知危机的能力、处理和解决危机的能力、快速寻找补救或迭代发展的能力。
总结疫情的影响和“互联网+”时代的军民协同发展需求,建议从以下3 个方面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瞄准“大科学”,树立协同创新、交叉融合理念。新时代下,前沿技术呈现多点突破态势,正在形成多技术群相互支撑、齐头并进的链式变革;科技创新呈现多元深度融合的特征,人—机—物三元融合加快,物理世界、数字世界、生物世界的界限越发模糊;颠覆性创新呈现几何渗透的趋势,以革命性方式对传统产业产生“归零效应”。因此可见,工业互联网正在引导军民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对于企业来讲,打破内外部封闭,实现创新主体与内外环境的互联互通势在必行。
二是瞄准“大统筹”,探索新的组织构架和创新应用模式。要想在军民协同创新领域培育“黑马”,能够得以突出发展,企业必须要形成畅通有效、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组织构架。夯实企业科研生产关键基础设施,建立“工厂内网+ 外网”的协同运行机制,将连接对象延伸到整个工业系统,实现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良性互动,极大提高工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各环节的工作效率。在新兴业态与创新应用领域,将人、物品、机器、车间、企业等全要素融合,设计、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各环节融合,使整个工业产业能够实现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组合、服务化延伸的发展模式。
三是瞄准“大生态”,打造产业生态融通的创新生态。着力打造军民协同企业内外部两个循环。内部循环,即具有先进技术和创新性的小众产品争取到军品的大订单、长订单,再努力把军工领域所有的资源、能力、资产尽可能地挖掘、转化;外部循环,供应商、合作伙伴、教育机构、科技机构、金融机构、园区、军方、政府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循环。在两个循环的合力下,通过层层协作,环环集成,确保顶层高科技、高集成的实现,以及满足特殊客户和市场对特制、非标的要求。而在基础层面,则要尽快实现创新技术的高普及性与标准化、柔性化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