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革的契机

2020-03-14王蕾

人物画报 2020年29期
关键词:设计美学建筑材料建筑设计

王蕾

摘 要:隈研吾是日本著名的新生代建筑师,他的作品思想深深受到日本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的直接影响他也是当今著名的先锋设计师它的设计思想为中国建筑师回归传统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强调民族独特性的建筑事件中西建筑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本篇以隈研吾设计建筑中的材料应用为中心,分析其设计美学理念。

关键词:隈研吾;建筑设计;建筑材料;设计美学

隈研吾的建筑设计思想中充满着日本本土的文化气质,呈现出日本文化所独有的空的特质——平淡如水,顺其自然,这一理念同时也是人与人交往舒适的方式。这种“空”的态度渗透在生活层面,也影响着他的建筑设计。其建筑思想最根本的核心就是继承了日本文化中尊重自然的典型特征:注重內心体验,构造细节。隈研吾的建筑思想是东西方文化的混合体,他的建筑理论是在长时间的反省和探索中总结出来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建筑中材料的运用,而“如何让建筑与环境更好地融合”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隈研吾从未停止过寻找使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媒介,通过材料的运用使建筑与环境相融合。正如同“材料离不开土地”,遵循适合当下场所的方式来生产建筑,并尽量使用手边的材料,即便都是竹子,也要根据建筑的性格和周围的地理风貌来选择不同的材料加工技法。

隈研吾曾自述,“众所周知,建筑是由材料构成的,材料决定了建筑的最终属性。然而,材料却在20世纪备受轻视。那时人类与材料被一刀两断。为了恢复这种被切断的关联性,我已经努力了30年,但还是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与材料相处是需要时间的。材料是有生命的,因而它才深奥,它才千方百计地抵抗。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毫不气馁地坚持下去。”作为东京展的延展,以各种材料的运用为线索回顾了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过去30年的作品。通过水泥、钢筋、砂土、岩石、木材等多种多样的材料,组合加工,配以精准新颖的设计,既满足了人们正常的需求,达到了美观的效果,又无限趋近于自然,这样的建筑之美,既引人为之称赞又与周遭环境相辅相成。和20世纪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不同,隈研吾更加讲究建筑的独一性、在地性,带有日本文化中内敛谦逊、小而美的温和色彩。因此,当一片山坡坐落在眼前时,他看不到地形的“缺陷”,而只看到流动的“可能性”。

新国立竞技场发展项目(日本,东京)同样也是他设计的建筑之一,这座大型体育场是由一系列小的木材制成,建筑的正面有多层屋檐覆盖而成。屋檐下的部分都覆盖着,直径较小的遮光格栏,这种设计图在当代以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日本建筑所持的屋檐之美。杉木木材被分割成三块,并且,对角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控制倒入体育场的风量。通过结合钢梁和中截面的木材结构屋顶,减少了由于风或地震可能造成的变形。 石质纸牌城堡(意大利,维罗纳) 借鉴纸牌屋的建筑,创造了一种轻盈,而通透的隔层,既可以作为墙壁又可以作为家具。主要材料是十毫米厚的灰色砂岩片。在后面的设计中,也采用了这种建筑构造,但将石材替换成了铝制材料。这样就构造出一种更轻盈更灵活的系统,也更方便运输展览。

而他的作品森林居所(中国,上海)则将25毫米厚的结构用落叶松,胶合板装配在一起,建成一个云状的亭子使生活在树中间成为可能。此建筑设计目的让人们感受到木薄片似乎浮现在空中的感觉,使人们重新联想起以往原始人类,将树林作为居所的平静状态。使人与自然再次合而为一。使人与环境重新合二为一。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使隈研吾的建筑项目剧减,但却给他更多地时间去学习思考建筑的本质,他意识到当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环境与自然必然会是新的主题,它通过对材料建筑传统工艺的摸索,并加以尝试,完善了自己的建筑观——“场所是大自然的别称,多样的场所,多样的大自然。”让建筑消失就是让建筑回归自然消隐于自然之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让建筑作为人与自然媒介关系而存在,而不是从自然中割裂出来,让自然彰显建筑。

隈研吾的作品品川新站(日本,东京)利用到了钢材和木材组合而成的混合结构浮盖上特氟龙材质,半透明薄膜造就出大型屋顶,车站大楼与周边城市一实现无缝链接,它采用折扇风格的几何形状来划分大型屋盖。这样的屋盖同时具有原本村庄绵延不绝的屋顶和都市感。伴随着透明材质的介入,减少了普通车站顶部所给予人的闭塞感。

“建筑,原本就背负着必须从环境中凸显自己的可悲命运。可以说,这是种被迫从环境割裂出来的宿命。”通过对隈研吾作品的解读,我们认为他的作品主题不是建筑的视觉表面,而是建筑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关系,建筑如何彰显自然。其主要创作手法是建筑的消隐弱化自身从而更好地融入自然。现在中国的设计多繁杂,让人眼花缭乱,可是却没有沉淀的东西使人感到浮躁不安,建筑设计追求形态上的心歧义出现了大量奇奇怪怪的建筑。而隈研吾不过分渲染建筑本身的造型,更多地是以一种谦和低调的姿态融入周遭环境,使建筑与环境互相融合、相得益彰。这种对于建筑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日)隈研吾《负建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日)隈研吾《自然的建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单琳琳,《民族根生性视域下的日本当代建筑创作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马涛、张爽,《隈研吾设计中的材料策略》[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4.6

[5]杨逸卿《中小型建筑消融性设计美学探析》武汉纺织大学2016届硕士学位论文。

注释:

[1]品川新站(日本,东京)

猜你喜欢

设计美学建筑材料建筑设计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设计伦理与现代设计美学的构建
论设计美学在动画中的价值体现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建筑材料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及发展方向
新型混凝土技术与建筑节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