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将结束的记忆
2020-03-13
路封了,店关了,车停了。我们这一代人自有一副“锦囊”来抵御无常,比如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比如“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真是自负啊。
我们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观念和信仰,没有清晰的来由,没有严密的逻辑,但就是牢牢扎营在心上,拒绝任何一把思路清楚的铲子,直到此次“禁足期”的到来。
奇怪的是,人们行为上乖张,思想倒保守得很。几千年了,有一个历史规律始终无法逾越——历史总会阻碍人们在刚有苗头的时候就把它揪出来。每次改朝换代,劫后余生,都会有一场大规模的“反思”,书本和电影接踵而至,道理翻来覆去地讲。只要你去看史料,都会哑然,这场仗怎么打,怎么防,写得明明白白。人类这么聪明,照做也不会?
估计人的思想也分层,越表面的,越容易被教育和知识改变,越到里面越触及核心了,铁锹都撼动不了,最后连记忆也乖乖束手就擒。
禁足期的日子像什么呢?或许将来回想起来,是一座“他山之石”。
普通人一下子拥有了大把闲着的日子,却只能过最簡单的生活。草木皆兵的时候,城市变成了孤岛,跨城像是大费周章的跨国,连出个小区都要“签证”。灾难面前,体面的物质生活倒成了累赘。有人干脆一天两餐,少食多动,做一次身体的大扫除。
相比身体,心灵的脂肪也得去除。脱离了有秩序的,流水线般的生活,我知道很多人开始阅读了,阅读是对抗恐惧和无聊的武器。以前的日子是连成一片的,雄心壮志可以一马平川,现在仿佛断开了,昨天是昨天,未来是未来,中间隔了一座巨大的不确定的堡垒。
当物质生活的幻想消失,精神生活成了日常的救赎。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被一次次强行科普知识,世界有多高深莫测,国家机器如何运作,人的行为又是如何诡异难测,这些正在运行的故事一股脑地安装进我们的脑子里,升级,重组,成为一套新的认知体系。我们也被迫思考生死,明白无常并非异类,人的生命到底应该为何存在,爱,陪伴,还是时代的勋章?
有句话说,其实在人的百年寿命里,大部分时间是花在了人工的、浅薄的、暂时的、装饰门面的事物上,我们只花很少很少的时间去探索我们的心灵和存在的意义。而我们越是沉浸在以往的轨迹,就越会陷入现实的规则和模式中去,我们的经历就会愈加平凡,成为时代的模糊产物。
这或许就是“他山之石”真正的作用。我们以为被禁足了,被限制了,才知道世上最难逃出的牢笼,不是一张禁足令,而是“画地为牢”。
这段日子终究会过去,人们会渐渐淡忘,积极投入到崭新的生活和宏伟的造梦中去。几代人以后,这段日子会真正沉入历史深处,风风雨雨,朝朝代代,成为被掩埋的记忆。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消失。这段记忆之所以有意义,也是因为它终将会消失。
但它会留下什么吗?
拿破仑说,“历史就是一个寓言故事。”留下的就是一堆道理。对于个人来说,或许东野圭吾说得对,“你的任务,就是珍惜你自己的人生,而且还要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珍惜”。
摘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