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问题研究
2020-03-13王士卿李雯婧
李 霞,王士卿,李雯婧
(1.中共唐山市委党校,河北 唐山 063000;2.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工业是唐山的立市之基、强市之本。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工业兴则唐山兴、工业强则唐山强。“三个努力建成”,特别是“努力建成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是习总书记亲自为唐山这座资源型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确立的方向目标,是唐山在制造强国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体现更大作为的责任使命。
1 主要成绩
10年来,唐山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步伐不断提速。
1.1 创新驱动不断增强
一是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18年唐山市研发经费投入达114.9亿元,是2012年的1.97倍,位居全省第2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0.99%提高到2018年的1.65%[1]。
二是科技创新主体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底,唐山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8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 307家;拥有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8家;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团队123个;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英才128名;累计引进各类外国专家3 161人次[1],4名外国专家荣获国家友谊奖,27名获河北省燕赵友谊奖,34名获唐山市凤凰友谊奖。
三是创新创业平台日益完善。唐山市现拥有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82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19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1家、省级17家[2];国家级引智基地2个,省级引智基地7个;拥有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研发平台277家,其中省级64家。
四是成果转移转化逐步提速。唐山市共培育建设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8家;培育建设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5家,其中国家级3家;2019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50亿元,位居全省第2位,比2010年增长11倍。
1.2 传统优势产业提速发展
唐山市上下着力推动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化工、新型建材及装配式住宅产业等传统支柱产业发展。2019年,唐山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5.7%,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84.7%;主营业务收入9 151.3亿元[2],增长3.3%,占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85.1%;实现利润502.3亿元,降低21%,占规上工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为91.6%;实现利税336.4亿元,降低13.4%。
1.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唐山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了“战新产业攻坚提速年”活动,优质创新主体、高端新兴产业不断在唐聚集。2019年,唐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1%,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13.4%;其中,轨道交通装备、机器人、电子及智能仪表、动力电池、节能环保等五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48.1%,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7%;主营业务收入完成849.5亿元,增长39.9%,占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7.9%;实现利润26.4亿元,占规上工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为4.8%;实现利税17.6亿元,增长25.8%。
2 主要短板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唐山距离建成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的要求,仍存在短板。
2.1 创新能力不足
一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偏低。唐山市研发经费2018年达到114.9亿元,占GDP比重达1.82%,低于石家庄0.6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7个百分点,自主创新内在动力不足。
二是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全市1 801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仅有600多家,占比仅为37%。这一方面是因为多数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没有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许多传统产业中的企业正面临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的经营压力,对增加研发投入力不从心。此外,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太小、创新资源太少,普遍习惯于引进和模仿,协同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不够,承接和转化科技成果能力不够。
三是创新平台作用不强。目前唐山市虽已建有一批优质孵化器、众创空间,如百川、宝升昌、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等,但就整体而言,创新平台质量不高。大多数众创空间以收低额租金和服务费为主要收入,难以维持日常运营成本,盈利空间微乎其微,直接影响到众创空间的孵化服务能力。
四是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在产学研合作中,由于唐山高校较少,且中试熟化条件有限,高校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而多数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能力也不强,对尚未完成产品化开发的成果投资意愿较低,导致科技成果向市场化转化过程中,缺乏专业的科技成果孵化机构,存在关键环节投资缺位问题。
2.2 产业优化度不高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不优。唐山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1.6:56.0:32.4调整到2019的7.7:52.4:39.9[2],其中,二产占比高于全国13.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3.7个百分点,三产占比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1.4个百分点,是河北唯一没有超过40%的地级市。
二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迟缓。唐山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近9成,上游产品、初加工产品、中间性产品仍占75%左右。“一钢独大”的局面仍在延续,2019年唐山钢铁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税收分别占唐山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6.9%、69.4%、62.5%,但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钢材比重仅为27%,板材冷轧及涂镀生产线仅10条,冷轧涂镀比率仅15%,远低于钢铁强企50%左右的平均水平。
三是新兴产业规模质量不高。2019年唐山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仅为11.5%和13.4%。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为987家,与青岛超3 000家相差甚远。今年全市共安排新兴产业项目119个,项目个数占重点项目计划总数的33.1%,占产业项目总数的35.1%;总投资816.6亿元,仅占全部重点项目投资的11.8%。唐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是整体规模、细分行业还是龙头企业,无论是在产业链中的占位还是产品的技术含量,都还存在差距。
2.3 项目建设不优
一是促转型、调结构的重大项目短缺。2019年唐山市343个重大项目中,立市立县的大项目、好项目偏少,特别是促进唐山市以钢铁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的重大项目短缺;唐山市19个超100亿元投资项目中,传统产业项目10项,基础设施项目5项,没有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前期储备项目5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其中产业项目只有9个,发展后劲有待提升。今年唐山市360个重点项目中,单体投资100亿元以上的仅有13个,而且大多是钢铁整合搬迁、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支撑力、竞争力较弱;前期项目中,5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有9个,100亿元以上的仅有2个。从目前谋划的重大项目结构看,唐山市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局面将会持续很长时间,转型发展结构优化将是一个艰巨的战略任务。
二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从重点项目规模和质量看,曹妃甸区、丰南区、迁安市、乐亭县优势明显,项目观摩成绩始终位居前列,4个县区完成投资占唐山市的一半以上,而古冶区、路南区、开平区项目建设相对落后。
三是同质化竞争比较突出。在实际工作中,市级层面在顶层设计、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实质性约束力不强,唐山市没有形成“一盘棋”思想,县区之间各自为战,在资源和政策上相互“比拼”,“你有枸杞我有黄芪,你提供厂房我免税三年”,同质化竞争问题比较突出,未进入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良性轨道。
2.4 资源环境制约严重
一是土地要素制约突出。目前用地指标短缺是制约地方项目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2019年以来,由于用地指标管理政策调整,以及唐山市钢铁搬迁项目占用了大量指标,目前唐山市没有空余指标。一些县区争取到的土地指标已不能满足项目需求,尤其是占补平衡指标的缺失,影响到一些在建项目的施工进度。
二是水资源制约严重。据2005年完成的唐山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唐山市水资源总量为24.16亿m3,但是,2010—2018年唐山市年均用水量为25.43亿m3;年均开采地下水16.11亿m3,年超采地下水4亿m3左右。由于降水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增加、下垫面条件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唐山市的水资源量和可利用量呈逐渐减少趋势。
三是能源消耗大。2019年,唐山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1.709t标准煤,能耗强度全省最高;工业用电量占到了全省的27.9%。能源消耗高制约了重大项目和企业扩产达效。
四是污染排放高。唐山市现有6 302家涉气工业企业,年排放二氧化硫15.06万t、氮氧化物25.86万t、颗粒物16.83万t、一氧化碳550万t、挥发性有机物22.81万t,是高强度燃煤的典型特征,并且主要集中在32家钢铁、19家焦化、13家玻璃、15家全工艺水泥、17家燃煤电厂等重点行业企业上,这些企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占唐山市工业排放总量的62%(9.34万t)和85%(21.98万t)。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均排在河北省第1位。
五是环境容量不足。按照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35μg /m3(空气质量优良)计算,我市最大环境容量为二氧化硫年排放4.5万t ,氮氧化物年排放1.01万t,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年排放7.3万t;但是2019年,我市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为:二氧化硫15.1万t,氮氧化物20.1万t,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约21.7万t。由此可见现有环境容量严重不足,还需进一步加大减排力度,才能达标。
3 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短板,唐山需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发展,在建设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上实现新突破。
3.1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唐山要积极搭建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争取更多的省级和国家级平台落户唐山,用好各类创新型产业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集聚一批创新机构、创新企业、创新团队;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稳步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方式,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机制为保障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强化更具含金量、针对性、突破性的政策制度供给,进一步完善优化创新生态系统,让唐山成为创新蓝海、创业沃土、创客乐园,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唐山制造向唐山创造的转变。
3.2 做优做强主导产业
唐山要按照新发展理念对钢铁、化工、能源、建材等“吃饭”产业、“看家”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提升,通过“研磨”技术、“嫁接”智能,以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升级,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旧育新、向绿而行,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融合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激发培育新的动力势能;依托钢铁、化工、装备制造、建材和能源等优势产业,建设世界级绿色钢铁产业基地、世界一流的化工产业基地、中国北方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华北重要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北方优质建材生产基地。
3.3 做大做专新兴产业
唐山要深化“战新产业攻坚提速年”活动,推动特种机器人、电子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有中做优”,扶持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业态“无中生有”、倍增突破。唐山要壮大骨干企业,坚持招大引强和本土培育并举,一方面,瞄准世界500强和中国制造业100强企业中新兴产业主体实施精准招商,实现引进一个龙头企业、激活一批配套产业;另一方面,围绕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精准支持市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百强、创新百强“双百强”企业壮大规模,培育一批生产关联、市场关联、技术关联等专业化配套企业。
3.4 实施重点项目建设量质双升
全市上下要始终保持只争朝夕的作风、事争一流的精神、奔跑冲刺的姿态,坚持以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衡量项目建设是否抓实、以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衡量项目建设是否抓成的“两新”导向,以优质新增量支撑扩投资、调结构、稳增长;完善每季度项目集中开工和观摩测评、每月新增规上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和限上企业情况通报、每周县(市、区)主要领导招商引资情况通报、开发区资源高效利用和督导考核等制度机制,盯紧抓牢项目签约、落地开工、竣工入统全过程,真正把优质项目抓成企业、把企业抓成产业;要用足用好国家扩大地方专项债券规模的有利时机,做好项目储备和入库申报工作;在项目谋划上,要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产业,选择与唐山产业基础和转型方向相契合的产业;在洽谈对象上,要从县(市、区)主要领导做起,把招商洽谈融入到政务活动、外出考察、会展推介等各项活动中,提高项目落地成功率;在招商方式上,要综合运用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点对点招商等手段,加大对社会化招商的奖励力度,力争全年新增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50个以上。
3.5 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创优营商环境。唐山各级政府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倾力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环保、产业、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制定精准有效、兑现便利的优惠政策,做好政策文件宣传解读,让市场主体及时了解、用足用好各项政策。
二是创优生态环境。全市上下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生态唐山建设三年提升行动,全力打造健康唐山、美丽唐山。唐山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坚持精准治标、标本兼治,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统筹推进燃煤烟气、工业废气、车船尾气、餐饮排气、扬尘灰气“五气共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实现PM2.5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大幅提升,确保空气质量退出全国城市排名后10位;要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坚持全域治水、清水润城,统筹城乡共治、水岸同治、源头防治,深入开展渤海综合治理和工业水污染、城镇污水等专项整治,依法调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确保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要坚决打赢净土保卫战,坚持“防治控”一体,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加大危险废物监管力度,持续深化生态修复治理,坚持系统修复、综合整治,强化土壤污染治理,深化国土绿化和矿山修复,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