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梅毒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CXCL13和TH1TH2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2020-03-13乔雨林向文强王磊
乔雨林 向文强 王磊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全身性的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直接传播,部分为间接接触传染、输血、哺乳及胎盘也可传播。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1 200万新的梅毒螺旋体感染发生率[1]。神经梅毒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于梅毒螺旋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膜、脑和脊髓受累。梅毒的任何疾病阶段都可能发生梅毒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一些患者出现神经梅毒。10%~25%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会发展为神经性梅毒[2]。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通常无特异性,常导致误诊和漏诊[2,3]。神经性梅毒治疗晚期神经性梅毒的疗效非常差。然而,常规治疗有可能在早期治愈梅毒。因此,临床医师应重视神经梅毒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并尝试在早期诊断和治疗梅毒,以改善其预后。神经性梅毒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免疫反应(尤其是细胞免疫)一直是神经性梅毒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有研究指出,对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应答在梅毒螺旋体感染后梅毒的发生和恢复中起着重要作用[4]。T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具有特异的免疫调节和杀伤活性,在抗梅毒螺旋体感染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细胞因子在早期诊断方面仍存在争议。本研究以神经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症状对其进行进一步划分,旨在探讨神经梅毒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CXCL13和TH1TH2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9月我院收治的30例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30例轻瘫性神经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3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体重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3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比较 n=30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的初诊神经梅毒患者;②既往无诊断及治疗史;③无皮疹史;④临床资料完整;⑤同意并配合本次研究。
1.2.2 排除标准:①孕、产妇;②合并其他免疫疾病患者;③感染其他性病患者;④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⑤研究过程存在不洁性生活史者;⑥临床资料不全者。
1.3 研究方法
1.3.1 血液、脑脊液样本收集:无症状神经梅毒组、轻瘫性神经梅毒组受试者取血液、脑脊液样本,健康对照组仅取血液样本。血液样本搜集:于清晨取受试者空腹状态下静脉血2 ml,在3 000 r/min下离心5 min,收集血清,保存于4℃的冰箱中待测。脑脊液样本搜集:患者取侧卧位,背部与床面保持垂直,双手紧抱双膝,贴近腹部保证脊柱尽量后凸,穿刺点取两侧骼嵴连线中点处;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将穿刺包打开,戴无菌手套后铺洞巾,用2%的利多卡因(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逐层浸润麻醉;以左手固定皮肤,以右手持穿刺针垂直背部缓慢刺入4~6 cm,感到落空感后缓慢抽出针芯;观察到脑脊液流后连接测压管,记录压力;撤去测压管,收集3~5 ml,插入针芯将穿刺针缓慢拔出,针眼处覆盖消毒纱布。
1.3.2 细胞因子CXCL13、TH1、TH2水平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液、脑脊液样本中细胞因子CXCL13、TH1、TH2表达水平,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启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上海)。根据说明书要求检测所有细胞因子,测定450 nm波长处吸光度值,细胞因子含量按标准曲线计算。
2 结果
2.1 3组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CXCL13水平比较 无症状神经梅毒组、轻瘫性神经梅毒组血清CXCL13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神经梅毒组、轻瘫性神经梅毒组血清CXCL1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CXCL13健康对照组 30.18±4.33无症状神经梅毒组140.23±22.31∗轻瘫性神经梅毒组141.12±23.06∗F值22.175P值<0.05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
2.2 3组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TH1水平比较 无症状神经梅毒组、轻瘫性神经梅毒组患者血清TH1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神经梅毒组、轻瘫性神经梅毒组患者血清TH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组别TH1健康对照组 0.254±0.030无症状神经梅毒组0.225±0.026∗轻瘫性神经梅毒组0.225±0.024∗F值5.117P值<0.05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
2.3 3组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TH2水平比较 无症状神经梅毒组、轻瘫性神经梅毒组血清TH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神经梅毒组、轻瘫性神经梅毒组血清TH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梅毒患者脑脊液中细胞因子CXCL13水平比较 轻瘫性神经梅毒组受试者脑脊液中CXCL13水平高于无症状神经梅毒组(P<0.05)。见表5。
组别TH2健康对照组 0.220±0.019无症状神经梅毒组0.242±0.022∗轻瘫性神经梅毒组0.240±0.021∗F值4.126P值<0.05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CXCL13无症状神经梅毒组154.60±25.29轻瘫性神经梅毒组248.31±30.06t值10.263P值<0.05
2.5 梅毒患者脑脊液中细胞因子TH1、TH2水平比较 轻瘫性神经梅毒组受试者脑脊液中TH1水平低于无症状神经梅毒组、TH2水平高于无症状神经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组别TH1TH2无症状神经梅毒组0.233±0.0280.230±0.022轻瘫性神经梅毒组0.208±0.0270.257±0.023t值5.3695.689P值<0.05<0.05
3 讨论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可造成多器官的损害。梅毒最早出现在15世纪末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它是由哥伦布的船员从新大陆运过来的。最初,梅毒被描述为一种临床实体,当时一种通常被称为“大痘”或“邪恶痘”的疾病在欧洲得到承认,它的早期病死率高达25%[2]。然而,梅毒的流行病学是复杂的,该病的发病率受公共卫生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1999年,北美新增约107 000例,西欧新增136 000例,撒哈拉以南非洲新增380万例,南亚新增400万例,拉丁美洲新增290万例(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3]。青霉素的现成性和机体对这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相结合,使得美国梅毒的年发病率下降了36倍,从1943年的72例/10万降至2000年的2.1例/10万;然而,2008年的梅毒发病率上升了114%,达到4.5例/10万。梅毒的发病率随时间发生变化,约每10年出现一次局部峰值[2]。20世纪70年代,同性恋和双性恋男性的风险明显增加;然而,随着艾滋病时代的到来,他们采用安全的性技术,导致了这一风险组梅毒发病率的显著下降。根据症状,神经梅毒分为无症状和有症状,根据受累组织可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神经性梅毒是指梅毒螺旋体只涉及脑膜和相关血管,而晚期神经性梅毒涉及脑实质和脊髓,本研究以无症状神经梅毒、轻瘫性神经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
由于神经梅毒的实验室诊断困难,需要新的标记物,CSF-B细胞趋化因子(c-x-c motif)配体13(cxcl13)作为一种标记物被广泛应用。CXCL13是CXC趋化因子家族的成员,主要由次级淋巴组织、淋巴结和树突细胞分泌,反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的免疫反应[4]。CXCL13在富含B淋巴细胞的脑脊液中被证明是升高的。脑脊液CXCL13对神经疏螺旋体病的敏感性高于已建立的诊断标记物,如脑脊液多细胞增多症和疏螺旋体特异性抗体[5]。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也观察到大量的B淋巴细胞[6]。CXCL13决定B细胞在淋巴组织中的归巢和运动,在B细胞向脑脊液迁移中起着关键作用[7]。因此,研究脑脊液 CXCL13作为神经梅毒的诊断标志物是有必要的。研究表明,脑脊液Cxcl13浓度对HIV感染患者的神经性梅毒的诊断特别有用,而这与脑脊液的多细胞增生和HIV疾病的标志物无关[5]。趋化因子是一些细胞分泌的一组细胞因子。研究表明,脑脊液CXCL13浓度可能有助于诊断有症状/无症状的神经梅毒,有效治疗后脑脊液CXCL13含量降低,提示脑脊液CXCL13可用于临床疗效评价[8]。本研究发现,无症状神经梅毒组、轻瘫性神经梅毒组血清CXCL13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无症状神经梅毒组、轻瘫性神经梅毒组血清CXCL1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瘫性神经梅毒组受试者脑脊液中CXCL13水平高于无症状神经梅毒组(P<0.05),提示神经梅毒患者CXCL13水平升高,且这一现象在轻瘫性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更为明显。
神经侵袭性、宿主细胞免疫性和HIV感染与神经性梅毒的发生有关。在梅毒螺旋体感染后,对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反应在神经性梅毒的发生发展和恢复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中枢神经系统中梅毒螺旋体的T淋巴细胞反应[9,10]。在人体免疫系统中,T淋巴细胞主要负责杀灭梅毒螺旋体,保护人体免受感染。T淋巴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和杀伤作用,在抗梅毒螺旋体感染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免疫细胞对梅毒螺旋体的反应与TH1和TH1细胞因子有关,TH1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参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并且它们的分泌可能由TH2淋巴细胞的细胞因子调节[11]。Th1细胞因子包括IL-2、IL-12和IFN-γ,TH2细胞因子包括IL-6、IL-10等。在梅毒和其他细菌在细胞内的疾病中,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宿主防御感染因子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一个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了TH1向TH2转移的假设来解释梅毒的进展,他们推测,进入人体后的梅毒螺旋体可能诱导细胞反应(TH1样反应),可能杀死大量梅毒螺旋体,但随后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被激活,产生大量抑制TH1反应和选择性激活TH2反应的前列腺素[12]。TH2细胞因子的产生进一步抑制了TH1反应,导致TH1抑制的恶化[13]。本研究中,无症状神经梅毒组、轻瘫性神经梅毒组血清TH1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TH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无症状神经梅毒组、轻瘫性神经梅毒组血清TH1、TH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瘫性神经梅毒组脑脊液中TH1水平低于无症状神经梅毒组、TH2水平高于无症状神经梅毒组(P<0.05),表明神经梅毒患者免疫功能异常,且Th2细胞因子是显性的,神经性梅毒患者由于TH1/TH2免疫反应失衡,抑制了梅毒螺旋体的清除,导致对梅毒螺旋体的长期耐受和梅毒螺旋体的潜伏期,相较于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轻瘫性神经梅毒患者免疫反应失衡情况更为严重。
综上所述,神经梅毒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CXCL13、TH2水平升高,TH1水平降低,存在体液免疫反应异常;相较于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轻瘫性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这一趋势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