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展览
2020-03-13王超
王 超
所谓“展览”,简言之就是通过陈列一些展品使观者参观,并希冀达到某种效用。展览是传播文化最直观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对观者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民国时期的图书馆界对此也有清楚的认识,举办了众多的展览活动。
本文论述的民国时期图书馆展览案例的资料来源主要有报纸、期刊、著作、论文和相关档案。报纸资料方面,以《申报》《大公报》《新闻报》《时报》《小报》为主,参考《字林西报》《大陆报》等外文报纸,并通过检索近代报纸数据库进行查漏补缺。期刊资料方面,以图书馆及图书馆协会创办的期刊为主,如《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这类期刊多设有“图书馆界”“文化消息”等栏目,专门报道图书馆界发生的一些活动。著作方面主要以图书馆史、图书馆编年为主,如《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1909-2009》《中国图书馆百年纪事(1840-2000)》。著作资料也包括一些地方志,如《白沙镇志》记录中央图书馆所举办的钱币展览。论文资料主要利用中国知网,输入“民国”“图书馆”“展览”等关键词进行复合检索,查找相关论文。此外,也从部分档案中搜集到一些民国时期图书馆展览实例,如重庆档案馆中记载的部分罗斯福图书馆、中央图书馆的展览实例。综上,笔者统计复核,去除重复信息,共得到164例民国时期图书馆展览案例。诚然,这164个案例虽不能覆盖民国时期的所有图书馆展览活动,但总的来说,基本涵盖了民国时期主要的图书馆展览,可以作为研究样本。在这164例图书馆展览案例中,由图书馆发起且自主举办者135例,由图书馆与其他社会组织、团体合作举办者7例,由社会组织团体借用图书馆场地展览者12例,由图书馆应征参加展览者10例。其中,图书馆参与的国内展览有160例,国外展览4例。本文就搜集到的这164例图书馆展览案例,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展览的时空分布、种类以及在当时起到的作用进行探究,并对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展览作评价。希冀通过对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展览分析,能给今天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启示。
1 民国时期图书馆展览的时空分布
1.1 时间分布
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展览时间分布不稳定(见图1、图2)。根据图书馆展览的时间分布特点,大致将其分为4个时期。
图1 民国时期图书馆展览次数及时间分布柱状图
图2 民国时期图书馆展览时间分布折线图
(1)缓慢发展期(1924-1930)。这一时期是图书馆展览的缓慢发展时期,办展次数最高为1929年(8次);最低为1927年(0次)。7年中图书馆展览共22次,平均每年举办展会3.1次。这段时期的图书馆展览会举办次数波动很大,与当时战乱不息的动荡政局有直接关系。
(2)高峰期(1931-1937)。图书馆展览举办的高峰期集中在1931-1937年,7年中图书馆共举办展览94 次,最高为1934 年22 次,最低为1932 年3次,平均每年举办13.4次,占民国时期图书馆展览总数57.3%。当时就有学者指出“近年来,我国图书馆业很有长足的进步,……其中一种很有意义的活动,就是举办各种展览会”[1]。这一高峰期的出现,是由于1930年中原大战后,全国基本结束军阀割据局面,国民政府陆续出台一些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图书馆事业也随之迅猛发展,图书馆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图书馆学研究也出现了第一次高潮[2]。在这一背景下,图书馆展览达到了高峰。
(3)全面抗战时期(1938-1945)。1937-1938年图书馆展览次数几乎出现了断崖式下降,这和当时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状况一致。自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的图书馆事业遭受重创。根据中华图书馆协会的统计,截止到1938年就损失图书馆2166 所,占当时图书馆总数的近一半[3]。战争对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在图书馆展览方面也有明显的表现。笔者所统计到的1937年12次图书馆展览全部发生在“七七事变”之前,“七七事变”后的近半年时间则无一次展览举办。当时许多图书馆为了躲避兵燹,或将馆藏图书藏在深山远村,或将其装箱运往内陆,因此多方条件都不适合举办展览。直到图书馆在后方布置妥当后,才陆续进行了一系列展览活动,继续发挥图书馆的宣传教育作用。1938-1945年抗战期间,图书馆展览共28次,占民国时期图书馆展览总次数的17.1%,年均举办3.5 次。其中,关于以抗战为主题的展览就占10次,表明图书馆展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4)战后恢复期(1946-1949)。1945 年抗战胜利后,内迁图书馆纷纷回迁,将原有馆藏及抗战期间新购图书运回馆舍,恢复图书馆业务。从表1可看出,图书馆展览从1946年的1次迅速上升至1947年的9次,再到1948年10次,呈现递增趋势,到1949年受战争影响,展会降到0次。
表1 民国时期图书馆展览次数及时间分布
1.2 空间分布
笔者根据统计到的资料,将图书馆展览地域分布次数由高到低排列,得到表2。
表2 民国时期图书馆展览地区分布(国内)
笔者根据民国时图书馆展览空间分布情况,将其大致划分为4个区域①。
(1)密集分布区。根据统计,排在前4位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为图书馆展览分布的密集区,4地举办的图书馆展览有107次,占国内图书馆展览总数66.9%,约占2/3的比例,每个地方举办的展览次数≥20。
(2)一般分布区,包括重庆、广东、陕西、福建4个区域。这4个区域举办的图书馆展览共有32 次,占国内图书馆展览总数的20.0%。举办次数最低的福建有4次,最高的重庆则有12次。
(3)稀疏分布区。稀疏分布区的省份最多,包括山东、台湾、贵州、辽宁、山西、安徽、宁夏、湖南、四川、云南、甘肃、天津、湖北等13个省市。这13 个省市共举办图书馆展览21 次,占国内图书馆展览总次数的13.1%。举办展览次数最多的有3次,如山东、台湾、贵州;最低的只有1次,如安徽等8省市。
(4)无展览分布区。以今天的行政区划算,新疆、西藏、内蒙古、广西、青海、黑龙江、吉林、河南、河北、江西、海南、香港、澳门等13个省份没有举办过图书馆展览,多为内陆省份,相当部分属于边疆省份,图书馆建设较落后,图书馆展览活动尚属于空白。
1.3 时空分布特点
(1)地域分布不均衡。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展览地域分布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区域。沿海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内陆省份中则主要集中在陕西与重庆。民国时期图书馆展览次数的86.9%集中在密集分布区与一般分布区,而这两个区域的省级行政单位只占全国省区总数的23.5%。仅北京、上海、江苏三地图书馆举办次数就有87次,超过图书馆展览总次数的一半。
(2)展览集中在省会。从各省内部来看,展览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以江苏、浙江、陕西三省为例,南京举办图书馆展览有13次,占江苏图书馆展览总数的54.2%;杭州举办图书馆展览17次,占浙江图书馆展览总数的85.0%;西安举办图书馆展览7 次,占陕西图书馆展览的87.5%。其他一些举办图书馆展览次数较少的省份,也基本集中在省会城市,如贵州举办的3次图书馆展览均在贵阳,辽宁举办的2次图书馆展览均在沈阳,山西所举办的2次展览也均在太原。
(3)深受战争影响。在图书馆展览的高峰期,平均每年展览13.4次,而到全面抗战时期,年均展览次数仅为3.5。从地域看,在“七七事变”以前,重庆尚无1起图书馆展览。随着国民政府迁渝,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大量图书馆机构和图书馆界名人迁至重庆,形成战时陪都地区图书馆事业逐渐兴盛的局面,一度成为战时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心”[4]。1937-1945 年,重庆共举办图书馆展览10次,成为这一时期举办图书馆展览最多的城市。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这些抗战前图书馆展览较集中的地区,因受战争影响,图书馆展览一落千丈。北京、上海只举办1次图书馆展览,南京只有1家私立中学(图书馆)举行书画菊花展,而杭州1次也未举办。除此外,云南、贵州、四川所举行的图书馆展览也是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开始举办。
2 民国时期图书馆展览会的种类
2.1 书籍展览会
图书馆作为文献府库,最丰富的藏品当属书籍,因此民国时期以书籍作为展品的图书馆展览会,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比例。按照书籍种类的不同,图书馆所举办的书籍展览会又可分为两大类:综合书籍展览会和专门书籍展览会。
所谓综合书籍展览会,是指图书馆为了发扬读书风气,使读者对于图书馆所藏图书有所了解而举行的图书展览会。这类书籍展览会,所展览的图书种类不一,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燕京大学图书馆于每年校友返校节举行新到图书展览会,除了展览馆藏的善本古籍外,“凡本校机关各院系会团体出版物,各教职员及已否毕业同学个人著作品”[5]均在展览之列。此外,图书馆常在获得一批新书后进行展览,这一类展览多属于综合书籍展览,所展览图书或为图书馆购买,或为其他个人、团体捐赠。比如,1948年罗斯福图书馆举办的科学新书展览会,邀请了兵工署第二十工厂、交通部重庆电信局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参加:“本会为响应该项运动,特定于四月二日至四日每日上午九时至下午五时举行科学新书展览,谨请贵厂同仁拨冗参观并予指导为荷”②。
而专门书籍展览会,展品性质限于一类,种类虽少,却较为专门。该类图书展览会,民国时期各图书馆所举办的次数不少。比如,先后在北平图书馆和浙江省立图书馆举办的德国印刷展览会,所展览的书籍均为德国印刷制造。又如1936年,上海震旦大学图书馆举办法文图书展览会,“除馆藏珍本图书外,并征集法国各大出版家新出品,已资观摩”[6],所陈列展览者都是法文书籍。
2.2 图片展览会
图片展览会所陈列的展品包括金石拓片、美术图画、照片等,目的在于直观的艺术效果:“使阅者对图书馆留一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以此调节阅览人的兴趣”[7]。金石拓片是指将石刻碑文、青铜器等文物上的文字和图案拓下来的纸片,形式上属于图片一类。1941 年2 月28 日,重庆中央图书馆举办的拓片展览会,展览拓片四五百种,以汉碑为多。美术图画则指今人或古人的绘画作品。1936年4月1日江苏苏州图书馆举行梅展,各种梅花画作涵盖古今名家画作,部分儿童画作也一并参展。照片展览会的主要展品自然是照片,如1936年北平图书馆举办的徕卡影展。徕卡(Leica)是德国公司生产的照相机品牌,所以徕卡影展也就是展出利用徕卡相机拍摄的照片。此次影展照片共有150张,分为风景、人物、旅行几大类,参观者踊跃。
2.3 文献展览会
文献展览会也称为文物展览会,属于综合性展览会,规模比以上所说诸种展览大,除展览图书外,其他和历史文化相关的实物往往一并展览。以浙江省立图书馆于1936年所举行的文献展览会为例,这次展会征集到的展品多达两万余件,共分为10大类,依次为书籍、舆图、图像、书画、乡贤遗物、金石及其拓片、档案、表格、本省民族革命文献、其他本省文献资料。这种展览会,展览品种多,非一个图书馆力所能及,因此前期筹备阶段需要与多方合作,耗费的人力物力都比较大,故而当时图书馆学者就称文物展览会“除了含有博物馆性的图书馆外,更非普通图书馆所具备,非借助私人收藏家不可”[7]。
以上是根据展品的种类对图书馆展览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将图书馆展览分为人物纪念展览、节日庆祝展览、抗战主题展览等。
人物纪念展览,乃为纪念某位人物而举办,展品一般涉及此人物的生平介绍及其他相关物品。如1934 年,为庆祝德国文学家释勒③诞辰175周年,中德文化协会选择11月11日释勒诞辰周年的翌日,在北平图书馆举办释勒展览会,展品有释勒正在工作之插画、释勒演剧照片等,使观者得以了解释勒之生平及其成就。
节日庆祝展览常选择在元旦或国庆举办,这两个节日作为民国时期的法定节假日,在此期间举办展览,方便公众参观。以抗战为主题的展览,则常发生在国家遭受外侮之际,图书馆借举行抗战主题的展览来警醒国人。1931 年10月7日,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南京市立图书馆即举办以中日时事为主题的展览会,展出搜集到的中日时事重要关系之图书、地图、杂志等数百种。这种中心主题的图书馆展览,能够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相应地陈列某种展品,具有一定的灵动性。
3 民国时期图书展览会的作用及价值
3.1 宣传国防知识,开展抗日救国宣传
自“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随着国土的沦丧,日寇侵略气焰日益嚣张,许多爱国团体纷纷举行抗日活动,宣传抗战。对于抗战而言,“图书者,即其重要工具之一;而图书馆者又即此工具之大本营”[8]。图书馆作为舆论宣传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进行国防教育、抗战宣传方面也是不遗余力。其中,举办展览会成为图书馆进行抗战宣传的一种重要手段。
1936 年,日本为侵占察哈尔、绥远,支持策划德王等蒙古分裂分子进攻绥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图书馆界纷纷举行展览会进行抗战宣传,并为绥远抗战募捐。比如,镇江的江苏私立流通图书馆鉴于“国难日深,绥东战起,我前方将士,忠勇卫国”,认为民众虽不能同将士在前方杀敌卫国,但“亦应奋起参加,充实国防知识与技能”[9],特举办国防图书展览会,宣传国防知识。在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史地系在浙江大礼堂校举行绥远图籍展览,后因展览会场出入不便,许多民众无法参展,浙江省立图书馆与浙江大学史地系商议,将展品转移至浙江省立图书馆内,继续展览3天,展览内容“除各种地质、地文、物产、军事图籍、政府机关报告、珍贵照片等原会在浙大陈列者外,该馆并出所藏有关绥境之图籍,参加展览”[10],一时盛况空前,推动了民众对绥远局势的了解。
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进入全面抗战阶段。为使民众了解战争形势,激发爱国斗志,图书馆举办了多种方式的展览会进行抗日宣传。1938 年5 月,西安图书馆举办“抗战图书展览会”,两日间观览者络绎不绝。1939年1月1日,南迁后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与西南联合大学因深感“此次中日战事,其规模之广、意义之大,为我国历史中空前所未有;关于此次战事之文献亟应搜集整理,加以保存,以备将来国史之采择,及战后研究政治经济社会各种问题者之参考”[11],遂在昆明柿花巷22号成立“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任正主席,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任副主席,以征集、保存、整理中日战争史料为主要工作。1940年1月2日,为庆祝成立一周年,举办“抗战史料展览”,将搜集到的有关抗战书籍、杂志、报章、图书、照片、地图、统计图表、信札、日记、布告、报告以及各种宣传品全数陈列,以供展览。
中国图书馆不仅在国内进行了有效的抗日宣传,在国际上也通过展览的形式揭露日军罪行,争取国际同情。1938 年,在日内瓦的中国国际图书馆举行了名为“中国自卫”的抗战展览会,展览与抗日有关的各项图片、漫画、地图、外报评论,充分揭露了日军侵略者的狰狞面目。国外参观民众深受震撼,慷慨解囊捐助者甚多。
3.2 宣扬中国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机构,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民国时期图书馆界为宣扬中国文化,促进海内外交流,曾多次举办展览。1934年10月10日,中国国际图书馆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特在上海福开森路393号世界大礼堂举行“世界图书馆展览会”。此次展会由吴稚晖、李石曾联合发起,来自世界各国的一百多家著名图书馆参加。国外规模较大的图书馆有“美国国会图书馆、大英博物馆、德国国家图书馆、意大利那不勒斯图书馆和瑞典公共图书馆”[12];国内图书馆则有国立中央图书馆、北平图书馆、浙江省立图书馆等24家机构参加,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图书馆界与海外图书馆界之间的交流。此次展会展品众多,共计1,200余件,分为“照片、图样表册、出版品等类”,其中“中国国立中央图书馆特陈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四库全书影印本,尤有生色”[13]。后因华北各界的请求,特将展品寄送至北平图书馆展览一周,反响热烈,前后参观者达万人。
有时为了向国内民众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图书馆也举办一些专题性的展览,如北平图书馆与中德协会共同举办“现代德国印刷展览会”,介绍德国的印刷技术。此次展览会除了在北京展览外,还在上海国际图书馆进行展览,展出“德国近十年来的现代印刷品五百余件,包括图书、杂志、单印本,这次展览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14]。展会结束后,德国方面将所展览德国书籍、杂志全部捐献给北平图书馆,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
中国图书馆界不仅在国内举办展览,使海外优秀文化“引进来”,还力所能及地在海外举办展览,使中华优秀文化能够“走出去”。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是中国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家图书馆,该馆建立伊始,就以“介绍中国数千年之文化于世界”“期得沟通中西文化较大之效率”[15]为宗旨。该馆曾在日内瓦举行多次展览,宣扬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之交流。1934年7月,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在馆中举办故宫古画展览会,9月份又趁国际联盟大会在日内瓦举行之际,租借日内瓦市政府大厦作为展会场所,举办“艺术展览会”,陈列古今艺术品千余件,各国要人莅临参观,颇获好评。
3.3 集资筹款
民国时期图书馆举办的展会基本都是免费向公众开放,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会借举办展会之机,收取一定费用。1931 年南方发生特大水灾,为了能够及时救济灾民,缓解灾情,北平图书馆将原打算在“双十节”举行的图书馆展览,提前至9 月19 日,并发售入门券,每券二角,券资充作赈灾费用。在北平图书馆的带动下,一些团体、个人纷纷慷慨解囊,如西北科学考察团将售卖出版品所得钱款,半数捐出。大兴的孙伯恒将所藏古书10 种全部出售,得款400元,一并交给北平图书馆作为赈灾之款。
还有一些图书馆为了使馆务能够正常运转,有时也以举办展览会作为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江苏的张堰图书馆是一家私立性质的图书馆,1933 年该馆为了筹措基金特举行了一场金石书画展览会。此次展览会持续10天,共卖出340张入会券,集资1,700余元,“由该馆基金保管员将款存放生息,以佐常费”[16]。不仅私立图书馆为了增加图书馆运营经费举办展览会,一些公立图书馆也同样如此。例如,上海市立图书馆在1947年举办了一场“中西美术图书展览会”,门票每张国币1,000元,“全部收入充作本市社教机关人员福利基金,及该馆购买英国出版新书之用”[17]。
3.4 教育大众,传播文化知识
图书馆展览作为展览的一种,同样具备宣传教育作用。《国际展览会公约》第一条提到:“展览会是一种展示,无论名称如何,其宗旨均在于教育大众。”[18]民众可以通过参加图书馆举办的展览,获得相关知识,使参观展览的过程成为一次学习的过程。
图书馆所举办的人物纪念展览,可以使民众对纪念人物有一个直观、深入的了解。例如,不少图书馆常举行孙中山诞辰纪念展览,在展览会上往往陈列孙中山的遗像、遗物及生前著作,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使民众在观遗像、览遗物、听讲解的过程中,对孙中山的思想、英烈伟绩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民众对伟人的敬仰之情。再如民国时期图书馆展览中最普遍的书籍展览,通过展出相关领域书籍,可以使民众在参观的时候对书籍产生一种翻看的欲望,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正如当时的图书馆学者徐旭所说:“图书展览会可以刺激出不惯读书的人来发生兴趣读书,可以引起那些常读书的人,更因新发现而更读书。”[19]
4 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展览的评价
4.1 特点
(1)借助社会力量。为了使图书馆展览上的展品更加丰富,主题更加多样,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展览常采取多方合作的方式,借助社会力量,广泛征集展品。比如,安徽省立图书馆在举办文献展览会前,曾向浙江省立图书馆函借若干古籍珍本,浙江省立图书馆收到请求后,将文澜阁本四库全书之经部禹贡图、史部雍录、子部救荒本草、集部陶学士集等四种,还有明代精刻及其他影摹精抄手稿百余种,寄送安徽省立图书馆进行展览。1937 年江苏省立图书馆举办吴中文献展览会,此次展会除了北平图书馆、浙江省立图书馆等多家官方机构参加外,还在社会上广泛征集展品,多位收藏家应邀将珍藏的文物借予该馆展览,极大丰富了展品种类。
有的图书馆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举办展览,如1931年,北平图书馆与中国营造学社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联合举办“圆明园文献遗物展览会”,将两个机构所藏关于圆明园的文献遗物同时展出,集合两家的馆藏优势,使展览会上的展品更加丰富多彩。有的图书馆还将空余场地借给一些机构举办展览活动,如《关于借用国立中央图书馆房屋展览书画致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的公函》(1942年)里面提到,国立中央图书馆将空闲房间借予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进行书画展览,且因白沙缺少展览作品等活动,希望川东师范能够将展览活动延长一天,以嘉惠民众④。
(2)展览主题多样。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展览往往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紧随社会形势的变化,主题丰富。比如,在日寇侵略气焰日盛之际,各图书馆为警醒国人,纷纷举办有关国防、抗战的主题展览。图书馆还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举办相关主题的展览,如前面提到图书馆在孙中山先生诞辰和逝世日举行的纪念展览,在元旦及国庆节举办的庆祝展览。除此外,图书馆还经常在儿童节举办以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展览活动,如北平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小学图书馆在儿童节这天举行儿童读物展览。以上都表明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展览主题多样,不落俗套。
(3)展品种类丰富。在上文中,笔者根据展品的性质,大致将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展览分为书籍、图片和文献展览三类。每一类中的展品丰富多彩,别具特色。根据不同的文字载体可以将展品分为甲骨、简牍、帛书、碑刻、纸张等;以纸张为载体的古籍图书,又可以分为不同时代的刻本、稿本、钞本、手写本等。图片展品可分为各种石刻、碑刻的拓片,历朝历代的书法、绘画、板画、木刻画等美术作品,除此外还有各种摄影图片。至于文献展览会上的各种属于“物件”的展品,就更加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4.2 不足
首先从展品看,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展览具有明显的“厚古薄今”倾向。书籍展览方面,古籍珍本从来都是展会上的重头戏,而今人著作则很少出现。其次,从图书馆展览举办的场地来看,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展览地域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中小城市则鲜有图书馆展览举办。再者,从国内与国外的角度看,存在“内多外少”的特点。在笔者统计的164次图书馆展览案例中,在国外自主举办的展览有3例,且均在日内瓦;参与的展览只有1例,传播范围不够广泛。而同一时期,国外图书馆机构在华展览较为普遍,这表明民国时期的图书馆界在向世界宣扬中国文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3 对当代图书馆发展的借鉴意义
民国时期的图书馆为了倡导读书风气,宣扬科学知识,传播传统文化,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多方搜集展品,制定详细的展览计划,举办了主题多样的图书馆展览会,对我国近代的图书馆事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当下的图书馆建设依然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今天在举办各种图书馆展览时,可以效仿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加强馆际之间乃至跨界交流,通过出借、合作展览的方式,使图书馆展览的主题更加多样,展品更加丰富,从而加强图书馆展览对民众的吸引力。
民国时期图书馆展览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地域分布不均、过度集中等,今天仍然存在。要改变这种展览不下基层的局面,需要“以大带小”,也就是说各馆藏丰富、实力雄厚的“大”图书馆要加强与基层的“小”图书馆合作,利用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协助地方图书馆举办展览,利用巡展的方式将展览活动向基层推广。例如,上海图书馆“每年会定期发放展览通知,征求各图书馆展览意向,统一协调安排巡展档期”[20],使更多的民众享受到展览资源。
民国时期图书馆界受当时资金以及社会大环境的限制,在海外举办的展会少,这一现象在当代得到很大的改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充分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21]。许多图书馆为宣扬中华优秀文化,纷纷走出国门,在海外举办展览。比如,2014 年上海图书馆在首个“世界城市日”来临之际,与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等政府机构,在海外18家图书馆陆续举行《城市的转型与发展——“世界城市日”与上海世博会》图片展,反响很大。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图书馆展览方式也愈加现代化,然而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展览,对我们今天的图书馆宣传推广事业依然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为便于分析,笔者所讨论的图书馆展览空间分布,主要以国内160次图书馆展览为例,所划分的4个区域不包括国外地区。中国图书馆界举办或参与的国外展览有4次,3次在日内瓦,1次在意大利罗马。
②为本馆响应科学运动周自四月二日起至四月四日举行科学新书展览请参观[A]//伪兵工署第二十工厂工人迁调函件,接收美国汽车,交换国徽函件等,本厂派往参观函件,送制造司运输情形概况册,警卫队三十四年度逾期服装报年表.1948年-1949年,重庆市档案馆:全宗号0175目录号1案卷号1689.
③释勒即德国大文学家席勒(Schiller,1759-1805),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④关于借用国立中央图书馆房屋展览书画致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的公函(1942年6月9日)[A].重庆档案馆档案:全宗号0129目录号1案卷号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