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理论框架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构
2020-03-13孙其昂张建晓
孙其昂,张建晓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三十多年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初步实现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转变。根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的纵向考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以“思想政治工作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蓝本,建构起以“要素”为要件、以“工作理论”为典型特质的理论框架。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则逐渐形成由“一个系统”和“四个子系统”所组成的理论框架。其中,“一个系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四个子系统”即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分化形成的子系统,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子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子系统(简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科、工作、环境等子系统)。由此形成了以“子系统”为要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框架,简称“新理论框架”[1]。在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框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总体性范畴,处于顶层,其他四个子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次级系统。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了新的阶段,需要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内外关系及其新的存在样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构成
经深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生成发展及其实际存在样态,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已经形成新型结构。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相比,新理论框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已从要素发展成为自成体系的子系统,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科、工作、环境等子系统。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发展的结果,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揭示并分析子系统及其构成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课题。
1.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
基于新理论框架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是由子系统组成的,具体包括: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子系统,它是以基本理论知识体系为主形成、发展的系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分析工具和方法论基础”[2]87。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子系统,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核心的系统,即“由学术组织、学术主体、学术规范、学术刊物、学术成果、学科建设等所组成”“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学科和分支学科为主,包括学位层次体系、课程教育体系的系统”[2]87-88。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子系统,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体系为核心的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运行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外部环境互动所形成的社会实践活动行动体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2]88。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子系统。此子系统的存在状态还有争议:有的认为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有的认为包括系统之内的全部环境。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子系统有两种基本划分法:一种是广义环境;另一种是狭义环境。前者是指系统内部环境与系统外部环境包括在内的环境,人们通常关注的是系统与外部的关系,将系统的外部因素总和作为系统的环境;后者主要指系统内部环境。笔者在本文中讨论环境时也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环境,但所指的环境子系统主要指系统内部环境,即由思想政治教育各子系统相互关联所型构的关系空间。
2.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
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其时空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3]294。由此可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科、工作、环境等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其时空关系等的表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是诸子系统简单聚合而成的“集合”,而是进入系统的各要素相互关系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即如图1所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科、工作、环境等子系统所构成。
图1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科、工作、环境等子系统自成系统,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子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子系统,都具备开放性的属性。从纵向上看,“社会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子系统”,三者之间存在着层级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子系统亦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它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底层或基层,社会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上层,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居于中层。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通常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基层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处于直接“在场”状态。从横向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子系统”,四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整合,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部,与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及社会构成相互关系。
3.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就如同一个社会即“思想政治教育社会”[4],可以称为小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有自己的社会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之间、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与整体之间、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2]82。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关系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关系的基本方面包括三重关系,分别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与其他子系统的关系、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和系统与社会的关系。
四个子系统在系统中的位置及关系各有特点: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子系统的系统位置及其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子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占据基础位置,知识子系统构成知识体系,又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生命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其他子系统提供能量及信心,为它们的发展注入动力。反之,知识子系统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其他子系统提供基础和积极贡献。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子系统的系统位置及其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子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其他子系统提供学术平台和调节枢纽,为它们提供学科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子系统的发展,需要学术共同体建设,积极开拓理论知识生产,并为实际工作、学术研究活动提供平台、条件。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子系统的系统位置及其关系。它在“第一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人们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其他子系统提供实践或应用或检验的机会,为它们提供展示窗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子系统的发展,需要理论研究成果的落地,更需要学科的综合投入。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子系统的系统位置及其关系。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子系统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组成。不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掌控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则由外部力量所掌控。因而,本文所论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子系统,关注内部环境,即由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各子系统相互关系所组成,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公共部分,也是各子系统的公共部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各子系统提供共同空间和条件,通常称为“小气候”。它如同高层楼房的公共建筑部分,是各子系统都不可缺少的交往场地。对此,不可轻视,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具有直接意义,特别需要各子系统共建共享。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科、工作、环境等子系统是要素,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这一有机体系。从系统论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社会)形成交互,由此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更大系统的联系及其整体性。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为我们展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性面貌。
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圈层结构及逻辑
根据系统论,事物本身是系统,而系统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由此构成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就整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种结构,即系统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图1)可划分为三个相互依存的圈层,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圈层、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圈层、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外圈层。借助这一圈层分析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圈层结构生成及运行逻辑。
1.内圈层结构生成及其相依性共存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圈层是指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诸子系统,就是说,各个子系统自身都是系统,这些子系统整体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圈层。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科、工作、环境等子系统同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各自构成相对独立的系统,这些系统共同构成独特的系统整体,成为一个圈层。一方面,四个子系统各自相对独立,无论是自身子系统的发展及发挥作用,都取决于各自子系统的自身发展。从社会分化及思想政治教育分化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和发挥作用有赖于各个子系统的专门、专业的成长,成为自主的主体系统。另一方面,四个子系统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各子系统相互之间互通有无,借助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实现互动互构。从区分程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比较容易区分,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诸子系统共存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这一整体之中,通常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交错存在,区分相互之间的界限是非常困难的。不过,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四个子系统正在变得相对容易,也变得重要。人们现阶段对四个子系统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的把握仍旧是模糊的,也就是说,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圈层的运行轨迹的认识仍是模糊的。早在2001年,笔者就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人和社会人看和评价思想政治工作是不同的[5]。这要求社会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观察、评价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
2.中圈层结构生成及其相互性关联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圈层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或者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各子系统及相互关系的总和。中圈层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科、工作、环境等子系统”之间,实质上,这是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关系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圈层的生成,一方面,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逐步生产出系统内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逐渐发展起来,形成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的典型表征。另一方面,社会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共同提出了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结构及相互关系的任务。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即思想政治工作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党的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工作”形态而存在的,也是以“工作”的总体性存在方式运行的。由此言之,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发展而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分化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分化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科、工作、环境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自身不断发展充实起来。由此,它们各自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它们与系统整体的关系,都成为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圈层既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又成为认识、研究和运用的对象。这是中圈层生成和认识的原因。中圈层在运行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科、工作、环境等子系统分别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这一整体取得联系,通过协同、融汇之后实现物质、能量、信息的互通。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由外部摄入进来的物质、能量、信息,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科、工作、环境等子系统会通过独享、共享、交互等形式,吸取本子系统需要的部分,完成吸纳和外溢过程。
3.外圈层结构生成及其复合性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外圈层指“社会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间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圈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以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指的正是这个圈层。之所以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圈层,原因在于它介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中。这个“相互关系中”,与通常所说的“相互关系”“关系”“环境”等具有相似性,但又有区别。这是一个空间,是一个系统。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圈层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空间”。这一“关系空间”应当是一种多层次、多方面、多领域的存在空间。这一空间特质根源于社会系统的结构层次。众所周知,社会系统至少可以有基层社会、中层社会、国家(社会)、国际(社会)等层级构成的社会总和。在抽象意义上,已有“总体性社会”或“社会总体性”范畴。为了简略,笔者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为例加以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涉及的外部社会环境,包括高校(社会)、地方(社会,即高校所在地)、区域(社会)、国家(社会)、国际(社会)等,由此可以构成相应的圈层。为了简略,笔者进一步将视角聚焦于高校内,即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高校系统的关系。相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高校本身是一个社会,即高校(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子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高校(社会)的子系统。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为独立的单位,暂时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为高校(社会)子系统来分析。在高校(社会),多以教职工与学生两个群体的关系作为主要对象。在高校(社会)内,教职工与大学生两个群体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从所掌握的资源而言,在高校(社会)这一场域,教职工处在主导地位,掌握优势资源,大学生处于弱势地位。从教育权益的角度而言,大学生是高校(社会)的中心群体,教职工是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的群体,可以说,本质意义上,高校(社会)的一切是为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就大学发展而言,教职工群体居于关键地位,特别是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关键。正是由于教职工与大学、大学生之间的关系的复合性,这使得教职工为主体的教务系统、科研系统、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系统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常常处于尴尬的位置。比如,在高校社会,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的是教职工中的教师,使大学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处于被动的位置。更甚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大学生受到教师的“支配”。从这个角度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并没有做到“以大学生为中心”。实质上,高校系统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间需要处理主导与目标的双重关系,即教师主导与学生受动的关系和学生为本(目标)与教师服务的关系之重叠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多重的复合关系。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结构化存在,要素、结构及圈层等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存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存在及运行逻辑受制于结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存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身的存在样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圈层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外圈层、中圈层的基础和依托;中圈层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相对独立且具相互性的社会空间;外圈层实质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具有强依赖性的典型特征。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客观性、能动性,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多层关系的复杂性。只有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丰富而复杂的存在方式,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并依据其逻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建设与实践,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学科化契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质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优化升级
新理论框架建构起来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新形态,同时也是新知识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新理念、新思路。运用新理论框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优化,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是理论与实际(实践)相互结合并发挥理论效应所必须的。在这方面,侯勇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对策[6]。限于篇幅,这里主要探讨新理论框架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优化升级。结合上述讨论,着眼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认识,化解结构内外的冲突,探索系统多层次互动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1.着力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活动,其目标始终是人的活动的内在依据和价值规定。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多层次的。直接而言,本文所指的目标在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建构发展,这只是技术层面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它最终应当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即动员人民群众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优化升级,不仅要揭示系统运行的内在缘由,还要推进系统的建构性发展,其目的在于建设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特别指出,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但主要在思想领域展开,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等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内部性。这种活动常常不为人们所直观。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很难观察到显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存在,而是通过亲身参与、感受,运用理论抽象、概括归纳、经历体验,才可以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态。同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诸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诸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是很难从日常观察中就可以获取的,甚至通过经验感受和理论分析,也并不一定能够发现、描述出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早期发展阶段,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这一整体性存在。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分化,我们能够观察到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的分布,找到它们所依托的机构、人员、场所及开展的活动,还能听到人们对各个子系统甚至是子系统要素的议论。现在,我们还可以借助系统理论工具,剖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按照知识、学科、工作、环境的大致分类,将各个子系统区分开来。经过这一系列的处理过程,再辅之以具像化,这就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诸多子系统。如前文所述,界限清晰地区分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科、工作、环境等子系统是非常困难的,唯有进行理论分析与规范分界,才能建构起可理解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部空间结构。这一特点与上述目标结合起来,就要求人们要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过程中从业者的组织实践和参与者的参与体验,才能真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认知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过程是不断现代化的过程。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化、智能化的社会,人们的活动普遍受到知识的制约。新理论框架正是这一社会现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映。笔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划分为四个子系统,便是顺应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新发展、新要求。在这四个子系统中,特别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子系统。知识已经成为学科成熟度、发展度、贡献度的重要标志。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还是参与者,还是旁观者,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合法性、可能性的基础因素。新理论框架之所以将知识子系统从学科子系统中分离出来,作为与学科、工作、环境等系统并列又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这是因为知识为系统所共有,也为各子系统同时跨界生产,而并非为学科所独有。这里的知识承袭波普尔所指的“世界3”那种客观知识,“世界3很大程度上是自主的”[7]。再者,以往关于学科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观点及划分方式:一是以知识分类为依据,二是组织或共同体为依据。可见,知识也存在着相对的独立性。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实践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提出的需要,已经十分明显。知识已经成为社会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托夫勒指出,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移,就是权力转移的过程,高质量的权力是知识[8]。知识虽然直接来源于教育——人们在进入社会和参与社会实践之前接受了教育、获得了知识,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新知识并没有为人们准备好,反而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一边利用旧知识,一边生产、组织和管理新知识,实行跨界整合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过程中所遭逢的挑战,存在一个共同的认知背景,即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其运行过程缺乏完整的认知与理解。在高校,管理者虽然处在现代社会,但并没有建立大学生主体地位的高校现代管理模式;在理论指导实践中,部分研究者偏好单向度的思维模式,将理论肢解或者扭曲于现实生活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中,传统的主客混合思维依然影响系统的现代发展。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指向科学知识前提性认知上[9]。总体而言,知识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风险的致命因素,客观上正在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并予以重视。
3.加强系统多层次互动与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联系是多层次的,而系统的优化升级需要实现系统的多层次联系,包括反馈与回应。从系统整体看,应确立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外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嵌入社会之中,镶嵌于社会系统的各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必然发生互动和相互影响。一方面,社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即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社会价值、社会心理以及社会中人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生活方式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能量来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合、适应的要素,而这些要素的变化,都会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方向,型塑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对社会变动做出回应,包括服务性回应和批判性回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作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是只有自己,不能孤立地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自身建设,要将自己作为社会系统中一个子系统来建设,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首先,优化顶层设计。根据党和国家有关规定,尊重客观规律,运用科研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空间结构做出科学安排,实现制度建构。其次,化解结构冲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诸子系统之间“各自为政”是结构冲突的重要原因,一直困扰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常态运转。这就要求人们重视发挥协同发展,调动诸子系统之间的力量,协调诸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健康运转。最后,创设预警机制。由于预警机制不在场,就难以预报、警戒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诸子系统的失衡、失序、空间的互相挤占等结构性的冲突力量。一旦预警机制发挥作用,那么,可以有效避免子系统的失衡、失序、空间的互相挤占的发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良性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