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新时期《城市规划原理》教改
——以厦门工学院(独立学院)为例

2020-03-13张婷婷付小利林玉梅

福建建筑 2020年2期
关键词: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

陈 莉 张婷婷 张 钰 付小利 林玉梅

(厦门工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1)

0 引言

当今,信息技术发达、网络接入方式多元,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渠道愈加多样化,学校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发生了巨大变革,翻转课堂逐渐发展成为这场变革的新浪潮,为教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1],被众多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所接受与倡导[2]。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建设不断推进,从党的十八大着力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到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我国的城乡规划迎来了新时代发展契机。《城市规划原理》作为城乡规划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涉及了自然、社会、地理、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知识,不仅是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更是日后执业活动的理论依据[3]。在当前信息技术发达和城乡建设转型背景下,如何把课程建设与新时期环境相融合,是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结果,目前国内学者多从不同角度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建设进行探讨,如谭纵波在回顾我国城市规划基础课程知识结构的演变,与西方工业化国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城市规划基础课程知识结构的构建提出教改思路,即:高校城市规划教育应从注重规划技能的传授转向对规划思想和规划技能的并重[4];张亚丽等针对非城市规划专业,探讨了案例分析法在《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的应用[5];张爱芳根据园林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结合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在园林专业的教学实践,指出该课程的教学应注意的方面[6];齐慧峰对一次公众参与课堂模拟讨论会教学的思考,探讨了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在价值取向、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方面需要拓展的内容[7];张磊等针对建筑学专业,指出该课程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并提出完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8];徐丽华等针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从学校资源、地域资源、专业资源等进行探讨,探索适合浙江农林大学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9];车晓翠等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探索符合农业院校特征的该课程学生学习和认知规律的教学途径[10];于宁等从学科发展趋势、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等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实践教学进行探索与创新[11];王媛对课程需要注重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12];吴云清等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中谈翻转课堂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的创新与应用[13];范建红等分析了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出现的教学问题,随而引入OBE教学理念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14]。目前,翻转课堂与各专业学科结合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学科[15],也有涉及经济学、数学、机械工程等学科[1],而鲜少用于建筑学,现有成果从独立学院角度引用翻转课堂理念探讨新时期《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建设的研究不多。基于此,本文以厦门工学院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为例,结合新时期环境的特点,在深刻理解翻转课堂教育本质的基础上,试图寻找翻转课堂理念与该课程之间的契合点,以期为其它学科对该理念的应用提供参考,以推动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提升。

1 翻转课堂的内涵及特点

翻转课堂源于美国,在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还是一个全新领域[16]。目前学术界关于翻转课堂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17],从国内研究看,钟晓流[1]等认为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张萍[16]等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结合其在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指出翻转课堂是将教学任务中最容易的部分即知识的传递移到课堂外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机会进行积极的社会化的互动,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植创造性思维和高水平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综合前人的研究[1-2,16-19],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具有如下特点(表1)。

表1 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对比

从表1可看出,翻转课堂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被动学习模式翻转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主动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师生在传统教学中的角色,教师由原来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学生的指导者,而学生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流程由原来“课中知识传授+课后知识内化”转变为“课前知识传授+课中知识内化”,即在课前借用信息技术,通过观看微视频、阅读材料等手段完成难度较低的知识传递,而难度较高的知识内化则放在课中,通过师生间面对面交流、学生间协作探究等方式来分解知识的难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促进学生知识的有效建构;教学评价从传统的纸质测试转变为多维度的评估,即不再以单一的纸质测验结果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更强调素质教育,多维度、综合性地评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综之,翻转课堂实质就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而在众多素养中,“自主学习力”是工科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跨界融合[20],以实现建构主义理论提倡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绝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活动”[2]之目标。

2 当前《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基本概况与课程建设反思

2.1 课程基本概况

《城市规划原理》是我校建筑学专业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加深并综合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为居住区规划与设计、城市设计、村镇规划等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课程除了注重对建筑学专业学生有关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传授,也着重于学生空间造型能力的训练,综合分析、实践和研究技能的培养和提高[4]。该课程内容繁多、涉及面广,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是2010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它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和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6,8],教材内容包括城市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城乡空间规划、城市专项规划、城市规划的实施等5篇22章,700余页[21]。

2.2 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2017年,厦门工学院推行新一轮培养方案改革,强调在注重博雅教育和专业特色培养的基础上,强化独立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城市规划原理》理论由原来的48学时压缩至32学时,很多重点内容及案例在有限的学时里难以展开。

第二,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枯燥。《城市规划原理》知识体系庞杂,理论性较强,尽管最新版已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完善,但对案例介绍、规范等内容的编写缺陷明显,尤其不适用独立学院的教学需求[21]。加之,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缺乏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知识储备,也没有规划经验,单纯以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更是难以调动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积极性。

第三,热点多,教材更新慢。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建设的关注点也不断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很注重乡村的发展,从2005年社会主义新农村、2012年美丽乡村到2017年乡村振兴,同年注册城市规划师也更名为注册城乡规划师,乡村规划在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空前倍受重视。此外,新的实践内容不断涌现,如城市智能规划、韧性城市、健康城市设计、特色小镇规划、城市“第三空间”规划、社区微改造等,好些热点贴合建筑学专业的学科特点,有益于学生开展课内外实践。然而,教材主要以城市为研究对象,鲜有提及关于乡村的内容,更无谈到最新的实践动态。

2017年,我校建筑学专业获批成为省内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基于以上问题,结合我校建筑学学科发展态势及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重构该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这一核心课程的知识体系,提炼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效果显得非常必要。

3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建设设想

3.1 课程教学目标

厦门工学院是一所年轻的独立学院,办学近十年,建筑学专业学生多以社会中小设计院、中小设计公司、设计事务所等为主要就业流向。《城市规划原理》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课程目标应以翻转课堂理念为指导,以注册城乡规划师专业认证标准为基础,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适合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课程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

3.2 课程知识体系

我校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讲授课时为32学时,根据近几届毕业生的主要从业内容,发现学生接触最多的除了建筑设计,还包括住区规划与设计、城市综合体设计、商业街改造、村庄更新改造等中微观层面的规划。笔者在全面分析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就业特点、目前城乡建设动态、注册城乡规划师执业要求及张磊[8]、陈玉娟[22]等研究成果,最终确定了该课程的知识体系(表2)。

表2 厦门工学院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内容

3.3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课程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解决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升教学效果,笔者在参考陈然[23]、曾明星[24]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课程教学模式(图1)。

图1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课程教学模式

(1)课前获取新知识

教师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社会网站等浏览与当次课紧密相关的教学资料,制作微视频、PPT或适合自学的任务单(作业、设置问题等)等在微信公众平台或QQ群发布给学生,每个视频大约10min,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理解程度自主设置观看的进度与次数。第一、二章内容(表2)作为学科基础理论的支撑,其理论性较强,基于建筑学专业学生首次接触规划类课程,对这方面知识储备较少,为让学生在初识课程时对课程感兴趣,教师找寻或制作跟城市、城镇化相关的微视频或Flash动画,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前思考;第三章主要探讨各项要素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规律,以及在城市规划中对各项影响要素进行基本分析的方法[21],通过制作PPT、布置题目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第四、五章,教师选取不同层面的规划实例文本及图纸发布给学生,并预留思考题;第六章,建筑学专业学生初次接触总规,教师课前制作微视频,讲述总规的流程与内容,并附上厦门市或周边城市的总体规划作为实例,让学生提前熟知课程内容;第七至十章,基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要求和建筑学专业的就业特点,立足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师除制作必要的理论视频外,尽量选择身边的实例,并发布任务让学生调研。实例一般选取学校附近的某个居住区、所在城市典型的商业街、城市综合体、某个村庄等,便于学生实地查勘,以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所有课前布置的任务,均遵循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争取任务的多样化,以便于学生根据自身知识储备灵活选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后,把未能解决的问题带至课堂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2)课内知识内化、反思

我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以小班形式(30人左右)开设,便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实施,也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所产生的疑难问题于课前统一汇总给学习委员,再由学习委员提交给教师。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各章节的特点并结合疑难问题,设计该次课的教学活动。一般地,课内教学活动主要包括:

(1)重点内容讲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所涉及的重点,结合学生的疑难问题,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及难点进行讲解。

(2)课堂研讨与答疑。这是学生知识内化的核心部分,这部分主要依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灵活采取不同形式。主要有小组讨论,即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协作研讨,如对第二章古埃及、古罗马、古中国等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及田园城市、雅典宪章、邻里单位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认识与评价;有案例评析,即根据教师所给的案例(文字案例、短片案例等),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如对第六章谈到的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新加坡城市规划等进行分析与探讨;有课堂演讲,即教师发布任务让学生实地调研,学生将调研报告以PPT形式呈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教师就分享的报告引导大家讨论互动,如第七至十章中的居住区调研、城市商业综合体调研、村庄调研等采取这种形式;教师总结,即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或讨论情况对课程进行总结,而学生及时反思,再次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3)课堂评价。教师应重视过程性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发言、课堂演讲、小组讨论情况、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等,合理、客观地对学生做出评价;也可以鼓励学生自评、互评;还可采用纸质测试。

4 结语

(1)本文探索性地构建了符合本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知识体系,并提出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课程教学模式。

(2)目前,我校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开展《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实践仍在摸索阶段,未来有可能遇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课程评价存在缺陷等问题,可能导致教学模式调整。因此,增加翻转课堂理念的实践,探索该理念的教学改革创新模式将作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浅谈基于低碳、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区内中小型遗址保护的策略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基于电力系统备自投实现功能原理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