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03-12陈文忠
陈文忠
微课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特点,将教学内容以数字化资源的形式进行呈现。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优势,深受师生的欢迎。微视频是微课的主要载体,视频内容呈多元化特点,可以是学科的知识点,如重点、考点、疑点、难点等;也可以是教学环节,如实验、主题活动、任务等。总体来讲,微课就是一种可以满足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互联网课程资源。微课进行实际应用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笔者对微课在初中化学新课教学以及巩固复习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微课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其目标是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次上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自然科学。所以,在认识以及理解化学知识点时,往往要从微观角度深入。微观世界既神秘,又抽象,尤其是抽象,往往是让学生产生畏惧感的主要原因;但是,神秘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善于抓住学生这种矛盾的心理,在新课教学中,针对一些微观概念比较多且复杂的课题,则建议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的结合模式进行教学。
例如,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基于原子的角度来对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进行认识以及理解;会通过设计实验,对质量守恒进行验证;还可以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灵活应用,从而对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从这部分知识的特点来看,新课教学环节所涉及到的实验较多、抽象概念较多以及具体操作注意事项也比较多。所以,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以抓住课文重点,更加无法突破难点。例如,很多学生遇到“称量结果为‘质量变化”这类实验时,往往会被现象所误导。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微课,并以二维码形式呈现,让学生扫描之后进行自主观看与学习。
本次微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在课前有计划地进行预习,使其能够在主观上开始接纳“质量守恒定律”的客观事实,并打下一定的基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便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去做实验,并进行展示与讨论,进而帮助学生加强对化学知识、实验操作能力的理解与掌握。
二、微课在巩固复习中的应用
1.依托微课对常用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
初中化学巩固复习的阶段,通常需要对常用的方法与一般的规律进行总结。学生的思维方式、领悟能力、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不同,所以个体差异性是必然的。有的学生能够自主完成一些任务,有的学生甚至一点就明白,还有的学生则可能反复地演绎与引导依旧不能掌握精髓。遇上这样的情况,可以依托微课实现课前与课后的指导,已经掌握的学生加以巩固,未掌握的学生可以反复学习专研、吃透知识点。
例如,在对《物质的鉴别》这部分知识进行复习时,很多学生反映这部分知识太难掌握了,因为条件是在不能使用其他物质的情况下对物资进行鉴别。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微课“无试剂区分”,并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观看。微课内容重点介绍了“无试剂区分”时的方法,即一看、二闻、三混合,其中对“两两混合”的方法进行了重点分析。微课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反复观看。如果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时又遇到了障碍,那么在课后還可以就疑问之处进行反复观看,直到真正解决问题以及掌握方法为止。
2.依托微课,创新实验拓展
在复习巩固阶段,初中化学教师通常很少会进行演示实验,这是因为在新课教学中早已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实验做完,实在没有必要重复做演示实验,而且大部分实验均是为了突出某一个知识点,与复习巩固阶段“知识网络化”的要求不相符合。基于此,复习巩固阶段往往需要教师进行创新,如将多个实验进行组合,但因为所涉及的药品种类、仪器比较多,前期准备工作也比较复杂,不适合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演示,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些重要的实验制作成微视频,以满足学生复习巩固的需要。
例如,教师可以制作微课,即“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具体内容是通过三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对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以及溶解性、密度大小等性质进行理解与掌握。以沪教版为例,将九年级上册第二章、下册第七章以及第九章有关二氧化碳的所有知识点进行串联,进而制作一个大约8-10分钟的微视频实验,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这部分知识。
综上所述,微课作为初中化学教学的辅助教学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而灵活应用,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作微视频,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非常丰富的微课程资源,让学生基于自身需求进行学习,并实现更全面地掌握课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