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互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2020-03-12付美丽
付美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效果。阅读能力是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能力。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尤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实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互动。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如何通过优化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一、创设互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教学的情感引导对教学进程和质量,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很大帮助。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要我读”转变成“我爱读”。教师在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后,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进一步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语言特点。在创设情境时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只要遵循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导入新课的形式都可以使用。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汉字》这篇文章时,可以创设游戏互动的形式。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提前制作“山、鱼、日、月、火”等具备突出象形文字特点的图片,通过看图识字的游戏互动,引导学生体会汉字学习的有趣之处,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也可以在备课阶段搜集资料,制作关于中国汉字发展史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二、创设互动问答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自由交流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采用集体问答和个别回答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并且及时评价学生的阅读结果。让学生讲讲自己的阅读体会,对于上一环节设置的问题是否找到答案,大家的答案有什么不同,阅读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等。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将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教师讲解课文或者生字的教学形式容易束缚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是字、词、句,还是段落,教师要在讲的过程中为学生留有空间,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自主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迅速回答文中描写了几个时间点下的北京。学生根据阅读时的标记,回答教师“有腊八、小年、除夕、元宵”。再进一步提出“请同学们一起回答腊八的年俗,小年的年俗……”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这种形式是对学生自主阅读效果的一种检测,查找答案的过程是对文章再次阅读和提炼的过程。另外,可以针对学生阅读感受再做单独提问,鍛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就形成了以学生集体自主活动的互动互教氛围,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发挥学生主体性,避免虚假式互动
语文课文的学习要脱离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形式,不要让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占用过多时间,应让学生去体验、思考和演练。合理和实效性强的教学互动可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设置的提问应该本着开放性的原则,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不设限,不束缚。引导学生朝着教师提前设置好的答案走的问答,是一种“陷阱”式的问答,忽略了学生思考的差异性,即使有教学互动,所呈现的也是虚假的教学互动,一定要避免。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教师提问“作者喜欢的是燕园夜空下的月亮吗?有没有可能是家乡的月亮呢?”这样的提问就属于“明知故问”,束缚了学生的思考。教师要善于设计开放性互动问题,可以提问作者记忆中念念不忘的月亮是什么样的。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也不尽相同。教师再结合课文结尾处“我想到的却仍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这句表达作者情感的中心句为学生做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注重课堂反馈,及时纠偏纠错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生在课堂上的即时性学习任务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度。有错误当堂呈现,有问题马上指出,通过纠正个别学生的发音、词语的解释和文章的理解等方面的问题,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这种讲求方法,注重理解,举一反三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及时反馈,纠正、练习,当堂处理也是有效的互动教学。
总而言之,教学互动的教学法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所以应该通过不断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