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要挑战全球的创作者”

2020-03-12李邑兰

南方周末 2020-03-12
关键词:药神黄海姜文

南方周末记者 李邑兰

黄海为韩国电影《寄生虫》设计的海报,被导演奉俊昊用作冲击奥斯卡金像奖的版本,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国际影片等重要奖项。  受访者供图

“他每次看到我的海报都‘哇,最后‘哇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谈到张艺谋的鼓励,黄海笑了起来。

长久以来,国产电影的商业海报大多是堆明星阵容,卖明星脸。最近几年,这种做法失灵了。

奉俊昊工作室专程将《寄生虫》的电影拷贝拿过来给黄海放映。最后黄海创作的“山水版”海报,奉俊昊不仅用来冲击奥斯卡奖,也用作《寄生虫》的日本版海报。

“还是会紧张哈。”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前,黄海发来这样一条短信,末尾附上一个笑脸表情。

1976年出生的黄海,有“中国电影海报设计第一人”的名号。他却一直很低调,入行十三年,他极少接受过媒体的正式采访。网络上流传着他的个人经历、对他“大作”的各种解读,真假难辨。熟悉黄海的朋友都说,“海哥”是个不善言辞的人。

收到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提纲,黄海细致地一一订正。他不贪功,网上流传他为王家卫《一代宗师》设计的英文版海报,章子怡和梁朝伟在拱门前过招的那张海报,并不出自他手,但其余海报,都是他的作品。两人都是极较真的人,王家卫不满足,黄海也不满意,“永远都在纠结”。那次合作之后,王家卫监制的《撞死一只羊》、新近筹拍的电影《繁花》,黄海都是指定合作伙伴。

与黄海合作过的大导演,最后大多跟他成了朋友,经常一起吃饭聊天。但他不会主动提起,“这算是我私下的一种满足,他们对我专业的肯定。”导演张一白向南方周末记者细数他与黄海的好交情,只有这时,黄海才会呵呵一笑,“我上次说的吃重庆小面,就是在他(张一白)家吃的。”

导演们“江湖救急”时,也会想到他。2020年2月底,导演贾樟柯带着新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要去柏林电影节展映,年前他突然问黄海:下周有没有空?我要去柏林,帮忙看一下。可供创作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周,黄海爽快应下。在回工作室的路上,他就灵光乍现,想到了海报创意。这套以灯塔为主体的海报,贾樟柯很满意。

聊起自己设计的电影海报,聊起喜欢的电影,黄海就滔滔不绝。三个小时的采访中,他谈起参与每一部经典影片背后的故事,分享他拆解这些电影故事时的内心世界。

大导演们的“阿海”

在电影圈的江湖里,大家都喜欢叫他“海哥”。

大制片人江志强叫“海哥”,是从电影《寒战》开始的。2012年,江志强的安乐影业投资了香港电影《寒战》。那时黄海刚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竹也文化”,江志强拿着剧本找上门来,希望他帮着做一批电影海报。凭借2007年为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制作的威尼斯电影节竞赛海报,黄海当时在业内小有名气。

香港电影在2002年的《无间道》之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低迷期,而《寒战》又是香港新人导演梁乐民的处女作,充满未知数。但看完剧本,黄海很快就答应下来,“这么一部完整的、创作上很合格的电影,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设计。”他决定跳出香港电影海报的传统风貌——那是种电影工业流水线时代留下来的浓重痕迹,警匪片海报大多是主角持枪比武过招的造型。

黄海走的是更国际化的路线。他在参考大量美剧之后,设计了一系列以“冰块”为主要元素的电影海报。影片主角被困在巨型“冰块”的不同角落里,各怀心事、拔枪对峙。“冰块”的概念是黄海的灵机一动,他研究剧本后发现,“《寒战》最大的魅力是对峙,不是暴力,不是动作,实际上更像是冷战。人与人之间互相的那种计谋、猜测,人物的表现力变得更重要。”这组“冰块”海报突破香港电影海报的俗套,画面充满张力和隐喻,江志强看后连连称好,从此对他以“海哥”相称。电影《寒战》也成为当年的一匹黑马,梁乐民凭该片拿下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奖,在《无间道》之后,为香港警匪片乃至香港电影开辟了新的创作路数。

张一白叫“海哥”是从2014年拍《匆匆那年》开始的,黄海负责了这部青春片所有的海报设计。从那以后,由张一白执导、监制,甚至担任制片人的电影,黄海都是设计海报的不二人选。

张一白找“海哥”的理由很简单,那时黄海为许鞍华执导的《黄金时代》制作的系列海报名声大噪,成功“出圈”——电影圈外的许多观众看到了电影海报的价值和力量。《黄金时代》是许鞍华作品谱系里的“非典型”作品,她擅长的是《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这样立足香港、书写市井人生的“小”故事,但《黄金时代》讲的却是大时代、大情怀。黄海的设计抓住了这部影片想要传递的时代精神,笔尖、刀锋和满纸泼墨写意地表现20世纪初的风云乱世,那一代文人、革命青年的身影立于纸上,孤单又顽强。这组海报超脱于电影之外,用视觉语言构建了一组独立完整的叙事,这在国产电影海报中是罕见的。“海哥的海报往往会成为独立于一部电影的作品。他能在一个方寸之间的画面里,对电影做某种气质精准的提炼,他能找到一部电影所要呈现的诗意瞬间。”张一白说。

私下里,江志强和张一白更愿意叫黄海“阿海”,那样更熟络,也更亲切。黄海时不时跑去重庆人张一白家吃他自制的重庆小面;张一白出国,碰到合适的书刊和物件都会买下来,送给黄海。不做电影的时候,两人也不定期见面,坐下来喝茶聊天。

姜文、王家卫、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贾樟柯,也叫他“阿海”。跟黄海合作过的导演,最后都跟他建立了持久的信任。“跟他们合作的过程,在我心目中是过招,他一招来你一招去。”黄海说,“你越专业,他们越尊重你。”

第一个“过招”的是姜文。黄海进入电影海报设计领域的第一件作品,就是为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设计海报,此后,《让子弹飞》《邪不压正》的电影海报都出自他手。如今他们无话不谈,聊天时大多不谈创作,“但其实跟他聊的过程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创作习惯和创作需求,能感受到他这个人。”黄海说。等到有电影合作时,对姜文日常的感受就会起作用。黄海会做很多版本给姜文看,姜文挑出一张最像自己风格的。

张艺谋对“阿海”是最开放的,《影》的所有海报都让“阿海”一手包办。“他每次看到我的海报都‘哇,最后‘哇得都我有点不好意思了。”谈到张艺谋的“鼓励式教育”,黄海笑了起来。张艺谋总能从海报中迅速看出对方有没有读懂他的故事,“你不得不佩服他对自己希望看到的那个东西的精准把握,而且他会喜欢很多种不同的魅力和尝试。”

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江湖儿女》,包括最新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海报都是由黄海操刀。他对“阿海”也是“纵容”的,有时作品到最后关头了,黄海临时说要加一个东西,“他会说:好的,就听你的。”

海报上堆明星不管用了

入行十三年,黄海在电影圈见过不少乱象,也踩过“暗坑”。

找上门来的电影项目,黄海都会要求先看剧本,从剧本看就没戏的片子,他会直接拒掉。但“烂片”是防不胜防的,“说白了你无法判断、控制它,有时候好剧本也会拍坏的,各个环节扣1分就完了。”

像《我不是药神》这样的剧本,对黄海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拍“药神”时,文牧野还是电影圈的新人,黄海已经赫赫有名。“药神”剧本把黄海看哭了,他决定“不管怎么样都要接这个单子”。后来看到初剪版,黄海就知道这部电影会是爆款,最终“药神”获得了近31亿票房和众多国内外奖项。

为了制作“药神”海报,黄海和文牧野每天都在一块儿碰,从创意到制作,各个细节上来来回回碰撞。“如果你找海哥翻看我俩那时的微信聊天记录,会细到‘这个地方是不是需要再提亮一点,那个感觉像提纯,把整部电影里精华的东西提出来,变成一张图像。”文牧野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我不是药神》的主宣传海报,是主演徐峥、王传君、谭卓、章宇等人对着镜头笑的大头照。这不是一张简单的大头照,海报中的演员们虽然都在大笑,但仔细看,这些笑都是假笑,刻意又空洞。此外,王传君脸上挂着的口罩和“黄毛”章宇充满病态的脸,都给观众留下悬念,这部电影的黑色喜剧气质通过一张海报作出了直观而形象的传达。这是黄海希望实现的,就是“在明星之外,增加人物性格,增加更多的故事身份设定和本身的戏感、剧情感”。

黄海自己更满意的是另一张“药神”海报,蓝色大海上漂着一颗被对半剖开的巨大药丸,药丸如同白血病人的诺亚方舟,上面挤满了病人的剪影。这张海报也是文牧野的最爱。“好的商业海报一定是既让我看到整个电影的主打元素,又看到了更多更深的东西。就像我们在画廊里看画一样,我们坐在那里可以看很久,原因是里面有很多的细节,有特别多的创意,需要你长久去玩味,海哥的海报就有这样的力量。”文牧野评价。

长久以来,国产电影的商业海报都停留在“原始”阶段。最简单功利的操作,就是在电影海报上堆明星阵容,卖明星脸,剧照中挑出一张加上文字,就成了电影海报。最近几年,明星效应在国内失灵了,口碑对一部电影的命运越来越重要。

张一白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同时,他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太大,下面有很多细分市场,早年香港电影宣发的做法——在铜锣湾挂两张海报,弄几张明星剧照在巴士上“通吃”的做法,已经完全不能覆盖今天的内地电影市场,“定制”海报显得非常必要。

从《匆匆那年》起,张一白就与黄海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合作模式。片子正式开拍前,他们的沟通就开始了。电影拍摄过程中,海报师穿梭在现场抓取一些镜头,为黄海积累素材。张一白拍电影时,甚至会根据黄海的创意构思,专门请广告或者海报摄影师拍摄画面,他说:“我们都希望为商业电影海报建立一个体系。”

拍《匆匆那年》之前,黄海和张一白已经商定这系列海报要有三个主题,展现男女主人公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中学时代、大学时代、成年时代。黄海带着摄影师来片场找感觉,他用水泼在演员脸上,用溅起的水花表现主人公进入社会后遭受到生活巨浪的种种冲击,以此区别主人公学生时代更青春、阳光的视觉语言。

黄海数不清自己画过多少张海报,但有一种海报,他是绝对不画的,熟悉他的人也不会开这个口——那就是近年流行的票房破亿海报。

“破亿海报跟电影内容没关系,国外的专业术语上讲,应该叫‘平面(print),不叫‘海报(poster)。国外是有海报文化的,海报关乎的是电影本身的气质和内容,他们不能接受做一个只是为了搏眼球而没有电影内容的东西。”黄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做海报,是因为我喜欢电影。我喜欢的是电影本身的内容。”

“你喜欢什么电影,版权都可以谈”

早期中国电影“出海”,征战欧美各大电影节,海报里总少不了“中国红”。典型代表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海报,都是浓重的红色。一度在不少欧洲观众眼里,中国红就是中国电影标配的影像符号。

黄海记得,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时,他也设计了很多版本的海报,最后大家一致认可的,还是那张红色海报——艳丽的红色背景下,是周韵饰演的“疯妈”赤脚走路的形象,树上挂着一只绣花鞋。这张照片是黄海从剧照中选出来的,他把原背景替换掉,全部换成了张扬、刺激的红色,他理解的《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极浪漫的电影,红色就是生命的红。姜文看完,当即就决定选用这张海报出征威尼斯,他告诉黄海:“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中国印章。”

到了《黄金时代》,黄海设计的五款国际版海报,已经走出了“中国红”的刻板印象,根据不同国家、地区观众不同的审美趣味,单独设计视觉语言。韩国版的“黄金”海报里,汤唯饰演的萧红独自站在纸上;日本版海报,则选择了萧红、萧军打趣的形象;中国香港版海报,萧红撑着油纸伞,站在桥边;中国台湾版海报更为写意,“主角”是一片白色的羽毛;到了英文版海报,主体则换成了顶天立地的一支金色的笔尖,居中的是文人孤独的背影。

▶下转第15版

猜你喜欢

药神黄海姜文
你不会是……强迫症吧
和身高较劲的姜文
《我不是药神》5月日本上映
中国药神李时珍
举措太温暖
《我不是药神》 8月9日北美上映
课间小游戏
采访姜文,你是爽到还是呛到?
姜文来了
阅读训练一